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光明網評論員:循環箱不受待見,巨量快遞垃圾何去何從

發布時間:2022-03-31 09:34:00來源: 光明網

  光明網評論員:網購“剁手”的時候有多爽,拆快遞後垃圾“圍門”的領悟就有多痛。官方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共有超過1000億(yi) 件的快遞在國內(nei) 流通,這與(yu) “全國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首次突破10萬(wan) 億(yi) ”的新聞互為(wei) 印證,而一旦流通過程結束,它們(men) 則變身為(wei) 超過900萬(wan) 噸的紙類廢棄物和超過180萬(wan) 噸的塑料廢棄物。

  日前,有環保組織發布的一份關(guan) 於(yu) 快遞企業(ye) 包裝“綠色化”的報告顯示,盡管循環快遞箱有助於(yu) 減少快遞廢棄物,但使用情況並不樂(le) 觀。國內(nei) 主流快遞企業(ye) 的循環箱投放數量、循環使用次數均處於(yu) 極低水平,循環箱的使用占快遞業(ye) 務量的比例不足千分之一。相信這與(yu) 大多數人的快遞體(ti) 驗大體(ti) 一致。

  循環快遞箱,顧名思義(yi) ,就是可以反複使用的快遞箱,多由可降解的材料製成,同時采用固定帶、魔術貼等代替膠帶紙、塑料泡沫填充物,可循環使用幾十次。不過,要實現這種快遞箱的循環使用,需要快遞員在送達快遞後,現場將循環箱內(nei) 的物品取出,然後帶走循環箱,以投入下次使用。

  消費者出於(yu) 保護隱私等的考慮,現場拆箱的意願並不高;對快遞員來說,這麽(me) 做明顯影響投遞效率,遠不如使用一次性包裝來得痛快。而對於(yu) 快遞企業(ye) 來說,要想支撐循環箱的運轉,還得就運營管理等係統進行持續研發和投入。在收發快遞這件事上,每個(ge) 主體(ti) 都選擇了於(yu) 己有利的選項,但就最終的結果而言,似乎是所有人皆輸。

  且不說,大量的快遞垃圾所產(chan) 生的環境汙染和由此帶來的碳排放加速了氣候危機,眼下垃圾集中處理的社會(hui) 成本不斷高企,而這主要由政府和社會(hui) 來承擔。更直白地說,我們(men) 作為(wei) “消費者”所產(chan) 生的大量快遞包裝垃圾,其處理成本最後由作為(wei) “納稅人”的我們(men) 自己承擔了,這還不算其他無形的賬本。所以,快遞包裝綠色純度如何,絕不是與(yu) 己無關(guan) 。如果說,10年前中國快遞包裝要來一場“綠色化”革命為(wei) 言尚早的話,那麽(me) 在10年後的今天,當快遞業(ye) 務量較當初淨增14倍之多,而且仍將大量增長的趨勢下,如何讓快遞包裝減量、綠色,已是無法回避的問題。

  在電商平台創造的每個(ge) 購物節裏,也都能聽到相關(guan) 議題的討論,但很多時候“然後就沒有然後了”。快遞包裝膠帶紙“瘦身”、包裝層數被嚴(yan) 控,可以說是該行業(ye) 為(wei) 數不多的值得說道的綠色化行動。而眼下,維持在這個(ge) 水位的綠色化,已不足以支撐我們(men) 已習(xi) 以為(wei) 常的、被網購和物流重新塑造的生活和生產(chan) 方式。

  快遞包裝綠色化,表麵上看起來是一個(ge) 循環快遞箱的共享和漂流,但實則是一種商業(ye) 模式的探索,這條路能不能走通,歸根到底要看市場的反饋和檢驗。而在這之外,對於(yu) 巨量快遞垃圾何去何從(cong) 的問題,做好垃圾分類或許是一個(ge) 不錯的抓手。作為(wei) 消費者的個(ge) 體(ti) 對產(chan) 生的快遞垃圾做好分類,隨後各類垃圾進入不同的集中處理程序,分類的意義(yi) 不僅(jin) 在於(yu) 快遞包裝資源化利用的提升,也在於(yu) 垃圾處理成本的節約,更在於(yu) 行為(wei) 習(xi) 慣和責任意識的固化。

  同消費者一樣,快遞包裝生產(chan) 者和作為(wei) 快遞包裝銷售者的物流企業(ye) 及電商企業(ye) 等,也都應當承擔相應的循環利用責任,這也是“生產(chan) 者責任延伸”的題中之義(yi) 。比如《循環經濟促進法》就明確提出,生產(chan) 列入強製回收名錄的產(chan) 品或者包裝物的企業(ye) ,必須對廢棄的產(chan) 品或者包裝物負責回收。不過,責任延伸的邊界和剛度還有待進一步厘清和增強。在此之外,對於(yu) 人們(men) 普遍反映的廢品垃圾無處可賣、賣不上錢等問題,則又關(guan) 涉回收業(ye) 的發展等等。

  由此可見,快遞是如此深度嵌入我們(men) 的生活,快遞垃圾治理也同樣深度與(yu) 我們(men) 的社會(hui) 係統發生“糾纏”。每一個(ge) 瓦楞紙箱的“命運”和每一條膠帶的去向,都是對我們(men) 的考驗,當然也是拷問。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