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古書醫生會練“輕功”

發布時間:2022-04-13 10:23: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我與(yu) 祖國同奮進】

  講述人:國家圖書(shu) 館研究館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傳(chuan) 承人 杜偉(wei) 生

  1974年3月,我在當了5年兵之後,從(cong) 部隊複員被分配到北京圖書(shu) 館(即現在的國家圖書(shu) 館)工作。到如今,幹滿了四紀,整整48年。古語雲(yun) :歲星一周為(wei) 一紀。木星轉了四周,我跟古書(shu) 古畫打了48年交道。如今回首經我手上“站起來”的古書(shu) 古畫,太多個(ge) 刹那間的興(xing) 奮與(yu) 快樂(le) 還記憶猶新。

  修複古籍的人被稱為(wei) “古書(shu) 醫生”,這種稱呼太準確了。我們(men) 麵對一頁頁殘破的古書(shu) 古畫時,真的就像醫生接診一個(ge) 個(ge) 患有疑難雜症的病人。發黴、受潮、被老鼠啃、被書(shu) 蠹蛀蝕、被火燎、酸化,各種帶著內(nei) 傷(shang) 、外傷(shang) 的古籍,我們(men) 都要竭盡所能地將其修補、複原,想方設法讓它們(men) 像康複的病人一樣“站起來”。每每交差的那一刻,我們(men) 都無比開心。常有人說,“這些古書(shu) 古畫又不是你的,你高興(xing) 啥呢?”殊不知,其中的喜悅,隻有我們(men) 這些“醫生”才能體(ti) 會(hui) ,那真的就是醫生治好了病人的心情。

  有時候,遇到特別棘手的善本,我們(men) 憑借各種手段,會(hui) 想盡辦法讓它們(men) “站起來”。但如果利用現在的技術仍然無法修複時,我們(men) 寧肯暫時放棄,不會(hui) 生硬地修複,那樣很有可能會(hui) 使之再次“雪上加霜”。對這種破損嚴(yan) 重的“病人”,我們(men) 相信未來科技更發達了,會(hui) 有解決(jue) 之道,現在最好的辦法就是再把它束之高閣。

  20世紀90年代,我接手一件元代天文圖的修複工作。剛接手時隻見幾百個(ge) 指甲蓋大小的碎片,完全不知道其本來麵目。要耐心,急不得,當時已經有了20多年工作經驗的我,早已練就了一手“輕功”。口罩、鑷子、縫衣針,必不可少;喘氣不能大口,幹活不能上手。輕輕地,慢慢地,幾天之後,一幅一米長、20多厘米寬的天文圖呈現在眼前。經驗告訴我,從(cong) 各個(ge) 碎片的破口下手,上下左右找破口,破口能對接上的兩(liang) 片就應該是相連的。對於(yu) 那些破口磨損嚴(yan) 重,無法跟其他碎片對接的,就要研究碎片上的文字、圖形和線條等各種信息,根據上下文,憑借經驗對接。所以,從(cong) 事古籍修複這一行,古文功底是必備的。

  十年前,我辦理了退休手續。但這十年,我退而未休,還是堅持每天到館裏看看。我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傳(chuan) 承人,傳(chuan) 承,傳(chuan) 承,我就要把古籍修複技藝傳(chuan) 下去。

    (光明日報記者劉彬采訪整理)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