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與熱愛,共江水奔騰
【到新時代新天地中去·守護長江】
青春與(yu) 熱愛,共江水奔騰
——長江大保護中的青年科研人
光明日報記者 彭景暉 李丹陽
3月28日淩晨3點30分,湖北武漢,水利部中國科學院水工程生態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們(men) 忙得滿頭是汗,小心翼翼地打撈著養(yang) 殖池內(nei) 的“中華鱘寶寶”。這一天是第二個(ge) “中華鱘保護日”,他們(men) 精心繁殖培育數月的5萬(wan) 尾子2.5代中華鱘魚苗將被放流長江。
9點35分,第一批魚兒(er) 歡騰著奔赴滔滔江水,消失在岸上科研員“父母”的視線中。但他們(men) 的牽掛沒有間斷——研究人員將持續監測攜帶標記的中華鱘軌跡,開展跟蹤研究。
同一時間,浙江嘉興(xing)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中國環科院”)的科研工作者們(men) 已在南湖工作了近兩(liang) 個(ge) 小時。幾年裏,在清晨時去南湖查看水生植物的生長狀況,完成一天裏的第一件任務,已成為(wei) 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複聯合研究嘉興(xing) 市“一市一策”駐點科研團隊成員的日常。
…………
長江,中華民族的母親(qin) 河,中華民族發展的重要支撐。為(wei) 了保護她,一群青年科研人早已出發,從(cong) 此一江碧水,成為(wei) 他們(men) 青春之筆最眷戀的畫布。
1.做“醫生”,為(wei) 長江把脈問診開藥方
3月的嘉興(xing) 南湖,波光粼粼、清可見底。南湖風景名勝區講解員告訴記者,多年前,南湖的水有時還是渾濁的黃色,遠沒有現在清澈,是國家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複聯合研究中心(以下簡稱“國家長江中心”)的駐點科研團隊和他們(men) 背後的一大群人,帶來了改變。
“我們(men) 像醫生一樣,把脈問診開藥方。隻不過我們(men) 的‘患者’是長江流域需要改善水質的水域。”2017年初,80後青年、嘉興(xing) 市“一市一策”駐點科研團隊成員車霏霏副研究員跟隨團隊,開啟了水專(zhuan) 項“十三五”嘉興(xing) 市水汙染協調控製與(yu) 水源地質量改善項目。4年多時間裏,團隊長期現場調研、駐點觀測,識別影響南湖水質提升的關(guan) 鍵問題。
“懸浮物高、透明度低下。”“醫生們(men) ”診斷“病症”,製定係統性治理對策,形成了水質提升與(yu) 生態修複總體(ti) 方案。技術支撐之下,各部門通力合作,南湖原來的Ⅴ類水躍遷為(wei) III類水,實現了蝶變。
任務接踵而至。2020年初,中國環科院受嘉興(xing) 市委托,進一步開展以南湖為(wei) 中心的九水水係生態修複對策研究。“男生去河道采集樣品,女生們(men) 夜以繼日進行樣品指標測定、分析,分工有序!”車霏霏說。
這輕描淡寫(xie) 的語言背後,是一段段具體(ti) 又艱難的旅程。記者了解到,小夥(huo) 子們(men) 調研采樣時所乘的船是隻能容納三個(ge) 人的小船,每次出發都要帶一個(ge) 小型發動機。發動機沒電了,小夥(huo) 子們(men) 要靠劃槳前進。烈日暴曬、大雨侵襲,這些年輕的科研人義(yi) 無反顧。先後四次大調研,他們(men) 劃行過的河道高達190多條,采集的樣品超過1000份。
“每一組數據、每一張表格是怎麽(me) 得來的,我們(men) 都感同身受。”80後青年、中國環科院高級工程師白璐雖身在北京,但清楚地了解在駐點的同事們(men) 為(wei) 保護長江忘我工作,還要克服疫情等很多因素的不利影響。她所在的團隊,開展了“長江流域總磷排放清單編製”工作,數據處理量大,處理過程繁複,消耗著所有成員的心力。
“可大家甘之如飴。”白璐說,保護長江這條樸實又有意義(yi) 的路似乎擁有著某種魔力,吸引著大家,並且讓人們(men) 都團結地擰成了一股繩。為(wei) 了盡可能地減少駐點團隊的工作量,為(wei) 了繪製“長江流域總磷排放一張圖”,白璐和團隊成員常常集中工作到深夜還不願散去。
唯有當事人,最知其中的不易。采訪時,80後青年、國家長江中心運行管理部副主任楊鵲平屢次勸記者:“要多說一點共建單位的故事。長江太長了、太大了,長江大保護這宏圖大業(ye) ,有太多的人在為(wei) 之努力著!”
2018年,生態環境部黨(dang) 組決(jue) 定組建國家長江中心,成立了含23位院士在內(nei) 的顧問委員會(hui) 和學術委員會(hui) 。國家長江中心采用“1+X”模式,依托中國環科院,聯合了269家共建單位,為(wei) 打好長江保護修複攻堅戰開展聯合攻關(guan) 。
這個(ge) 給長江“把脈問診開藥方”、為(wei) 地方“送科技、解難題”的大團隊組織起來的科研人員超過5000人。
2.做“母親(qin) ”,像照顧寶寶一樣照顧魚兒(er)
“孕媽媽生寶寶,需要舒服的溫度、衛生的外部環境,魚兒(er) 也一樣,而且需要的條件可能更多。在繁殖季節,魚兒(er) 需受特定的水流流態或水文過程刺激才能順利產(chan) 卵繁殖……”宣講時,科普時,80後青年、水利部中國科學院水工程生態研究所科研計劃處處長潘曉潔研究員常常引用這樣的例子來講解。因為(wei) 在外行看來,她與(yu) 團隊在生態調度方麵的研究聽上去不容易理解。
“通俗地講,生態調度就是通過運行調度管理,利用水工程對河流水流進行幹預,結合魚類習(xi) 性、水溫、來水等綜合情況,人為(wei) 地製造一個(ge) 合適的漲水過程,也就是人造洪峰,為(wei) 長江裏的魚兒(er) 創造自然繁殖的條件。”潘曉潔與(yu) 團隊要通過研究,提出調度方案參數,確保水工程在發揮防洪、發電等效益的同時發揮好生態調度的作用,解決(jue) 水工程建設運用中麵臨(lin) 的一些生態問題。
團隊真的把長江的魚類當成了寶寶,把責任牢牢扛在肩上。自2011年開始,三峽水庫連續11年實施了16次促進四大家魚繁殖的生態調度試驗。每年,團隊科技人員徐薇等都會(hui) 雷打不動地到沙市斷麵進行現場監測,一去至少兩(liang) 個(ge) 月。到了魚類產(chan) 卵高峰,更是需要高強度的投入,“很多時候忙得連吃飯的功夫都沒有”。
獻給長江保護事業(ye) 的青春沒有被辜負。他們(men) 長期的監測研究,有力證明了三峽水庫生態調度對促進魚類繁殖發揮的積極作用,四大家魚的總體(ti) 繁殖規模逐年攀升。目前,生態調度已在長江流域十餘(yu) 座大型水工程調度運行中得到了成功應用和推廣,為(wei) 構築美麗(li) 長江提供了支撐。
大家大膽果敢地往前邁進。為(wei) 了破解水利工程如何與(yu) 生態和諧共存的問題,團隊開始研發針對閘壩阻隔的過魚設施技術,他們(men) 創新了過魚設施生態水力學設計技術體(ti) 係,設計並建設完成了國內(nei) 首個(ge) 集運魚係統。
大家又謹慎悉心地嗬護著所有細節。將中華鱘從(cong) 子一代培育到子三代,團隊中華鱘研究小組的廖小林等科技人員,需要幾十年如一日地與(yu) 中華鱘為(wei) 伴,“可能比照顧自己寶寶還精細”。他們(men) 每天小心翼翼地關(guan) 注食物和水溫,如若稍有不慎出現不測,幾十年的研究成果可能就全部歸零。
“江水粼粼、江豚嬉戲、魚翔淺底,隻要這幅畫裏哪怕一小抹色彩與(yu) 自己的努力有關(guan) ,那麽(me) ,我們(men) 的青春就有意義(yi) 。”這支年輕化、具有創新精神的團隊,今天仍然奮戰在長江大保護的戰線上。30多人的隊伍中,80%以上是35歲以下的青年人,50%以上的人員具有博士學曆。
3.做“學生”,向大自然尋求解決(jue) 問題之道
14年前,20歲出頭的研究生劉飛來到赤水河畔,“行李帶了很多,因為(wei) 一待就是三個(ge) 多月”。
眼前的科研場所和設備“驚掉了這位‘天之驕子’的下巴”:條件艱苦,研究所的工作人員臨(lin) 時租住在河邊的村鎮;“養(yang) 殖裝置”就是些塑料盆、水桶,在屋裏一字排開,裏麵養(yang) 著捕撈上來的魚卵魚苗。
“大科學家們(men) ,就蹲坐在地上觀察、記錄。”今天,已是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的劉飛在回憶這段往事時,仍按捺不住內(nei) 心的波瀾,因為(wei) 正是在這簡陋的環境裏,他觸摸到了環保科研前輩高尚的心靈。
從(cong) 20世紀90年代起,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員長期駐紮於(yu) 此,調查、監測、育苗,獲取大量一手觀測數據和標本資源,持續完整記錄河流的魚類資源及生態係統變化。流經雲(yun) 貴川的赤水河,是長江上遊唯一一條幹流沒有修建大壩、維持著自然流態的大型一級支流,也是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不少魚類賴以生存的庇護所。科學家們(men) 精心地嗬護著這裏的一切。
到了劉飛這一代,研究所已接力了三代科研人。也正是這段難忘的實習(xi) 經曆,讓他再次確定了自己科研生涯的使命——保護長江。自此,劉飛踏踏實實留在這裏“做學生”,向科研前輩學知識和經驗,向漁民學涉水和捕撈的技術,向大自然尋求解決(jue) 問題的規律和智慧。
如今,隨著“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保護及赤水河河流生態觀測試驗站”的落成,常年奔波在整個(ge) 流域的研究者們(men) 有了駐紮的營地。
條件改善了,不過常年野外作業(ye) 的工作性質沒有變,風雨無阻、不怕吃苦的科研傳(chuan) 統也沒有變。每年3月至8月魚類生長繁殖期,劉飛和團隊們(men) 便開始忙碌,監測和采樣工作繁重卻又縝密,中間不能間斷。
赤水河一帶夏天氣溫有時超過40攝氏度,雨季山洪泥石流頻發,危險經常擦肩而過,可大家沒有停下腳步。“搞生態的必須到野外去!”中科院水生所曹文宣院士等老一輩科研人樸素的話語,被一代代博士生、碩士生繼承了下來。
科研人也能涵養(yang) 一方水土、影響一群人。在他們(men) 的帶動和呼籲下,當地村民放棄了傳(chuan) 統捕魚生活,並嚴(yan) 格遵守相關(guan) 部門的禁漁政令。在他們(men) 的實際行動中,村民們(men) 讀懂了保護母親(qin) 河的意義(yi) ,很多人爭(zheng) 做科學家們(men) 的向導。
就在3月中旬的一天,劉飛和團隊剛上船準備開始科研監測活動,幾個(ge) 小學生誤以為(wei) 他們(men) 是來非法捕魚的,跑過來大喊:“不許搞魚!不許搞魚!”
看著人們(men) 保護長江的意識逐漸在心中紮根,幾個(ge) 年輕的科研工作者站在船上,咧著嘴笑。
(本期選題支持:張蕾、張銳、周夢爽、安勝藍)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