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專家熱議如何促進青少年科學教育

發布時間:2022-03-29 10:44: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北京在促進公民科學素質問題上再次出招了。近日發布的《北京市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以下簡稱《北京科學素質綱要》)指出,提升基礎教育階段的科學教育水平,倡導啟發式、探究式、開放式教學,保護學生好奇心,激發求知欲和想象力,助力“雙減”政策落地實施。

  談及促進青少年科學教育,首都師範大學初等教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白欣說:“當前世界正經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競爭(zheng) 日趨激烈,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在前沿科技的角逐中占得先機,擺脫關(guan) 鍵技術受製於(yu) 人的局麵,是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必由之路。加強青少年的科學教育,提升青少年的科學素養(yang) ,為(wei) 我國科技創新提供更多的後備人才,是一個(ge) 關(guan) 乎未來的重大問題。”

  中國科協-清華大學科技傳(chuan) 播中心與(yu) 普及研究中心主任劉兵表示,這一政策的出台,與(yu) “雙減”的要求是非常一致的,也與(yu) 國際國內(nei) 教育改革中大力倡導素質教育的的發展趨勢非常吻合。

  在具體(ti) 舉(ju) 措方麵,《北京科學素質綱要》提出,要加強200餘(yu) 家北京市中小學科技示範校建設,組織開展高質量的科技體(ti) 驗、深度學習(xi) 、科技創新競賽等活動,推行場景式、體(ti) 驗式、沉浸式學習(xi) ,引導青少年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引導有創新潛質的學生個(ge) 性化發展,加大科學教育資源的均衡布局,加強校園科學教育信息化建設等。

  那麽(me) 各類教育場景該如何進行有機結合?

  白欣說:“家庭重在養(yang) 育、學校重在教育、社會(hui) 重在教化。要充分發揮每種教育活動的資源優(you) 勢,避免互相覆蓋和取代,打造立體(ti) 成長空間,滿足孩子多樣化、差異性與(yu) 豐(feng) 富性的教育需求。家庭、學校、社會(hui) 三者間的關(guan) 係需要重新審視,破除思維定式,促使三者關(guan) 係向係統化發展。”

  白欣提出,當前家校社協同育人需要從(cong) 溝通交流、製度保障、平台建設、培訓指導等方麵進行改進,營造良好的家校社協同育人環境。隻有社區、學校和家庭教育有機融合,才會(hui) 使學生參加科學教育活動形成一種習(xi) 慣,對學生的影響才能細水長流。

  劉兵認為(wei) ,教育是一個(ge) 綜合性的問題,不僅(jin) 有學校內(nei) 的正規教育,也有學校之外的社會(hui) 教育,而這兩(liang) 者之間又存在著密切的關(guan) 聯。對在校學習(xi) 的青少年學生來說,應該將學生校外大量的活動時間用於(yu) 更有利於(yu) 培養(yang) 其科學素養(yang) 的科學教育活動,將社會(hui) 化的科普與(yu) 校園的正規教育相結合,才有利於(yu) 實現培養(yang) 科學素養(yang) 的目標。

  劉兵提醒,不能忽視長久以來應試教育在社會(hui) 上對於(yu) 學校管理者、學生和學生家長們(men) 產(chan) 生的強大的潛在影響。他說:“未來,在廣泛開展這些校外的各類科普活動時,一定要有明確的管理措施,要有具體(ti) 的計劃和手段,讓這些為(wei) 青少年準備的科普活動,真正能夠服務於(yu) 培養(yang) 青少年科學素養(yang) 的核心目標。”

  實習(xi) 生 呂曉雨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茜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