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中國特色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係
作者:陸一(複旦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員)
近年來,我們(men) 在培養(yang) 基礎學科拔尖人才的意義(yi) 方麵凝聚起明確的共識,認識到其日益成為(wei) 關(guan) 係到產(chan) 業(ye) 經濟安全乃至民族複興(xing) 的重要事業(ye) 。
雖然拔尖創新人才必然是社會(hui) 中的極少數,可能還不到適齡人口的萬(wan) 分之一,但他們(men) 的才智創新貢獻使全社會(hui) 受益。拔尖創新人才培養(yang) 是以天賦和才能為(wei) 前提的教育,其出發點在於(yu) 承認自然稟賦的差異。世界各主要國家都有為(wei) 了培養(yang) 拔尖創新人才的專(zhuan) 門舉(ju) 措,隻是各國政府在支持力度、穩定持續性以及培養(yang) 效果方麵有所不同。
根據40多年來的實踐經驗,可以將中國特色的大學拔尖創新人才培養(yang) 方式初步概括為(wei) 以下五項特征:一是在較大基數的高難度學科類才智選拔基礎上,針對少數脫穎而出者開展專(zhuan) 門培養(yang) 。培養(yang) 條件由國家和大學統籌配置,通常是師資優(you) 秀、經費充實、專(zhuan) 業(ye) 定向、訓練強度很高的教育資源。二是天賦需要萌發生長的自由空間。教育的使命在於(yu) 連接自然與(yu) 社會(hui) ,所以此類教育過程的難點在於(yu) 使入圍學生的個(ge) 人天賦與(yu) 興(xing) 趣能落實在國家社會(hui) 急需的特定學科領域,並形成自覺而穩定的學術誌趣。三是由於(yu) 此類項目通過精心選拔,聚集了才智水平相近的一批學生進入同一領域深造。他們(men) 之間容易構成激烈競爭(zheng) ,也有條件形成精英共同體(ti) ,其氛圍取決(jue) 於(yu) 項目長期沉澱的內(nei) 部文化,更有賴於(yu) 榜樣教師的人文素養(yang) 與(yu) 人格魅力。四是學生在學習(xi) 中如果意識到誌趣無法匹配,或者能力難以應對學業(ye) 挑戰,通常要有一定的退出機製。五是此類教育項目的現實目標並非人人“拔尖”,而是在培養(yang) 的多數人才中進一步選拔出能夠成為(wei) 本領域的骨幹力量,並期待其中有人能作出傑出貢獻。可見,此類教育是特殊的高水平教育,不能與(yu) 優(you) 質的普通教育相混淆。
拔尖創新人才培養(yang) 看似僅(jin) 涉及一流大學裏的少部分師生,但不能忽視教育的係統性及其影響的全局性。隨著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升學機會(hui) 空前地變大,學業(ye) 競爭(zheng) 大眾(zhong) 化的社會(hui) 正在急速地形成。問題在於(yu) ,競爭(zheng) 基數擴大,並不一定構成更好的選拔效果。因為(wei) 大眾(zhong) 化的教育係統裹挾著絕大多數人不得不參與(yu) 學業(ye) 競爭(zheng) 。為(wei) 了兼顧所有參與(yu) 者,考試命題與(yu) 選拔的標準也變得大眾(zhong) 化。當考試很難分辨出真正的天賦和過度準備努力之間的區別時,其選拔性就削弱了,其競爭(zheng) 性則因參與(yu) 者眾(zhong) 多而有增無減。當天賦才能不得不運用於(yu) 大眾(zhong) 化的學業(ye) 競爭(zheng) ,有針對性的培養(yang) 和自我發展就失去了空間,這就造成了大眾(zhong) 化教育對天賦的係統性“忽視”。因此,我們(men) 要警惕教育係統在擴大規模的過程中可能會(hui) 不知不覺地形成並不利於(yu) 拔尖創新人才冒出來的“強競爭(zheng) 、弱選拔”態勢。
在我國已經實現教育大眾(zhong) 化的背景下,超大規模的教育係統內(nei) 部需要足夠的複雜性來保持活力,過度競爭(zheng) 的問題需要著眼於(yu) 社會(hui) 發展新階段,做出更好的教育體(ti) 係頂層設計,否則不僅(jin) 會(hui) 遏製拔尖創新人才“冒出來”,而且會(hui) 在很大程度上波及到所有人。當務之急在於(yu) ,要創設積極有力、科學多元的選拔機製,為(wei) 不同教育路徑構建適當競爭(zheng) 的邊界,將人才逐步脫穎而出的過程通過科學的製度設計貫穿到全學段之中。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