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讓農民愛種糧種好糧

發布時間:2022-03-28 10:42:00來源: 經濟日報

  作者:秦 悅

  2021年四季度農(nong) 業(ye) 經濟繼續處於(yu) 景氣水平,實現了“十四五”良好開局。我國糧食生產(chan) “十八連豐(feng) ”,產(chan) 量連續7年穩定在1.3萬(wan) 億(yi) 斤以上,糧食人均占有量連續多年超過國際糧食安全標準線。同時,我們(men) 還要清醒認識到,我國糧食產(chan) 需仍長期處於(yu) 緊平衡狀態。必須進一步提高糧食生產(chan) 能力,充分調動農(nong) 民種糧積極性。農(nong) 民願意種糧,糧食產(chan) 量才有保障,飯碗才能牢牢端在我們(men) 自己手上。

  近年來,土地、勞動和農(nong) 資等種糧投入要素價(jia) 格上漲較快,而糧價(jia) 提升空間有限,農(nong) 民種糧收益受到擠壓。這直接導致農(nong) 民種糧積極性下降,個(ge) 別地區甚至出現土地“非農(nong) 化”及撂荒現象,這對實現糧食持續穩產(chan) 增產(chan) 產(chan) 生不利影響。因此,保障農(nong) 民種糧收益,提高農(nong) 民種糧積極性是事關(guan) 糧食安全大局的大事,需從(cong) 不同方麵鼓勵激勵,更需從(cong) 政策層麵加以引導支持。

  一要進一步優(you) 化惠農(nong) 補貼。由於(yu) 糧食作物生產(chan) 周期長、風險大、成本高、收益低,所以更需要政府的支持和保護。隨著種糧成本不斷上升,當前的農(nong) 業(ye) 補貼水平難以有效發揮激勵作用。未來,應進一步完善惠農(nong) 補貼,探索在符合世貿組織規則的前提下完善農(nong) 業(ye) 補貼政策,推進農(nong) 業(ye) 保險產(chan) 品升級創新、完善農(nong) 業(ye) 技術推廣補貼政策、實施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等,保障農(nong) 民種糧合理收益,讓農(nong) 民願種糧、愛種糧、種好糧。

  二要健全農(nong) 業(ye) 社會(hui) 化服務。農(nong) 業(ye) 社會(hui) 化服務的有效供給是提升農(nong) 戶種糧效率和收益水平的重要保證。在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大力推動農(nong) 業(ye) 服務公司、農(nong) 民合作社、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組織、基層供銷合作社等社會(hui) 化服務組織為(wei) 種糧農(nong) 戶提供產(chan) 前、產(chan) 中、產(chan) 後各個(ge) 環節的精準服務。通過發展農(nong) 業(ye) 社會(hui) 化服務,使分散的小農(nong) 戶向規模經營發展,實現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經營專(zhuan) 業(ye) 化、組織化、集約化發展,形成有效的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鏈,提高種糧綜合效益,有效促農(nong) 增收。

  三要把農(nong) 資保供穩價(jia) 政策落到實處。當前農(nong) 資價(jia) 格仍處高位,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2年1月下旬,尿素、複合肥、農(nong) 藥價(jia) 格分別比上年同期上漲24.1%、42.9%和161.2%。農(nong) 資價(jia) 格的持續上漲會(hui) 給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帶來較大影響,增加農(nong) 民生產(chan) 成本,直接影響其種糧收益。為(wei) 穩定農(nong) 民收益預期,激發種糧積極性,需進一步做好農(nong) 資儲(chu) 備供應工作,加強對農(nong) 資供求情況的動態監測,完善農(nong) 資商品市場監管,加強農(nong) 資價(jia) 格調控。

  四要充分發揮科技在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中的支撐作用。科學技術直接影響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農(nong) 業(ye) 科技創新不僅(jin) 有助於(yu) 提高糧食產(chan) 量,而且有助於(yu) 提升農(nong) 產(chan) 品質量。要加大農(nong) 業(ye) 科技投入,加快農(nong) 業(ye) 關(guan) 鍵技術的推廣應用,實行良種良法配套,促進糧食單產(chan) 水平提升,不斷改善糧食品質,幫助農(nong) 戶增產(chan) 增收。同時,要加快推進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數字化,提升糧食生產(chan) 現代化水平,使農(nong) 戶更加精準、便捷、高效地從(cong) 事糧食生產(chan) ,實現節本增效。(秦悅)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