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轉型:變廢窯坑為“樣板田”
【春耕時節,我們(men) 在行動⑧】
光明日報記者 劉豔傑 光明日報通訊員 張德傑
“土層厚度平均1米,全是水庫清淤的泥土,長莊稼肥著呢。”雨水過後,西六曲村村文書(shu) 李永良一大早騎著電動三輪車來查看小麥墒情,“原來這一片區域全是石灰窯,200多個(ge) ,閑置了10多年,高低不平,雜草叢(cong) 生,很是荒蕪。”
山東(dong) 青島平度市古峴鎮西六曲村地處丘陵地帶,適合燒製石灰,今年58歲的李永良在石灰窯幹了24年。2010年前因建材市場產(chan) 品更替,占地近百畝(mu) 的石灰窯逐漸關(guan) 閉,成了工礦廢棄地。
“石灰窯荒廢後,十幾米見方、二米多深的窯坑裏,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垃圾、碎石塊、荒草逐漸堆積,不但影響村莊形象還存在安全隱患。”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代濤接過話茬說。
400多戶的村莊,100多戶以燒窯為(wei) 主業(ye) ,廢棄的窯坑如何利用,產(chan) 業(ye) 如何轉型,成為(wei) 代濤和村黨(dang) 支部要謀劃的頭等大事。
代濤決(jue) 定召開村民代表會(hui) 議,聽聽大夥(huo) 兒(er) 的意見。可一坐下來,分歧就出現了,各家各戶自己墊土埋窯坑費用不是個(ge) 小數,投入大見效慢,還得把各自的看護房拆了,“都是叔侄、兄弟互相合作燒窯,一戶不同意,好幾戶就不同意”。
怎麽(me) 辦?“黨(dang) 員幹部帶頭。”窯坑填埋後的地塊誰來耕種?“到下一輪土地延包前還有10多年,整治好之後的窯坑歸原有戶耕種。”這讓所有燒窯戶吃了定心丸。
經過村黨(dang) 員幹部帶頭、請示上級部門支持,方案出來了——鎮政府統一招標,結合村莊水庫清淤進行土地綜合整治。
2019年一入夏,轟轟烈烈的土地整治工作在西六曲村開始了,10多輛工程車、挖掘機,在2個(ge) 多月時間裏填埋土方近6萬(wan) 立方米。窯坑填平了,連接水庫的供水管道鋪上了,一塊塊小梯田建好了。“當年秋末種上了小麥,土質好,又不缺水,第二年麥收畝(mu) 產(chan) 過千斤。”李永良高興(xing) 地說,莊戶人拿著地最要緊,廢窯坑變良田,地裏有收成,誰不打心眼裏歡喜?
土地綜合整治在西六曲村實現了一舉(ju) 多得,西六曲村成了全市的轉型樣板。近幾年,平度市先後投入近8億(yi) 元實施了16個(ge) 鎮(街道)、17萬(wan) 畝(mu) 規模的土地綜合整治,新增耕地3萬(wan) 畝(mu) 。
如今,轉型後的西六曲村搞糧、果結合,發展起200多個(ge) 草莓大棚。這些半畝(mu) 、一畝(mu) 見方的小地塊,一年種糧,一年培育草莓苗,輪茬耕作,長勢都好著呢。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