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雙奧之城”品牌優勢 促進城市質量全麵提升
作者:白宇飛(北京市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北京體(ti) 育大學體(ti) 育商學院教授);馮(feng) 珺(北京體(ti) 育大學體(ti) 育商學院講師、中國管理科學學會(hui) 體(ti) 育管理專(zhuan) 業(ye) 委員會(hui) 副秘書(shu) 長)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高度重視北京冬奧會(hui) 申辦和籌辦工作,作出“要積極謀劃冬奧場館賽後利用,將舉(ju) 辦重大賽事同服務全民健身結合起來”“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努力在交通、環境、產(chan) 業(ye) 、公共服務等領域取得更多成果”等一係列重要指示,為(wei) 做好冬奧遺產(chan) 保護與(yu) 利用工作提供根本遵循。“用好北京冬奧會(hui) 遺產(chan) ”也寫(xie) 入了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
北京冬奧會(hui) 在體(ti) 育、經濟、社會(hui) 、文化、環境、城市和區域發展7大領域給中國乃至世界留下了豐(feng) 厚遺產(chan) 。今天,北京冬奧“後效應”正在穩步釋放。值得進一步思考的是,如何用好一屆簡約、安全、精彩的冬奧盛會(hui) 帶來的寶貴遺產(chan) ?怎樣將“雙奧之城”發展成果真正轉化為(wei) 惠及民眾(zhong) 的長期福祉?如何以包容、普惠、可持續的城市發展方式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為(wei) 係統梳理北京冬奧會(hui) 遺產(chan) 及相關(guan) 經驗,積極探索北京依托冬奧遺產(chan) 資源實現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可行路徑,課題組深入調研分析,形成此研究報告。
普及冰雪運動,發展冰雪產(chan) 業(ye) ,做強冰雪競技
從(cong) 大眾(zhong) 冰雪運動的普及情況看,當前各類冰雪賽事和活動繁榮開展,群眾(zhong) 性冰雪活動的品牌效應顯著提升,未來應重點推動冰雪運動影響力向更廣群體(ti) 延伸。
國家體(ti) 育總局委托國家統計局開展的“帶動三億(yi) 人參與(yu) 冰雪運動”統計調查數據顯示,我國已實現了“帶動三億(yi) 人參與(yu) 冰雪運動”目標,全國冰雪運動參與(yu) 人數達到3.46億(yi) 人,居民參與(yu) 率達24.56%。“北京市快樂(le) 冰雪季”在2015至2021年間累計開展各級各類群眾(zhong) 活動2萬(wan) 餘(yu) 場,參與(yu) 人次超過3100萬(wan) 。可以說,布局合理、類型多樣、基本滿足大眾(zhong) 需求的冰雪活動矩陣和場地設施網絡已經初步形成。未來,應進一步優(you) 化青少年、殘障人士等重點群體(ti) 參與(yu) 冰雪運動的活動組織和硬件保障。一方麵,激發青少年參與(yu) 冰雪運動的積極性,使校園和社會(hui) 青少年冰雪運動成為(wei) 群眾(zhong) 性冰雪運動的亮點與(yu) 特色。另一方麵,圍繞殘障群體(ti) 參與(yu) 冰雪運動的特殊需求,不斷完善冰雪場地設施和冬季健身設施建設,為(wei) 他們(men) 參與(yu) 冰雪運動創造更為(wei) 理想的硬件條件。
從(cong) 冰雪產(chan) 業(ye) 發展形勢看,科技冬奧與(yu) 場館可持續利用有力助推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應進一步促進冰雪經濟與(yu) 多種產(chan) 業(ye) 形態融通發展。
在冬奧會(hui) 和冬殘奧會(hui) 場館建設中,積極貫徹冬奧遺產(chan) 前置化理念,通過功能設計和係統規劃帶動賽區實現了冰雪競技和群眾(zhong) 冰雪運動的雙維度發展。北京新首鋼高端產(chan) 業(ye) 綜合服務區遵循“傳(chuan) 統工業(ye) 綠色轉型升級示範區、京西高端產(chan) 業(ye) 創新高地、後工業(ye) 文化體(ti) 育創意基地”的定位,已建成冬季體(ti) 育用品和高端裝備器材保稅倉(cang) 庫,以及北京最大的戶外滑板和攀岩場。隨著冰雪經濟與(yu) 健身休閑、特色小鎮、主題會(hui) 展等領域持續融合發展,冰雪消費人次和相關(guan) 收入快速增長,冰雪產(chan) 業(ye) 有望成為(wei) 未來支撐城市經濟雙循環的重要著力點。特別是京張體(ti) 育文化旅遊帶建設,具有落實國家戰略和履行申辦承諾的重要意義(yi) ,必將成為(wei) 奧林匹克運動可持續發展的中國樣板。
從(cong) 冰雪競技發展成就看,我國冰雪競技人才梯隊建設不斷完善,冰雪項目成績顯著提升,未來應進一步擴大專(zhuan) 業(ye) 性冰雪運動賽事的規格和影響力。
北京冬奧會(hui) 上,中國隊斬獲的金牌及獎牌數量實現飛躍式增長,雪上項目獎牌總數增長尤為(wei) 突出。冰雪運動注冊(ce) 運動員數量迅速增長,後備人才隊伍不斷壯大,冰雪運動競技人才實現跨越式發展。著眼未來,北京應著力舉(ju) 辦更多高規格、高品質的冰雪賽事,為(wei) 國內(nei) 冰雪運動員成長提供優(you) 質平台,在推廣和普及冰雪運動、擴大冰雪競技國際影響力方麵繼續發揮重要作用。
引領區域協同發展,全麵提升城市功能品質
冬奧遺產(chan) 能夠有效促進城市發展,優(you) 化城市功能與(yu) 品質。
“雙奧之城”的特色化功能進一步彰顯。通過落實《奧林匹克2020+5議程》,北京冬奧會(hui) 完美演繹了“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的奧林匹克新格言。北京冬奧組委與(yu) 國際奧委會(hui) 、世界衛生組織等聯合成立疫情防控專(zhuan) 項工作組,針對運動員、隨隊官員、技術官員、賽事轉播團隊和誌願者等不同群體(ti) 製定相應的防疫要求、標準和措施,確保冬奧會(hui) 和冬殘奧會(hui) 安全舉(ju) 辦。在籌辦冬奧會(hui) 和冬殘奧會(hui) 過程中,北京始終堅持綠色、共享、開放、廉潔的辦奧理念,辦好一場簡約、安全、精彩的冬奧會(hui) 和冬殘奧會(hui) ,為(wei) 奧林匹克運動貢獻東(dong) 方智慧和北京方案。作為(wei) 國際上唯一舉(ju) 辦過夏季和冬季奧運會(hui) 的“雙奧之城”,北京應充分發揮在場館建設和賽事服務等方麵的寶貴經驗,積極引進“三大球”、乒乓球、羽毛球、冰雪運動等領域的國際體(ti) 育賽事,培育中國網球公開賽、北京馬拉鬆等頂級體(ti) 育賽事品牌,不斷為(wei) 奧林匹克運動、全球體(ti) 育事業(ye) 發展和人類文明交流互鑒作出新貢獻。
北京與(yu) 其他賽區城市間的區域協同發展更加深入,交通、通信、醫療等基礎設施與(yu) 公共服務實現共建共享。為(wei) 推動冬奧城市間區域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京張高鐵延慶支線正式通車,新建太錫鐵路太子城至崇禮段全線貫通,延慶和張家口實施國道合並與(yu) 升級改造工程,實現賽區鐵路、公路高質量連接。以冬奧場景為(wei) 重點的5G通信基礎設施將向全社會(hui) 提供服務應用。北京市和張家口市5G基站建設取得突出成果,實現冬奧核心區和重點功能區5G網絡全覆蓋。在京張醫療全麵協作發展的總體(ti) 框架下,兩(liang) 地在醫院項目合作、公共衛生協作、健康扶貧支援和跨區域專(zhuan) 科聯盟等方麵應力爭(zheng) 取得更多突破性進展。
綠色辦奧和可持續性創新發展成為(wei) 北京冬奧會(hui) 的亮點及未來城市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北京市大力推廣新能源汽車並完善配套建設,清潔能源在冬奧會(hui) 賽場和城市電網中的技術應用創造了冬奧曆史上的綠色奇跡,同時也為(wei) 賽區城市之間的協同可持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京張地區通過協同共治,空氣質量和流域水文生態顯著改善。大氣汙染區域聯動防治體(ti) 係通過製定分類、分地區、分時段、分通道的精細化防控,有效降低汙染程度,緩解汙染物積累,治汙成效十分突出。京張治沙覆綠成效顯著,通過開展一係列風沙源治理、退耕還林還草等防風固沙建設工程,針對植被保護、退耕還林、人工造林、草地治理等綜合施策,大大減少了京津冀地區沙塵侵害發生次數。未來,北京市應重點開展環境文化遺產(chan) 的普查和登記工作,恢複重要曆史水係,全麵提升生態修複和保護水平。
通過舉(ju) 辦北京冬奧會(hui) ,有利於(yu) 實現我國向國際社會(hui) 做出的碳達峰、碳中和重要承諾。冬奧場館超低能耗低碳工程建設凸顯示範效應。北京冬奧會(hui) 充分利用2008年北京奧運會(hui) 遺產(chan) 和區域性工業(ye) 遺產(chan) ,通過對比賽場地、照明設備、功能房間等實施改造,創造性地實現了夏奧場館的“水冰轉換”“陸冰轉換”,既避免了新建場館帶來的碳排放,又為(wei) 賽後多項目廣泛應用、多業(ye) 態經營奠定了基礎。北京市還有望在碳補償(chang) 方麵取得更多積極進展。北京市政府已委托專(zhuan) 業(ye) 機構開展林業(ye) 碳匯量監測與(yu) 核證工作,將產(chan) 生的碳匯量捐贈給北京冬奧組委,用以中和北京冬奧會(hui) 的溫室氣體(ti) 排放量。以此為(wei) 基礎,北京市應進一步推廣數字化技術,形成個(ge) 人和家庭在日常生活中的低碳行為(wei) 軌跡,以此鼓勵和引導社會(hui) 公眾(zhong) 踐行綠色低碳生活方式。
持續建設包容性社會(hui) ,全方位提升社會(hui) 文明程度
紮實推進奧林匹克教育,在社會(hui) 層麵深度培育並根植奧運精神。目前,奧林匹克教育教材開發工作有序推進,多層次的奧林匹克教材體(ti) 係初步建立。一方麵,國際奧委會(hui) 和國際殘奧委會(hui) 研發的《奧林匹克價(jia) 值觀教育》和《殘奧價(jia) 值觀教育》等權威教材,其中文版首次引入我國。另一方麵,我國體(ti) 育公共治理部門麵向少年兒(er) 童和更廣泛的社會(hui) 群體(ti) ,加大了奧林匹克知識和冬季運動項目普及類教材的開發力度,“北京2022”全國奧林匹克教育專(zhuan) 家委員會(hui) 編寫(xie) 的“奧林匹克讀本”等係列叢(cong) 書(shu) 引發強烈反響。未來應著力開展內(nei) 容更加豐(feng) 富、形式更加多樣、體(ti) 係更加完整的奧林匹克教育活動,使奧運精神理念和相關(guan) 知識在社會(hui) 群體(ti) 、特別是青少年中的傳(chuan) 播效果進一步強化。
不斷豐(feng) 富冬奧文化係列產(chan) 品與(yu) 活動,持續完善冬奧文化傳(chuan) 播與(yu) 服務體(ti) 係。冬奧文化產(chan) 品創作、生產(chan) 日益豐(feng) 富,16類5000餘(yu) 種冬奧特許商品的設計、研發和銷售使冬奧文化產(chan) 品的結構和類型更加多元化。冬奧文化傳(chuan) 播注重線上線下結合開展。線上官方新媒體(ti) 平台互動頻繁,冬奧紀實頻道覆蓋近3億(yi) 電視觀眾(zhong) ,“全球之聲”海外電台在17個(ge) 國家19座城市通過10種語言傳(chuan) 播冬奧聲音,線下冬奧宣講活動走進全國逾100所高校,共同營造了強大的宣傳(chuan) 聲勢和良好的文化傳(chuan) 播氛圍。未來,應以冬奧會(hui) 和冬殘奧會(hui) 文化衍生品、冰雪文化音樂(le) 作品、冬奧冰雪題材影視作品和新媒體(ti) 短視頻作品等為(wei) 抓手,在詮釋冬奧文化和奧林匹克精神方麵取得新的更大成績。
進一步擴大冬奧人文交流成效,拓展我國在國際體(ti) 育舞台參與(yu) 的廣度和深度。北京冬奧組委和相關(guan) 社會(hui) 組織在人文交往活動中融入北京冬奧會(hui) 元素,通過國際傳(chuan) 播渠道擴大北京冬奧會(hui) 的國際影響力,積極參與(yu) 相關(guan) 國際組織的官方會(hui) 議及各類民間交流活動,進一步強化了與(yu) 國際奧委會(hui) 、國際殘奧委會(hui) 、國際單項組織、國際奧協等國際體(ti) 育組織的工作聯係。未來應擴大與(yu) 奧林匹克運動強國,特別是冰雪運動強國的友好交流,派員考察往屆夏奧會(hui) 、冬奧會(hui) 場館建設及賽後利用情況,在體(ti) 育賽事交流中促進多元化的國際地緣互利合作。
促進奧運精神和體(ti) 育文化融入日常生活,帶動社會(hui) 文明全方位提升。在北京冬奧會(hui) 的輻射帶動作用下,公眾(zhong) 冬季運動意識顯著增強,冬奧主人翁意識大幅提升,在養(yang) 成健康、文明、綠色的生活方式方麵取得長足進步,特別是誌願服務精神得到大力弘揚傳(chuan) 承,誌願服務標準更加成熟規範。目前“誌願北京”信息平台實名注冊(ce) 的誌願者人數突破400萬(wan) 人,誌願服務事業(ye) 日益勃興(xing) ,成為(wei) 弘揚首都文化、培育誌願服務精神的新典範。未來應以包容性理念為(wei) 核心,以無障礙設施的新建和改造工作為(wei) 抓手,在全社會(hui) 提升適老、扶幼和助殘意識,使各類群體(ti) 、特別是社會(hui) 弱勢群體(ti) 享受“雙奧之城”為(wei) 公共體(ti) 育服務帶來的便利條件,享受更加美好的生活氛圍。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