“藏糧於地,藏糧於技”:中國力保端牢糧食“飯碗”
安裝電池、倒入除草劑、輕按操作手柄,農(nong) 場工作人員一番熟練操作,無人植保機便原地升空,向著麥田飛去。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趙橋鄉(xiang) 的“無人農(nong) 場”迎來了建成後的第一個(ge) 春耕季。
農(nong) 場負責人焦魁是種地的“老把式”,看著一人負責操作,一人負責裝藥,一台無人機一天就能噴施農(nong) 藥超過1500畝(mu) 。他感歎傳(chuan) 統人工效率提升了上百倍,不由佩服起自己的“新農(nong) 人”兒(er) 子焦瑞,因為(wei) 對於(yu) 各種信息化的“新式農(nong) 機”,焦瑞才是行家。
“隻要一部手機,無論在哪裏,隨時都可以打開自動灌溉係統來澆水。”焦瑞說,在農(nong) 場辦公區,技術人員通過“農(nong) 場大腦”的電子大屏遠程監控麥田情況,還可以實時了解田間土壤、空氣溫度與(yu) 濕度等信息。
陌上花開春意濃,最是春耕好時節。這段時期,與(yu) 焦魁家的農(nong) 場一樣,中國各地鄉(xiang) 村搶農(nong) 時、抓春耕、促春管,田間地頭一片繁忙景象。
糧穩天下安。中國糧食生產(chan) 已實現18連豐(feng) ,保障糧食安全問題的弦卻從(cong) 未鬆懈。近兩(liang) 年,受疫情、災情疊加影響,中國人對“手中有糧、心中不慌”這句話有了更深更真切的體(ti) 會(hui) 。
“裝滿‘米袋子’、充實‘菜籃子’,把14億(yi) 多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已成為(wei) 中國各方共識和努力方向。
今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上,代表委員熱議切實保護耕地、振興(xing) 種業(ye) 、調動種糧積極性、加大科技支撐力度,為(wei) “藏糧於(yu) 地、藏糧於(yu) 技”建言獻策。
糧食產(chan) 量保持在1.3萬(wan) 億(yi) 斤以上,是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今年發展主要預期目標之一。“這是給我們(men) 下的‘軍(jun) 令狀’,是必須確保完成的硬任務。”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部長唐仁健在今年兩(liang) 會(hui) 首場“部長通道”上表示。
中國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胡祖才兩(liang) 會(hui) 期間表示,中國要做好糧食保供穩價(jia) ,穩定稻穀、小麥等播種麵積和產(chan) 量,保持糧食量足價(jia) 穩,同時還要大力實施大豆和油料產(chan) 能提升工程。
“‘藏糧於(yu) 地、藏糧於(yu) 技’是中國確保糧食綜合生產(chan) 能力的基本戰略,對於(yu) 確保糧食產(chan) 量穩定意義(yi) 重大。”中國人民大學農(nong) 業(ye) 與(yu) 農(nong) 村發展學院教授程國強說。他強調,“藏糧於(yu) 地”不僅(jin) 是指耕地麵積要有保證,更要提高耕地質量。
位於(yu) 中國東(dong) 部沿海的南通海安墩頭鎮,近7000畝(mu) 高標準農(nong) 田項目進入施工掃尾階段。田麵平整、綠化成行、灌溉排水設施配套的高標準農(nong) 田,是中國正在推廣普及的提高耕地質量的有效措施。
“完工後將大大提升農(nong) 田排蓄水能力,以及糧食生產(chan) 規模化、機械化水平,根除傳(chuan) 統水患。”南通市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農(nong) 田建設管理處處長丁軍(jun) 介紹,“高標準”將體(ti) 現在智慧農(nong) 業(ye) 、田美鄉(xiang) 村、高效節水等多個(ge) 方麵。
根據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國將加強中低產(chan) 田改造,新建1億(yi) 畝(mu) 高標準農(nong) 田,新建改造一批大中型灌區。
在山西農(nong) 民胡天妮的智慧農(nong) 場,傳(chuan) 感器實時監測地溫、含水量、肥力等指標,實現了固定式噴灌、水肥一體(ti) 化。
“現在地溫低,大水漫灌可能導致小麥不發苗,還造成土壤板結,噴灌既能保證土壤溫度不變,又能讓表層濕潤,有利於(yu) 發苗。”他說。
受去年秋季雨澇災害影響,胡天妮家的500畝(mu) 小麥晚種了30多天。在中央財政資金990萬(wan) 元支持下,他所在的芮城縣對部分小麥采取了碾壓、噴施等管護措施。科學種田能讓小麥畝(mu) 均增產(chan) 300斤,胡天妮對今年的收成充滿信心。
解決(jue) 吃飯問題,根本出路在科技。除了數字化為(wei) 農(nong) 業(ye) 賦能,種業(ye) 是保障糧食安全的源頭。在已故“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工作生活過的湖南長沙,嶽麓山實驗室開工近期建設,致力於(yu) 打造種業(ye) 創新高地,推動中國種業(ye) 高質量發展。
“要強化科技的引領支撐作用,加大新品種、新技術、新產(chan) 品的創新推廣應用。”山西農(nong) 業(ye) 大學副校長王娟玲認為(wei) ,“藏糧於(yu) 技”就是要持續加大投入,不斷提升創新效率,充分挖掘土地、種子、肥料的增產(chan) 潛力,用科技把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各個(ge) 環節“吃幹榨淨”。
中國多地出台了“藏糧於(yu) 技”的指導性意見和行動方案。江蘇啟動全程全麵機械化示範縣建設,預計到“十四五”末,全省農(nong) 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90%以上,特色農(nong) 業(ye) 機械化水平總體(ti) 達到70%以上;安徽則出台“科技強農(nong) ”三年行動方案,將開展種養(yang) 業(ye) 提質增效、農(nong) 業(ye) 全產(chan) 業(ye) 鏈建設、農(nong) 業(ye) 綠色循環發展、數字賦農(nong) 等六大行動。
“藏糧於(yu) 技”也離不開基礎設施配套及多部門協作支持。安徽祁門部分地區春耕曾受限於(yu) 小水電供區電壓低、電力弱,今年當地分步實施配網建設和台區改造,大大提高供電能力;南通市通州區十總鎮有2萬(wan) 多畝(mu) 高標準農(nong) 田,為(wei) 了確保200多座智能化農(nong) 灌泵站安全運行不誤農(nong) 時,當地供電公司成立黨(dang) 員服務隊提供全天候的“電保姆”服務。
在中國,“糧食安全”被視為(wei) “國之大者”。中國有14億(yi) 多人口,用占世界9%的耕地養(yang) 活了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對世界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
程國強認為(wei) ,堅持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戰略底線,堅持“藏糧於(yu) 地、藏糧於(yu) 技”的方針,將助力中國糧食產(chan) 量穩定,實現預期目標。
2021年中國糧食總產(chan) 量13657億(yi) 斤,全年糧食產(chan) 量再創新高,連續7年保持在1.3萬(wan) 億(yi) 斤以上。(記者楊丁淼 王學濤周文其 參與(yu) 采寫(xie) :陳尚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