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中國傳統木結構建築影響深遠

發布時間:2022-04-02 09:51:00來源: 人民日報

  在世界傳(chuan) 統建築體(ti) 係中,東(dong) 亞(ya) 與(yu) 東(dong) 南亞(ya) 地區的建築是以木結構建築為(wei) 主,其中又以中國的木結構建築發展最早也最為(wei) 成熟,影響深遠。其營造技藝一直傳(chuan) 承至今,200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

  營造技藝大部分的施工過程,主要以“八大作”為(wei) 主。即木作、瓦作、石作、土作、油漆作、彩畫作、搭材作、裱糊作。故宮的保護就要求嚴(yan) 格遵循傳(chuan) 統的“八大作”技藝。

  在世界傳(chuan) 統建築體(ti) 係中,東(dong) 亞(ya) 與(yu) 東(dong) 南亞(ya) 地區的建築是以木結構建築為(wei) 主,其中又以中國的木結構建築發展最早也最為(wei) 成熟,影響深遠。其營造技藝一直傳(chuan) 承至今,200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北京四合院、山西大院、徽派民居等大眾(zhong) 熟知的居住空間,都是這一技藝的代表作。

  木結構營造技藝源遠流長

  中國傳(chuan) 統木結構營造技藝,以木材為(wei) 主要建築材料,以榫卯為(wei) 木構件主要連接方法,以模數為(wei) 設計和加工生產(chan) 的尺度標準,以“八大作”為(wei) 主要施工內(nei) 容。柱、梁、枋、鬥拱等大木構件,形成了建築的框架結構。

  這項技藝源遠流長。在距今約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遺址中,傳(chuan) 統木結構建築標誌性的榫卯技術就已經出現。在距今3800—3550年的河南偃師二裏頭文化遺址中,出現了大型木構架夯土建築。《詩經》裏有詩句形容屋頂出簷深遠,如飛鳥張翅,這麽(me) 長的屋簷主要就是為(wei) 了保護夯土牆不受雨水衝(chong) 刷。春秋時期,宮殿等重要建築的屋麵已經開始覆瓦。西漢時期,以“抬梁式”和“穿鬥式”為(wei) 代表的兩(liang) 種主要形式的木結構體(ti) 係已經形成,並傳(chuan) 承至今。建築的屋頂也開始出現“舉(ju) 折”做法,使屋頂的形狀形成“反宇”型弧麵,建築形象更加柔美,也改善了屋簷低垂影響室內(nei) 采光的問題。

  東(dong) 漢時期,出現了真正的木樓和多層木塔。至晚從(cong) 隋唐時期開始,以梁柱和“鋪作(鬥拱)層”相結合的技術,支撐起大開間大進深的建築屋頂。兩(liang) 宋時期,產(chan) 生了丁字脊和十字脊屋頂,以及“工”字形和“亞(ya) ”字形平麵的殿堂,挑簷也有所縮小。可以說,我們(men) 今天所能見到的傳(chuan) 統建築的基本形式,在宋代均已出現了。

  從(cong) 隋唐至北宋時期,中國傳(chuan) 統木結構建築營造技藝逐漸變得程式化、標準化和模數化。以宋代《營造法式》的出現為(wei) 標誌,一整套包括設計原則、類型等級、加工標準、施工規範、造價(jia) 定額等的完整製度被總結出來,並以鬥拱構件八等級的“材”作為(wei) 模數標準。這套製度起到了統一規格、簡化程序的功效。匠人按照這些現成的數值預製構件,無須反複計算,甚至無須詳細的圖紙。這是中國傳(chuan) 統木結構建築營造技藝的一個(ge) 裏程碑。

  元末明初開始,由於(yu) 煤炭的大量使用,燒製的黏土磚產(chan) 量大增,官式建築和部分城市民居普遍采用了磚牆,建築挑簷和鬥拱尺寸進一步縮小。這一階段比較重要的著作如明代《魯班營造正式》、清代工部《工程做法則例》,分別總結和規定了江南民居建築、官式建築等通行的設計標準。

  單體(ti) 建築組合體(ti) 現空間美學

  從(cong) 古至今,人們(men) 對建築空間的需求,主要體(ti) 現在擴大室內(nei) 空間和滿足複雜功能兩(liang) 個(ge) 方麵。而由於(yu) 建築技術和材料屬性(如木材長度)的影響,單體(ti) 木結構建築的體(ti) 量和形式受到限製,因此,中國很早就發展出單體(ti) 建築的群體(ti) 組合這一營造傳(chuan) 統。

  不同曆史時期、不同建築體(ti) 係,如宮廷、公署、禮製、合院式民居和園林等,組合方式均有差異。院落空間的變化、建築間的烘托與(yu) 對比、室內(nei) 外空間的交融與(yu) 過渡、各種空間要素的虛實相應、天際線的變化……多樣化的組合形態,產(chan) 生了獨特而豐(feng) 富的藝術特征。

  例如,曾作為(wei) 皇家宮殿的北京故宮,需要在建築體(ti) 係空間中體(ti) 現皇家的威嚴(yan) 和秩序,具有強烈的象征性。因此在整個(ge) 建築群中,就要特別突出中軸線建築序列的視覺衝(chong) 擊力,包括中軸線上主要建築的體(ti) 量、形式與(yu) 色彩,與(yu) 室外空間體(ti) 量與(yu) 形狀的呼應關(guan) 係等。而一般的園林營造,則要著重避免各種內(nei) 容與(yu) 形態的對稱。單體(ti) 建築的組合關(guan) 係,是中國傳(chuan) 統建築體(ti) 係營造空間美學的重要方法。

  如此一來,單體(ti) 建築自身的適應性就比較強,相近體(ti) 量的單體(ti) 建築之間的差異就相對較弱。如歇山頂建築,既可用於(yu) 宮廷,也可用於(yu) 其他建築體(ti) 係。

  營造技藝的傳(chuan) 承受到重視

  營造技藝大部分的施工過程,主要以“八大作”為(wei) 主。所謂“八大作”,即木作(含大木作、小木作)、瓦作(含磚作)、石作、土作、油漆作、彩畫作、搭材作、裱糊作。故宮的保護就要求嚴(yan) 格遵循傳(chuan) 統的“八大作”技藝。

  如今,除了傳(chuan) 統木結構營造技藝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另有約20項與(yu) 之相關(guan) 的地方性傳(chuan) 統建築營造技藝,如北京四合院傳(chuan) 統營造技藝等,被列入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此外,“八大作”中的一些富有藝術性的特殊工藝、流派,如東(dong) 陽木雕、潮州木雕、臨(lin) 夏磚雕、中衛建築彩繪等,也成為(wei) 國家級非遺。這些項目的傳(chuan) 承人,同樣是中國傳(chuan) 統木結構建築營造技藝傳(chuan) 承人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古代社會(hui) 中,營造技藝主要以師徒間“言傳(chuan) 身教”的方式,在多工種的集體(ti) 實踐中傳(chuan) 承。城市中的匠人多隸屬於(yu) 官辦或民辦的作坊。鄉(xiang) 村民居則通常由工匠、家族成員和鄉(xiang) 鄰好友按各地的習(xi) 慣做法共同完成,輩輩相因。各地鄉(xiang) 村民居建築的營造技藝被居民視為(wei) 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傳(chuan) 統文化,其構件內(nei) 容、模數尺寸、加工與(yu) 裝配方法,不僅(jin) 工匠爛熟於(yu) 心,也為(wei) 大眾(zhong) 所熟知。由於(yu) 營造傳(chuan) 統木結構建築的各項成本均相對較大,又受到環保理念和國家環保政策等直接影響,傳(chuan) 統木結構建築營造實踐活動已經越來越少。大部分傳(chuan) 承人的實踐活動集中於(yu) 傳(chuan) 統建築的修繕。

  改革開放以來,各類旅遊景區大量修建微縮建築和仿古建築,對傳(chuan) 統木結構營造技藝的需求開始增多,如廣東(dong) 深圳的錦繡中華民俗村、河南開封的清明上河園等。這些景區的需求,成為(wei) 近幾十年來傳(chuan) 統木結構建築營造技藝實踐與(yu) 傳(chuan) 承的重要推動力量。未來,如何做好傳(chuan) 承人培養(yang) ,將傳(chuan) 統木結構營造技藝進一步發揚光大,還需要更多的智慧。

  (作者趙玉春 單位:中國藝術研究院建築與(yu) 公共藝術研究所)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