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裏的韻味平遙
新華社太原4月6日電(記者王學濤、馬誌異)推光漆器、剪紙、宮燈是視覺的享受;牛肉、黃酒、碗脫是味覺的盛宴;票號、武術、古民居是精神的滋養(yang)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在平遙古城匯聚與(yu) 傳(chuan) 承。法國攝影家、平遙國際攝影大展發起人之一阿蘭(lan) ·朱利安曾說,平遙是個(ge) 很漂亮、很有生機的地方,保持了許多富有中國傳(chuan) 統色彩的東(dong) 西。
非遺在世界文化遺產(chan) 平遙古城,不隻是景觀,而且是一種鮮活而生動的真實。在保護、傳(chuan) 承、創新中,非遺賦予這座城古色古香的生活氣質。
保護·留住曆史
春節蒸酥肉、端午插艾草、中秋打團圓……至今,獨具韻味的風俗仍在平遙古城內(nei) 的小院裏綻放,溫暖著每個(ge) 平凡的日常。隨著時代變遷,有的非遺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壤,但保留下來的載體(ti) ,靜靜訴說著古城往事、民族記憶。
古城清虛觀裏,陳列著28閣紗閣戲人。這組國家一級文物用稻秸泥和灑金宣紙紮製而成,與(yu) 當地民間喪(sang) 俗禮儀(yi) 有關(guan) 。
仔細瞧,每一閣都是一出好戲的精彩瞬間。在70多厘米高的木閣裏,陳列著50厘米高的戲劇人物,一閣一戲,猶如小小舞台。近百個(ge) 戲劇人物神采飛揚、活靈活現。生旦淨醜(chou) ,人生百態,仿佛一出好戲,正演到精彩處,戛然而止。
1906年,平遙紙紮店鋪六合齋民間藝人許立廷創作了這組紗閣戲人,原為(wei) 36閣,現存28閣,是平遙現存曆史最久遠的紗閣戲人。如今,平遙紗閣戲人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
“他很厲害,製作的戲人動作、神態都能和戲文對應。對戲迷來說,看到眼前這一瞬,就知道戲演到哪裏,唱的是哪句。”69歲的傳(chuan) 承人邵悅文對許立廷的手藝讚不絕口。
小小的紗閣戲人,融合了木刻、雕塑、彩繪、戲曲、書(shu) 法、繪畫、臉譜、漆等多方麵的藝術,是當地曆史文化積澱的代表項目。
然而隨著時代變遷、風俗改變,平遙紗閣戲人成為(wei) 一項瀕危的非遺項目。近年來,在政府和文化部門的努力下,紗閣戲人通過複製複原、全程錄像、著書(shu) 等方式得到搶救性保護記錄。
紗閣戲人雖已失去實用功能,但依舊閃耀著文化光芒,在不經意間撥動有心人的心弦。美術專(zhuan) 業(ye) 出身的“80後”肖旭就被戲人身上的臉譜元素吸引,迷上臉譜文化。16年前,他開始在平遙古城開店銷售臉譜文創產(chan) 品,並做起臉譜文化研學,吸引幾萬(wan) 國內(nei) 外遊客參與(yu) 。
“臉譜是國粹,不僅(jin) 圖案美,還濃縮著世態百相。”肖旭說。
傳(chuan) 承·後繼有人
平遙彩塑以廟宇彩塑為(wei) 主,蘊含著中國北方漢民族的宗教信仰及民眾(zhong) 的聰明才智。其中,雙林寺被中外藝術家譽為(wei) “東(dong) 方彩塑藝術寶庫”,寺內(nei) 聞名於(yu) 世的自在觀音、千手觀音、渡海觀音、羅漢像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平遙人張榮從(cong) 小跟隨父親(qin) 學習(xi) 泥塑藝術。不同的是,父親(qin) 塑神,他塑人。
拐進平遙古城縣衙街上的“張泥人”小店,“80後”泥塑藝人張榮忙著給遊客製作肖像。隻見他“手疾眼快”,在觀察、聊天中迅速捕捉對方的長相、性格特點,還不時抬頭看一眼顧客,泥巴在他手中把玩20多分鍾後,就變成了栩栩如生的肖像。
張榮說,捏泥人的主要原料是平遙當地的膠泥。小的肖像可以直接捏,但大的泥塑則需先搭木質骨架,再捆稻草,然後上粗泥,用雕、塑、捏、貼等手法把人物神態刻畫出來。等泥塑幹透後,對裂縫加以修補。最後裝裱上色、塗保護油。
“捏得像,努力就行,但要傳(chuan) 神,還得有悟性。當把一個(ge) 塑像擺在那兒(er) ,感覺它在跟你對話時,就達到了高度。”張榮說,他很高興(xing) 能通過這種方式將平遙泥塑技藝傳(chuan) 承下去,“泥人能進入千家萬(wan) 戶,讓更多人了解。”
依托古城旅遊,張榮的生意非常紅火。他估算,2012年至2020年間,他共製作了1.3萬(wan) 餘(yu) 尊肖像,其中包括不少外國遊客。疫情發生後,張榮在抖音平台直播宣傳(chuan) ,贏得不少客戶。
創新·古藝新韻
自從(cong) 平遙古城入選世界文化遺產(chan) ,國內(nei) 外遊客蜂擁而至。銀器、布鞋、剪紙、年畫、牛肉、黃酒、碗脫、油茶……各種好看、好玩、好吃的非遺產(chan) 品琳琅滿目。古城旅遊是一趟名副其實的文化之旅。
迎著朝陽,85歲的薛生金走進工作室,在寧靜的藝術時光裏沉浸五六個(ge) 小時。耄耋之年的他不僅(jin) 堅持創作,還帶徒授藝。在一次次掌間推磨、一筆筆紋樣勾勒中,古樸的小院被明亮的漆器裝點。
作為(wei) 中國四大名漆器之一,平遙推光漆器使用天然大漆製作,具有環保無毒、耐高溫、耐磨損、抗強酸強堿等優(you) 點。由於(yu) 製作過程中使用描金彩繪工藝和反複推光等,漆器看上去華貴、光亮。
薛生金是國家級非遺平遙推光漆器髹飾技藝的代表性傳(chuan) 承人,至今已培養(yang) 200餘(yu) 名徒弟。一代代傳(chuan) 承人恪守“匠心”,又在“創新”中與(yu) 時俱進。
薛生金的兒(er) 子薛曉東(dong) 用現代人的理念和審美去創新漆藝,走中高端路線。他製作的漆器產(chan) 品價(jia) 格從(cong) 幾千元到幾十萬(wan) 元不等,受到漆藝愛好者、收藏者的青睞。薛曉東(dong) 的女兒(er) 薛夢瑤在高校教美術,她嚐試將漆藝與(yu) 現代藝術、環境藝術相結合,探索更多可能性。“非遺隻有走進生活,讓年輕人喜歡,才能走得更遠。”她說。
在灰色調為(wei) 主的千年古城,流光溢彩的漆器相當吸睛。隨意走進一家漆器店,記者看到,除常見的家具、首飾盒外,還有女士手提包、文房四寶、茶具、果盒等不少創新產(chan) 品。服務員胡麗(li) 霞說,他們(men) 已開始私人訂製服務,製作漆器酒盒、麵膜盒、珠寶盒等。
入夜,逛了一天的遊人喜歡圍坐在民宿客棧老式桌子前,品一壺黃酒,或喝一碗油茶,貼著窗花的屋內(nei) 傳(chuan) 出歡聲笑語。還有人循著平整的青石板路,在火紅燈籠和古樸宮燈的照明下,感受古城的安詳靜謐。
這裏,燈是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注腳。法國遊客伊蓮娜仰著脖子琢磨花燈的造型、詢問燈的名字、攝影留念。“我最喜歡這裏的燈,好美。”她說。
人們(men) 在這裏找到了心目中的老中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