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雙減”遇到傳統文化 中國學生課堂大變樣
中新網銀川3月27日電 題:當“雙減”遇到傳(chuan) 統文化 中國學生課堂大變樣
中新網記者 李佩珊
京劇、剪紙、紮染、繩編……隨著“雙減”政策落地,豐(feng) 富多彩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紛紛走進各地中小學生課堂,成為(wei) 課後服務的“主陣地”。“百花齊放”之下,中國學生的課堂發生大變樣。
“今年是中國虎年,大家跟著老師一起用手中的剪刀剪出小老虎窗花。”在剛剛過去的周五課後服務時段中,寧夏銀川市二十一小學健康城分校三年級五個(ge) 班的20餘(yu) 名學生自願報名,跟著剪紙非遺傳(chuan) 承人學習(xi) 剪紙技藝。
據該校副校長王豔介紹,在課後延時服務中,該校邀請剪紙、繩編等多個(ge) 非遺傳(chuan) 承人走進課堂,與(yu) 學生互動,讓學生了解非遺文化的同時增強動手能力。“學生們(men) 對非遺文化的喜愛程度遠超想象,他們(men) 還自發成立興(xing) 趣小組,將每個(ge) 人的作品貼在班級文化牆進行展示。”
無獨有偶,在距離銀川市二十一小學健康城分校10餘(yu) 公裏之外的銀川市興(xing) 慶區第二小學,每天下午4點半後,獨具特色的紮染、悠揚婉轉的葫蘆絲(si) 、韻味十足的民族舞……各色社團相繼映入眼簾,歡聲笑語之間讓學生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
2021年1月,教育部為(wei) 各地印發《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進中小學課程教材“進什麽(me) 、進多少、如何進”的問題進行了頂層設計。在當前“雙減”政策背景下,如何通過各學科的滲透滋養(yang) ,將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種子埋入每個(ge) 孩子心田,成為(wei) 廣大基礎教育工作者的當務之急。
以寧夏為(wei) 例,各地學校以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統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為(wei) 活動抓手,除在本校語文、美術等老師的指導下,還聘請當地技藝大師、非遺傳(chuan) 承人為(wei) 學生提供菜單式課後服務,在原有基礎上不斷創新內(nei) 容、優(you) 化服務質量,把實踐活動與(yu) 課後服務相結合,將傳(chuan) 統文化課引進課堂,促進學生德智體(ti) 美勞全麵發展。
同時,寧夏各地學校還逐漸探索出通過城鄉(xiang) 師生互換角色來縮小差異性的有效手段。對於(yu) 缺乏資源的鄉(xiang) 村學校,縣區、城鎮一級學校的美術、音樂(le) 老師會(hui) 以“走課”形式為(wei) 當地學生帶去豐(feng) 富多彩的課程。
“我們(men) 每周會(hui) 通過視頻連線為(wei) 學生上兩(liang) 節網課,但美術需要麵對麵的溝通交流,所以我還會(hui) 抽時間帶著美術工具為(wei) 學生們(men) 進行麵授。”固原市涇源縣涇河源鎮中心小學白麵民族小學的美術老師劉飛告訴記者,他每周會(hui) 去距離工作地點5公裏之外的蘭(lan) 大灣教學點等地為(wei) 學生送課,“繪畫是表達情感的方式之一,我也在走教過程中發現了很多有美術天賦的孩子,麵對麵的交流遠超過機器交流的溫度。”劉飛說。
劉飛的觀點也與(yu) 興(xing) 慶區第二小學副校長孫慶齡一樣,她認為(wei) ,在課堂之外、教材之外、書(shu) 本之外,也要拓展渠道載體(ti) ,構建起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教育發展的多元支撐體(ti) 係。“傳(chuan) 統文化進校園,是讓學生沉浸式體(ti) 驗其內(nei) 涵。我們(men) 希望學生感受傳(chuan) 統文化魅力的同時,也引起家長及社會(hui) 的關(guan) 注,讓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真正潤心、入心。”孫慶齡說。(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