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山水名勝與士人交遊

發布時間:2022-03-28 10:41: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何峰(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編輯部副編審)

  流連山水、遊覽名勝,是古代士人重要的生活方式。山水名勝之遊,既可以舒展身心、陶冶性情,更可以結交友人、增廣見聞、彰顯大誌;同時,山水借士人之遊而增其風姿,名勝因士人之覽而富其內(nei) 涵。

  東(dong) 晉南朝時期,“莊老告退,而山水方滋”,江南山水成為(wei) 士人寄情的對象。至隋唐時期,這種山水意識影響了整個(ge) 文人世界,尋山問水,成為(wei) 文人行旅的重要內(nei) 容,山水詩文迅速發展,山水和人的故事日益豐(feng) 富,山水中的人文因素逐漸凸顯。宋代以後,人們(men) 訪問山水時除了欣賞勝景,往往會(hui) 追尋前賢的足跡、追憶前賢的故事,與(yu) 前賢進行詩文唱和,尋古探幽成為(wei) 文人山水遊賞的重要主題。“名勝”一詞在魏晉時期主要用來指“名人”“名士”,一直到明清時期,將素有雅望的知名人士稱為(wei) “名勝”的現象仍較常見,而被稱為(wei) “名勝”的“人物”往往有山水景物遊賞的雅好;自宋元以後,經“名人”“名士”遊覽或書(shu) 寫(xie) 過的、具有充分人文積累的“山水勝景”開始被稱為(wei) “名勝”,至明清時期這種用法已非常普遍。因此,“名勝”一詞具有“人”和“景”的雙重含義(yi) ,體(ti) 現了“自然”與(yu) “人文”的合一。宋代以後科舉(ju) 製興(xing) 盛,文人士子隊伍迅速擴充,越來越多的人參與(yu) 到文化事業(ye) 中,士人們(men) 的遊宦生涯,促進了山水遊賞的興(xing) 盛與(yu) 地域文化景觀的開發。隨著文獻學和印刷術的發展,山水景觀中的文化故事得以廣泛傳(chuan) 播,進一步推動了名勝文化的發展。

  山水遊觀是文人士大夫涵養(yang) 心性的重要方式。北宋畫家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訓》中提到文人士大夫鍾情山水的原因:“君子之所以愛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園養(yang) 素,所常處也;泉石嘯傲,所常樂(le) 也;漁樵隱逸,所常適也;猿鶴飛鳴,所常親(qin) 也。塵囂韁鎖,此人情所常厭也;煙霞仙聖,此人情所常願而不得見也。”古人認為(wei) 山川亭沼有助於(yu) 宣泄濁氛,通達氣象,使人處於(yu) 澄明之境,如宋人胡宿《流杯亭記》所言“城邑之粹依於(yu) 山川,所以通氣象而宣底滯;府寺之勝,寄於(yu) 亭沼,所以棲神明而外氛濁”。李廌在蘇軾祭文中寫(xie) 道“名山大川,還萬(wan) 古英靈之氣”,以山川之靈氣映照蘇軾人格之高潔。那些他鄉(xiang) 遠遊的文士中甚至出現了一批熱衷於(yu) 山川地理考察與(yu) 著述的專(zhuan) 業(ye) 學者,如徐弘祖、王士性、顧炎武等人。王士禛《香祖筆記》中提到王士性“宦遊所至,輒登臨(lin) 山水間,窮極幽奧,作遊記數十篇”,徐霞客“終身於(yu) 遊,至曆絕域徼外,牧翁為(wei) 作傳(chuan) ”,將二人稱作山水遊的“好事者”。

  中國古代士人的仕宦生涯,為(wei) 遊曆或營繕各地山水名勝景觀提供了便利,王士性“性既好遊,而天又助之,宦跡半天下”(《湧幢小品》卷十)。宋人王禹偁言:“平生詩句多山水,謫宦誰知是勝遊。”古代官員任職地方,尋訪、遊賞、修繕、營建地方文化景觀,並為(wei) 之寫(xie) 詩作文是非常普遍的現象。官員致仕後,往往又有足夠的時間、精力及實力豐(feng) 富鄉(xiang) 居生活,遊覽或經營鄉(xiang) 裏名勝。《明史·文苑三》記載田汝成“歸田後,盤桓湖山,窮浙西諸名勝,撰《西湖遊覽誌》,並見稱於(yu) 時”;明代南安人蘇希栻年四十五回鄉(xiang) 後,葺治梅隴阡、履濡橋,“重新雪峰寺名勝”(《閩中理學淵源考》卷七十)。致仕官員成為(wei) 營繕地方名勝景觀、整理和塑造地方名勝文化的重要力量。

  宋至明清,隨著文化和教育的發展,士人群體(ti) 迅速擴展,一些文人在風景優(you) 美的山林間設立書(shu) 院,推動了當地景觀文化的發展。《思辨錄輯要·學校》言:“大凡書(shu) 院建立,多在郭外名勝之處,不獨遠絕塵囂,而山水之勝亦足以蕩滌俗情、開發道妙學者,於(yu) 此處讀書(shu) 、講道、觀星、算曆,誠為(wei) 至便,深合管子處士就燕閑之意,雖盛王之世不可廢也。”張栻《嶽麓書(shu) 院記》提到嶽麓書(shu) 院修成後,“為(wei) 愛其山川之勝,棟宇之安,徘徊不忍去,以為(wei) 會(hui) 友講習(xi) ,誠莫此地宜也”,朱熹與(yu) 張栻多次在書(shu) 院園林中探討學問、遊賞景致,勝景與(yu) 文思得以相互激發。

  “山水名勝”亦是古代文人社會(hui) 交遊的重要內(nei) 容。陳繼儒《小窗幽記》認為(wei) 人生三樂(le) ,即“閉門閱佛書(shu) ”“開門接佳客”“出門尋山水”。文士好山水,並非僅(jin) 為(wei) 山水,也是借助“山水”,展現身份與(yu) 性情,廣交四方名士,構建誌同道合的士人社交圈。五代時期連州人黃損少負大誌,“遇佳山水留題殆遍,自謂所學未廣,乃擔囊遊洞庭諸名勝,結交天下士”(《十國春秋》卷六十二)。蘇東(dong) 坡一生輾轉數地,文名極盛,政務之餘(yu) ,會(hui) 用很多時間攜友遊賞當地景觀,參與(yu) 營建、塑造地方文化景觀,成為(wei) 宋代以後景觀文化的代表性人物,徐州黃樓、密州超然台、杭州西湖、黃州雪堂等眾(zhong) 多地方景觀都留下了蘇軾及其友人的事跡或文字。

  “雅集”是文人參與(yu) 山水名勝交遊最典型的形式,三月上巳節水邊修禊、九月重陽節登高結社,成為(wei) 一些文人定期的交遊活動。 以山水或勝景與(yu) 朋友交流,這一傳(chuan) 統很早就已出現。西晉金穀園雅集在當時的官紳文人圈負有盛名,東(dong) 晉王羲之等人參與(yu) 的蘭(lan) 亭雅集則為(wei) 後代士人所傾(qing) 慕。至唐代,山水雅集與(yu) 郡齋園林燕集並重,成為(wei) 文人士大夫社交的雅事。韋應物等人在郡齋園林中與(yu) 友人燕集,郡齋園林景物常常成為(wei) 詩文唱和的吟詠對象。 北宋時王詵在汴京建有西園,蘇軾、蘇轍、黃庭堅、秦觀、米芾、李公麟等文人在此雅聚,吟詩作賦,揮毫撫琴,李公麟《西園雅集圖》繪其盛事,米芾為(wei) 之作記,成為(wei) 文人交遊的經典故事。元末玉山雅集、清初紅橋修禊也都是較著名的雅集。

  士人山水雅集,一般都在山水勝地或園亭佳處進行,常表現為(wei) 攜好友訪勝、飲酒、賦詩、品茗等方式。清乾隆《杭州府誌·雜記》提到明代杭州“士大夫之裏居者,十數為(wei) 群,選勝為(wei) 樂(le) ,詠景賦誌,優(you) 遊自如”。宋以後尤其明清時期的雅集,往往還會(hui) 有一些尋古、訪古活動。明代徐有貞隱居故裏,非湖山之遊不出門,終於(yu) 在重陽節令之際,與(yu) 夏昶、杜瓊等詩社老友一行七人前往虎丘,登雲(yun) 岩寺,其《雲(yun) 岩雅集誌》記述七人“皆古衣冠,步自山門,笑詠以登”,“凡台殿亭館之有名者,必造焉”,行酒作詩,賞菊品茗,“尋勾吳之遺跡,吊闔閭之玄宮,慕太伯之至德,企延陵之高風”(《吳中金石新編》卷八)。文人雅集,既是以“山水名勝”熏陶文人性情,增進同道之誼,其雅集故事及詩文的流傳(chuan) 也有助於(yu) 山水名勝文化的豐(feng) 富和拓展。

  士人山水名勝之遊,從(cong) 遊賞工具到遊賞形式,往往都講究“雅致”。明人屠隆《遊具雅編》對遊玩所用之笠、杖、漁竿、舟、葉箋、葫蘆、瓢、藥籃、衣匣、疊卓(折疊桌)、提盒、提爐、備具匣、酒尊等遊具的形製、規格、功用等進行了詳細說明,穿戴佩用均注重“道氣”“風致”。陳繼儒《岩棲幽事》談水遊之雅趣:“住山須一小舟,朱欄碧幄,明欞短帆,舟中雜置圖史鼎彝,酒漿荈脯。近則峰泖而止,遠則北至京口,南至錢塘而止。風利道便,移訪故人,有見留者,不妨一夜話、十日飲。遇佳山水處,或高僧野人之廬,竹樹蒙茸,草花映帶,幅巾杖履,相對夷然。至於(yu) 風光淡爽,水月空清,鐵笛一聲,素鷗欲舞。斯也避喧謝客之一策也。”無論是舟中陳設,還是故人相聚、避喧獨遊,處處可見風雅。

  總之,山水名勝是自然與(yu) 人相結合的勝景,是大地山川中有曆史有故事的自然和文化景觀,山水名勝的形成是人與(yu) 自然和諧相處的、持續的文化實踐過程。作為(wei) “人”與(yu) “大地”共同的作品,“山水名勝”景觀為(wei) 後世的遊覽者提供了空間、時間和人相互交織的文化景象。曆史時期,山水名勝成為(wei) 啟發無數文人士大夫進行審美創造的靈感之源,山水詩文和山水畫是以文字或圖像的形式體(ti) 會(hui) 山水人文之美,古代音樂(le) 中也有眾(zhong) 多表現山水意境的經典樂(le) 曲。對於(yu) 今人而言,山水名勝集自然勝景、建築藝術、詩文傳(chuan) 統、書(shu) 法繪畫藝術、傳(chuan) 說故事等為(wei) 一體(ti) ,是公眾(zhong) 比較容易接觸到的綜合性的審美對象,對於(yu) 公眾(zhong) 美育的作用不可忽視。山川勝景能涵養(yang) 人的襟懷氣度,名勝中承載著曆史和文化傳(chuan) 統的各類景觀、建築、文學藝術作品能促發遊覽者博大而深沉的曆史意識,從(cong) 而在精神層麵生發高遠的信仰與(yu) 追求。如何使山水名勝遊覽能真正促進文化心性的提升,這需要遊覽者有一定的文化積累,而知識傳(chuan) 授者與(yu) 景觀規劃者如何將景觀文化之美落到實體(ti) 景觀上,讓遊覽者能充分感受這種自然人文之美,也非常重要。

  本文係首都師範大學2020年度美育研究課題成果)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