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文化,“一池春水”漾生機
【總書(shu) 記關(guan) 心的民生事④·一線講述】
編者按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文化先行。從(cong) 脫貧攻堅到鄉(xiang) 村振興(xing)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始終高度重視農(nong) 村公共文化服務,多次就基層文化建設作出重要指示。2020年9月22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主持召開教育文化衛生體(ti) 育領域專(zhuan) 家代表座談會(hui) 並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推進城鄉(xiang) 公共文化服務體(ti) 係一體(ti) 建設,優(you) 化城鄉(xiang) 文化資源配置,完善農(nong) 村文化基礎設施網絡,增加農(nong) 村公共文化服務總量供給,縮小城鄉(xiang) 公共文化服務差距。”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ti) 係頂層設計不斷完善,文化資源配置進一步向基層傾(qing) 斜,新時代人民群眾(zhong) 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斷被滿足。本期,我們(men) 沿著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考察足跡,走進基層文化場所,感受城鄉(xiang) 公共文化服務一體(ti) 化建設的喜人成果。
村史文化浸潤心田
講述人:山東(dong) 臨(lin) 沭縣朱村村史檔案館名譽館長 王經臣
要說我們(men) 村的曆史,最讓鄉(xiang) 親(qin) 們(men) 自豪的,就是革命年代的軍(jun) 民魚水情。抗日戰爭(zheng) 時期,朱村位於(yu) 八路軍(jun) 遊擊區的前沿,打記事時起,八路軍(jun) “鋼八連”除夕夜救朱村百姓的故事就深深印在我的腦海裏。村民們(men) 也像對待親(qin) 人一樣護著戰士們(men) 、支持八路軍(jun) ,朱村也由此成了遠近聞名的支前模範村。
我常想,等我們(men) 這代人老了,村子的曆史,後人們(men) 還會(hui) 記得嗎?要讓子孫後代記住革命曆史,記住老一輩人的愛國奉獻,就要讓村史成為(wei) 一種符號鐫刻在大地上、流淌在心田裏。
為(wei) 了銘記那段曆史,留住朱村的文化根脈,朱村村兩(liang) 委在當年“鋼八連”戰鬥遺址建起了朱村抗日戰鬥紀念館和朱村村史檔案館,成為(wei) 附近聞名的紅色文化教育基地。我十多年來一直協助村裏做檔案收集整理工作,是館裏的義(yi) 務管理員、講解員。
2013年11月25日,朱村被喜悅和激動籠罩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我們(men) 村,觀看了村史展,了解村裏的生產(chan) 生活情況。在“老支前”王克昌家中,總書(shu) 記還強調,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但我們(men) 不能忘記曆史,不能忘記那些為(wei) 新中國誕生而浴血奮戰的烈士英雄,不能忘記為(wei) 革命作出重大貢獻的老區人民。
後來,到朱村村史檔案館參觀學習(xi) 的人越來越多,村民們(men) 支持建館的熱情更高了。村民王經光捐出了父輩當兵用過的望遠鏡,王經勝捐出了珍存的“鋼八連”軍(jun) 號……村兩(liang) 委果斷讓出了村委大院,專(zhuan) 門作為(wei) 村史檔案館使用。縣檔案館也專(zhuan) 門派人幫忙,多次跑浙江、下濟南,走訪當年“鋼八連”戰士的後人,充實村史館的展陳實物和曆史資料。我們(men) 朱村村史檔案館成了山東(dong) 省第一個(ge) 村級檔案館。
2020年11月,投資5.2億(yi) 元的“紅色朱村”改造提升項目啟動了,重點打造“一心五館四街五巷”,其中就包括朱村村史檔案館。經過質的提升,2021年9月,朱村紅色旅遊區正式開放。
2017年,我這個(ge) 老義(yi) 務講解員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實現了多年的心願。如今,我成為(wei) 朱村紅色旅遊區的工作人員。我們(men) 還招聘了8名年輕講解員,看著她們(men) 每天活躍在各個(ge) 場館為(wei) 遊客講解,我也看到了朱村的紅色曆史在傳(chuan) 承、在發揚。
添彩童年生活,成就少年夢想
講述人:新疆塔城地區和布克賽爾縣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主任 劉萍
2014年5月28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hui) 上發表重要講話時指出:“要為(wei) 群眾(zhong) 提供豐(feng) 富多彩、喜聞樂(le) 見的文化生活,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ti) 係,加強基層場地設施建設,加強互聯網建設和管理,激發各族群眾(zhong) 熱愛新疆的美好情感。”每次重溫這段話,我心裏都充滿了感動和力量。
在和布克賽爾縣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成立於(yu) 2015年,以“公益辦中心,服務青少年”為(wei) 理念。每到周末和節假日,中心就成了孩子們(men) 的“快樂(le) 家園”。
周末,孩子們(men) 會(hui) 早早來到少年宮活動室,興(xing) 高采烈地湧進70多個(ge) 興(xing) 趣班裏。書(shu) 法班學員們(men) 在充滿墨香的教室裏臨(lin) 池學書(shu) ;手工、水粉、兒(er) 童畫班上,孩子們(men) 一邊學習(xi) 技巧,一邊把奇思妙想落在筆端;壓腿、拉伸,舞蹈課上,孩子們(men) 翩翩起舞……各族孩子的夢想在我們(men) 的嗬護下萌芽抽枝,這給了我最大的成就感。
有一次,播音主持興(xing) 趣班的課程結束後,學生央吉瑪特意留下來對我說:“老師,我覺得我的發音更標準了,人也更自信了。能登上舞台做主持,有了好多不同民族的好朋友,我覺得自己像變了個(ge) 人。”
央吉瑪是眾(zhong) 多受益者之一。比如,2018年成立的公益性馬頭琴班,去年一年免費培養(yang) 了80名愛好馬頭琴且家庭困難的學生。音色優(you) 美渾厚的特色樂(le) 器托布秀爾,通常用來為(wei) 民歌和《江格爾》等說唱長詩伴奏。我們(men) 招收了20名學員免費教學,努力讓當地傳(chuan) 統藝術傳(chuan) 承下去,也給更多喜愛藝術的孩子搭建平台。
“雙減”政策出台後,中心派教師進入中小學校園,配合開展吉他、電子琴、籃球、模特、舞蹈、剪紙等課外培訓課程。這讓很多父母特別開心:“我們(men) 家娃娃進步大得很啊,巴郎子也有了藝術家的靈氣。”
活動中心不僅(jin) 屬於(yu) 縣裏的孩子,也正發展為(wei) 農(nong) 村孩子們(men) 的“快樂(le) 天地”。我相信,在黨(dang) 和國家及社會(hui) 各界的關(guan) 心關(guan) 懷下,活動中心會(hui) 創造更加豐(feng) 富多彩的成長空間,讓邊疆的孩子們(men) 快樂(le) 學習(xi) 、全麵發展、健康成長,綻放出屬於(yu) 自己的炫目光彩。
農(nong) 民樂(le) 團唱響幸福歌
講述人:江蘇徐州市賈汪區馬莊農(nong) 民樂(le) 團團長 孟輝
2017年12月12日,我終生難忘。
那一天,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我們(men) 馬莊村考察。在村文化禮堂,總書(shu) 記觀看了村民樂(le) 團排練的宣傳(chuan) 黨(dang) 的十九大精神快板節目。“農(nong) 村精神文明建設很重要,物質變精神、精神變物質是辯證法的觀點,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別要注重提升農(nong) 民精神風貌。”總書(shu) 記的深情囑托,我們(men) 牢記在心。
我們(men) 馬莊農(nong) 民樂(le) 團成立於(yu) 1988年。那時煤礦行業(ye) 讓村民收入不菲,但“富了口袋”的同時,由於(yu) 缺乏文化生活,卻“窮了腦袋”。怎麽(me) 辦?村委會(hui) 引導我們(men) 成立了馬莊農(nong) 民樂(le) 團。從(cong) 此,村民們(men) 手裏的紙牌變成了單簧管、酒瓶變成了薩克斯,街坊閑聊變成了學習(xi) 五線譜。昂揚向上的各種文藝活動,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村民加入進來。
馬莊村文化禮堂和文化廣場是樂(le) 團的演出場地,我們(men) 還準備了可以流動的“舞台大篷車”,把演出送到田間地頭去。漸漸地,我們(men) 的演出“陣地”由少變多,隊伍由弱到強。我們(men) 積極向周邊地區推廣“馬莊經驗”,賈汪區全區已經組建了12個(ge) 文藝誌願服務分隊,引導村民忙時從(cong) 農(nong) 、閑時從(cong) 藝。
我們(men) 還結合傳(chuan) 統節日,舉(ju) 辦元宵燈會(hui) 、乘涼晚會(hui) 等20多種趣味性、民俗性很強的文體(ti) 活動,每年吸引近20萬(wan) 人次前來參觀。我們(men) 陸續編排了一係列文藝節目,演出了700餘(yu) 場次。我們(men) 的節目還漂洋過海,到意大利、奧地利、日本、德國等30多個(ge) 國家演出,展現傳(chuan) 統文化、民俗文化的魅力。
今年已經是樂(le) 團成立的第34個(ge) 年頭了。這34年裏,我們(men) 紮根基層、服務農(nong) 民,先後演出了8000餘(yu) 場次,其中公益性演出達5000餘(yu) 場。老實說,我們(men) 樂(le) 團演出多、收入低、人員少。為(wei) 什麽(me) 這麽(me) “拚”地堅持了30多年?因為(wei) 我們(men) 來自農(nong) 民,就要服務好農(nong) 民。
今年是黨(dang) 的二十大召開之年,我們(men) 會(hui) 繼續創作優(you) 質節目、提高演出質量,交出一份馬莊人的精神文明“時代答卷”。
打造民族一家親(qin) 的文化社區
講述人:內(nei) 蒙古赤峰市鬆山區興(xing) 安街道臨(lin) 潢家園社區黨(dang) 委書(shu) 記、主任 吳曉華
臨(lin) 潢家園社區“夕陽紅金婚銀婚”活動上,一對對老年夫妻穿上婚紗,在主持人引領下登台展示、拍婚紗照,體(ti) 驗了一次熱熱鬧鬧的“集體(ti) 婚禮”。有老人看到自己的婚紗照,流下了幸福的眼淚。
臨(lin) 潢家園社區成立於(yu) 2014年12月,有蒙、滿、回、壯等12個(ge) 少數民族的居民。社區裏有很多七八十歲的老年人,隨著生活變好,他們(men) 有了新的精神需求,迷上了跳舞、打牌、書(shu) 法、繪畫等休閑活動。近幾年,老人中興(xing) 起了“婚紗熱”,來彌補當年遺憾。我們(men) 發現後,便組織了這場浪漫的社區婚禮。
形式多樣、載體(ti) 豐(feng) 富的社區文化活動拉近了社區居民間的距離。2019年12月,我們(men) 社區被命名為(wei) 第七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
2019年7月15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內(nei) 蒙古考察之行第一站就來到了我們(men) 臨(lin) 潢家園社區,我感到非常自豪。
我們(men) 在黨(dang) 群服務中心建起了黨(dang) 群驛站、增加了社保查詢功能,優(you) 化了社區治理網格設置,配備了“一長一員一團隊”,社區黨(dang) 組織的凝聚力、向心力更強了。“民族融合小課桌”讓社區裏的孩子們(men) 體(ti) 味文化傳(chuan) 承、民族團結的重要性。民族技藝傳(chuan) 承班的誌願者老師由原來的4名增加到了11名,教大家製作蒙古袍、煙荷包等特色物件,還創新製作了氈繡作品“民族團結一家親(qin) ”。
總書(shu) 記考察調研後,興(xing) 安街道烏(wu) 蘭(lan) 牧騎深受鼓舞,圍繞民族團結、精神文明建設、生態建設等主題,創作文藝節目26個(ge) 。這些節目先後深入小廟子村、光榮院等地慰問演出,服務2萬(wan) 多名群眾(zhong) ,受到了熱烈歡迎。
現在,臨(lin) 潢家園社區更加團結和諧。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hui) 議內(nei) 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民族團結是我國各族人民的生命線,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是民族團結之本。今後,我們(men) 將繼續牢記總書(shu) 記囑托,用認真的工作態度、真誠的為(wei) 民之心,帶領社區黨(dang) 員和各族群眾(zhong) ,把社區建設成大家的精神家園,譜出“民族團結一家親(qin) ”的和諧樂(le) 章。
鄉(xiang) 村圖書(shu) 館,啟智化愚九十載
講述人:雲(yun) 南保山市騰衝(chong) 市和順鎮和順圖書(shu) 館館長 寸宇
2020年1月,總書(shu) 記來到和順古鎮考察調研,並走進和順圖書(shu) 館,了解古鎮曆史文化傳(chuan) 承和振興(xing) 文化教育情況,給了我們(men) 莫大鼓舞。
1928年,和順旅緬華僑(qiao) 捐資創辦了和順圖書(shu) 館,現在,它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最大的鄉(xiang) 村圖書(shu) 館之一,也是愛國主義(yi) 教育基地、中國華僑(qiao) 國際文化交流基地。我在和順圖書(shu) 館工作了22年,當館長10年,深深感受到這些年來國家對公共圖書(shu) 館的大力支持。現如今,圖書(shu) 館的業(ye) 務範圍不斷拓展,提供的特色公共文化服務越來越多。
和順圖書(shu) 館最有影響的公共文化服務活動是“和順大講堂”,講座內(nei) 容包括傳(chuan) 統文化、非遺傳(chuan) 承、家風家訓等,現已舉(ju) 辦15期。去年,在騰衝(chong) 市芒棒鎮上營村平田小學舉(ju) 辦和順大講堂時,我們(men) 邀請艾思奇紀念館原館長寸茂鴻為(wei) 師生們(men) 講述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考察和順的故事。
和順圖書(shu) 館雖地處鄉(xiang) 鎮,但也緊跟時代步伐,建立了電子閱覽室和獨立數據庫,開通微信公眾(zhong) 號、移動圖書(shu) 館App等數字服務平台,年受益3萬(wan) 餘(yu) 人次。
和順是僑(qiao) 鄉(xiang) ,圖書(shu) 館整理文獻、報刊、名人手稿,展示和順豐(feng) 富的曆史文化;協助恢複編輯了20世紀30年代創辦的鄉(xiang) 刊《和順鄉(xiang) 》,介紹華僑(qiao) 動態、和順名人等,受到東(dong) 南亞(ya) 華僑(qiao) 歡迎。我們(men) 還開辦了“兒(er) 童之家”,向社區兒(er) 童提供成長關(guan) 懷、書(shu) 畫藝術培訓、家國情懷培養(yang) 等公益性服務;“僑(qiao) 生之家”,對和順益群中學僑(qiao) 生班學生進行計算機實用技術培訓和中國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教育。
曆經94年風雨滄桑,和順圖書(shu) 館依然發揮著啟智化愚的作用。今後,我會(hui) 走好先輩們(men) 走過的道路,讓更多群眾(zhong) 在圖書(shu) 館接受優(you) 秀文化熏陶,獲得積極向上的人生。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王美瑩、張勇、趙秋麗(li) 、馮(feng) 帆、李慧、趙明昊、蘇雁、劉已粲、高平、王斯敏 光明日報通訊員 杜克成、李富、陳秀燾)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