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評論員:數字藏品爆火,文化定義的轉移
【閱讀提示】數字藏品火中有憂 你會(hui) 花錢購買(mai) 一個(ge) 摸不著的產(chan) 品嗎?
光明網評論員:據報道,一段時間以來數字藏品火了。今天1月,國畫大師齊白石的原作《群蝦圖》首個(ge) 社交化數字藏品在上海嘉禾首屆冬季拍賣會(hui) 競拍,最終以30萬(wan) 元落槌價(jia) 成交;北京冬奧會(hui) 舉(ju) 行期間,國際奧委會(hui) 官方授權的冰墩墩數字盲盒發售,售價(jia) 99美元,售出當天秒無。國內(nei) 外各大博物館、企業(ye) 甚至藝術家個(ge) 人都開始試水數字藏品,成了一個(ge) 不可忽視的文化現象。
所謂數字藏品,是指使用區塊鏈技術,對應特定的作品、藝術品生成的唯一數字憑證,在保護其數字版權的基礎上,實現真實可信的數字化發行、購買(mai) 、收藏和使用,具有可追溯、難以篡改等特點。將專(zhuan) 業(ye) 的解釋翻譯一下,其實就是這些作品雖然在線上,不可摸不可碰,但也具有稀缺性特征,也是收藏品。傳(chuan) 統藏品和數字藏品的唯一不同是,前者鎖在保險櫃裏,後者則在網絡賬號裏。
這可能會(hui) 把千百年來的收藏形態給徹底改變。傳(chuan) 統意義(yi) 上收藏,都是實物形態的,珠玉寶器、簡牘書(shu) 卷,無論如何得有一個(ge) 東(dong) 西可觸摸,也通過觸感的“實實在在”,來提供一種占有滿足。數字藏品就不是這樣了,這一切都是虛擬的,超物理形態的。說是一個(ge) 藏品,其實是收藏了一段代碼,如果再本質一點,就是“收藏了個(ge) 寂寞”。
數字藏品可能會(hui) 避免一些傳(chuan) 統藏品的遺憾,比如不會(hui) 有那麽(me) 多毀損,金字塔不用拆下來搬進博物館,富春山居圖也不會(hui) 被撕成兩(liang) 截,蟲蛀、風化、腐蝕,這些收藏大敵將不複存在。
當然,這不代表數字藏品就更耐久,一個(ge) 技術性的變化,可能就會(hui) 導致藏品消失。小說《三體(ti) 》裏未來人類選擇留下文明的形式依然是石刻,這是個(ge) 有啟發的假設。所謂藏諸名山、紙壽千年,恐怕沒有哪個(ge) 數字載體(ti) 可以超過物質留存,人們(men) 怎麽(me) 可能指望千變萬(wan) 化的互聯網出現“海枯石爛”的故事?
在現階段看,不同的收藏方式還是各有優(you) 劣,人們(men) 不妨各取所需。不過數字藏品的出現,依然足夠有衝(chong) 擊力,讓毋庸置疑的文化定義(yi) 開始發生轉移。傳(chuan) 統的藝術創作,追求的是經典化、古董化、精英化,那麽(me) 今天有可能變得日益技術化、日常化、平民化。人類對文化的欣賞、占用與(yu) 滿足,開始擺脫物質限製,走向一種超現實。人們(men) 在純粹的物質世界之外,製造了一個(ge) 平行空間,這裏有全新的價(jia) 值模型,有獨特的闡釋邏輯,解構的同時也在建構,讓人迷惑也充滿刺激。
或許很多人對數字藏品的看法都可以套用一句網絡用語——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這是正常的,如果和畫壁畫的上古人類說,有一天畫可以畫在紙上、隨身帶走,他們(men) 也一定會(hui) 露出驚愕的表情。對待數字藏品,也不妨用一種曆史觀去看待,現實世界的發展總是會(hui) 帶來很多意外,顛覆認知的畫麵總是會(hui) 不斷出現,文化與(yu) 藝術,也可能變成代碼與(yu) 符號,變得虛無縹緲卻又無所不在。
可以想見的是,作為(wei) 新生事物,數字藏品可能會(hui) 出現許許多多讓人大惑不解的景象。這些問題,可能還需要從(cong) 實踐中去找到解決(jue) 辦法。但沒必要再以一種孤高的、傳(chuan) 統的、充滿優(you) 越感的姿態去俯視新生事物,每一次技術變革、審美重建,總會(hui) 帶有一點頭腦風暴的眩暈感,人們(men) 應該有這個(ge) 準備。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