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問不倒的“90後”鉗工

發布時間:2022-04-02 09:40:00來源: 經濟日報

  在濟南西機務段,檢修車間電力機車鉗工陳誌超是遠近聞名的“問不倒”,就連一些老技師也會(hui) 向“陳老師”請教各種技術上的“疑難雜症”。實際上,這個(ge) “陳老師”並不老,還是一名“90後”。

  1995年出生的陳誌超工作不滿5年,卻已是濟南西機務段最年輕的技師。他在科研方麵收獲頗豐(feng) ,接連榮獲全國鐵路“青年崗位能手”、全國鐵路“青年科技創新獎”等榮譽,他的技術改造成果在全國鐵路係統的機車走行部、製動係統、受電弓等關(guan) 鍵部位得到廣泛應用。

  陳誌超日常主要負責機車走行部的檢修工作,走行部是確保列車平穩正點運行的主要部分,工作中來不得半點馬虎。

  “剛到班組時,老師傅常對我說,‘小夥(huo) 子,你真幸運,趕上好時候了!我們(men) 那個(ge) 年代,機車還全都是進口的ND5型內(nei) 燃機車。一到夏天,機車動力室裏的溫度至少有60多攝氏度。內(nei) 燃機車保養(yang) 檢修又髒又累,柴油味道大、機車配件重。作業(ye) 後滿是柴油的手洗都洗不幹淨,隻能用手套著塑料袋吃飯。有句話這樣描述我們(men) :遠看像要飯的,近看像挖炭的,仔細一看原來是機務段的’。”陳誌超對記者說,“現如今,我接手的基本都是國產(chan) 化的機車,日常作業(ye) 油汙少、噪聲低、工作環境更舒適。你看這工裝,一個(ge) 月不洗都不髒。我們(men) 與(yu) 老師傅工作環境巨大反差背後,是我國在鐵路技術創新方麵的突破。”

  作業(ye) 環境今非昔比,並不代表工作變得輕鬆。在工作中,陳誌超感覺最難啃的“硬骨頭”是拆裝位於(yu) 列車車頭下方的U形排障器。列車經過長時間運行,排障器大多都變形了,最大偏差能達到十幾公分。拆下後,又因鋼的自身彈性產(chan) 生一定撓變,重新組裝時無法和車體(ti) 匹配。“半蹲著拆裝完一套200多公斤重的排障器,整個(ge) 人都累散架了。這麽(me) 先進的機車,維修時竟然還要用撬棍拆裝,難道沒有更輕鬆的方法嗎?”陳誌超決(jue) 心要改變這種窘境。

  有一次,陳誌超去超市購物時,購物車的四個(ge) 輪子的機械原理一下子讓他茅塞頓開:“把工裝設備的下部走行方式改成購物車樣式,工裝設備在庫房內(nei) 就可以輕鬆運行及轉向,那不就省力多了。”

  設計一套工裝設備是一項係統工程,濟南西機務段專(zhuan) 門為(wei) 陳誌超成立了創新工作室。一開始由於(yu) 沒有明確分工,陳誌超創新團隊各自為(wei) 戰,半個(ge) 月的時間過去了,項目沒有絲(si) 毫進展。這時候,一籌莫展的陳誌超從(cong) 一項需要團隊默契配合的闖關(guan) 活動中找到了靈感。他告訴小夥(huo) 伴們(men) :“確定排障器形變後的臨(lin) 界值,需要記錄所有拆下的排障器具體(ti) 尺寸,沒有三個(ge) 月的時間拿不下來。這個(ge) 看似沒有任何創造性的工作大家都不願意幹,但這卻是我們(men) 所有創新的基礎。”

  他按照闖關(guan) 活動的角色分工,給每個(ge) 人分配工作,有負責現場實地測量的,有分管工藝流程整合的,有專(zhuan) 司軟件設計圖紙的。在大家準備好後,他會(hui) 迅速組織一次“闖關(guan) ”。一波一波“闖關(guan) ”下來,小夥(huo) 伴們(men) 驚呼“科研原來也可以這樣‘過癮’”。

  半年後,由框架和壓緊導杆以及移動升降小車組成的排障器專(zhuan) 用作業(ye) 平台研發成功,維修人員減少了一半,工作效率卻提升了一倍以上。循著“闖關(guan) ”的思路,陳誌超帶領他的研發團隊又接連攻下劈拆開口銷專(zhuan) 用工具、拆裝HXD3型機車牽引杆輔助工具等研發項目。

  “我們(men) ‘90後’生逢其時,也應扛起新時代賦予的使命,在崗位上用青春建功。我的責任就是要擦亮中國高鐵這張亮麗(li) 名片,讓鋼鐵巨龍動力澎湃。”陳誌超說。(經濟日報記者 王金虎)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