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不好苦婆子,“年輕老旦”短板在哪兒
作者:水滿則溢
最近,北京京劇院在長安大戲院演出了《李逵探母》,劇中李母一角由青年演員擔當。
每當說起當前的京劇老旦藝術,我首先想到的倒不是哪出戲,而是一段相聲作品——侯寶林的代表作之一《改行》。
侯寶林在《改行》裏是這樣演繹老旦藝術大師龔雲(yun) 甫的:由於(yu) 皇上死了,全國禁止娛樂(le) ,戲曲曲藝諸行的演員們(men) 被迫改行。龔雲(yun) 甫改行沿街賣菜,又不會(hui) 吆喝,好不容易胡同裏有位老太太把他叫住了,想買(mai) 兩(liang) 根黃瓜。龔大師挑個(ge) 擔子走了半天,這下終於(yu) 可以放下擔子歇歇,他一揉肩膀——酸疼,不由自主來了一句老旦的叫板“苦哇”。龔大師也是“叫苦”不挑時候,老太太一聽這邊喊“苦”,立馬來了一句:“黃瓜苦噠?不要啦!”
侯大師學龔雲(yun) 甫賣菜,一副苦哈哈的老旦形象立馬浮現在觀眾(zhong) 眼前。倘若熟悉京劇,或許會(hui) 聯想起《釣金龜》《行路訓子》裏的康氏、《清風亭》裏的張氏、《牧羊圈》裏的朱母、《竇娥冤》裏的蔡氏、《遇皇後》裏的李後等苦命老太太的形象。
當然,這應該是龔雲(yun) 甫、臥雲(yun) 居士、李多奎、李金泉、王玉敏等前輩老旦藝術家塑造的苦婆子的形象,而不是如今天一些演員塑造的,食不果腹卻挺胸疊肚,飽經風霜卻細皮嫩肉,雙目失明卻眉清目秀,身心俱疲卻氣大聲洪……
今天的中青年老旦演員塑造苦婆子形象確實有很大困難。首先,這些演員很少有過貧苦的生活,如果不到胡同弄堂老舊小區、偏遠地區的鄉(xiang) 村野地觀察和體(ti) 驗底層婦女的生活,隻能憑借程式動作塑造人物。其次,對老旦做功的普遍忽略,造成了刻畫傳(chuan) 統戲人物手法單一、藝術表現力差。現在做功老旦缺失,而且老旦的做功也淪為(wei) 老旦藝術的“配頭”,很多人重唱不重做——坐那兒(er) 唱一個(ge) 鍾頭沒問題,雙腳一沾地,毫無老旦的身姿形態之美。再次,唱法的單一造成了“聲音形象”的幹癟。一些演員不顧及個(ge) 人條件,死學李派,刻意追求“夯”出來的聲音,把嗓子往“寬”裏去調,甚至過分追求李多奎先生後期那種枯澀的嗓音,弄得老旦不像老旦,老生不像老生。如果隻聽聲音不看形象,純粹一道湯,人物身份和個(ge) 性全被高門大嗓抹殺了。
別看《李逵探母》是1949年後上演的,但李母可以看作是傳(chuan) 統戲裏眾(zhong) 多苦老旦的集合體(ti) 。她的生理特征有《遇皇後》李後的盲——都是哭壞了雙眼;個(ge) 人命運有《清風亭》張氏的哀——都是非正常死亡;經曆有《行路訓子》康氏的奔——奔走在荒郊野嶺上;個(ge) 人情感有張氏和康氏的盼望與(yu) 失望——盼子歸,卻又被子傷(shang) ……
因此,李母的塑造集合這些母親(qin) 的表演方式,唱念做並重。但是李母又有自己的特點:她文化程度自然不如李後,如果從(cong) 兩(liang) 個(ge) 兒(er) 子的情況推斷,甚至不如康氏,但從(cong) 她能夠感覺得到李逵在騙她這一情節上,又說明她可能見過些許世麵,要比《清風亭》裏的張氏好一些。這決(jue) 定了她雖然知道兒(er) 子們(men) 的問題,但是無能為(wei) 力,終究還是要靠兒(er) 子的;但又有一定的是非觀和判斷,能夠在聽完李逵的訴說後,對梁山的認識有轉變。
李母對李逵的思念、信任與(yu) 憐愛始終是她的情緒主線。她雖然對李達不滿,但並沒有李皇後和康氏那樣的戾氣,畢竟那兩(liang) 人身負冤仇;同時,她總是希望大於(yu) 失望的,不像《清風亭》的張氏最後因對兒(er) 子的絕望而自殺。
所以這個(ge) 人物的造型上身子應半佝僂(lou) 而不是蜷縮的,說話氣力要弱一些,緩慢但不應該上氣不接下氣,正常行動時應該是略有拖遝的,才能體(ti) 現出這個(ge) 人饑而未病、哀而未絕、恨而未仇的特點。
從(cong) 現存的老旦戲來看,李母屬於(yu) “皮兒(er) 厚”的角色,耐人尋味之處絕非一段“反二六”能夠說盡的。這些年,這出戲一直在上演,但是真正演好的委實不多。僅(jin) 就此次長安大戲院王中女演的這出《李逵探母》來說,基本延續了李金泉、趙葆秀的表演特點,但火候還有所欠缺,還是在規範中去“演”一個(ge) 母親(qin) ,而少了對“母親(qin) ”的體(ti) 會(hui) ,特別是對中國傳(chuan) 統“母親(qin) ”形象的認知——一個(ge) 字:慈。
慈,是中國傳(chuan) 統文化裏理想“母親(qin) ”的最高格,不管是“三擇鄰”還是“手中線”,一個(ge) “慈”字概括了古人對母親(qin) 的道德寄托。傳(chuan) 統京劇中老旦的精神內(nei) 涵和審美內(nei) 核也是由此而來,這也是傳(chuan) 統京劇與(yu) 新編戲在老旦審美上的根本區別,現在對“母親(qin) ”形象定位已經變化了,看重母親(qin) 的社會(hui) 責任和獨立。這種精神內(nei) 核和審美取向不以劇目的外殼是古裝還是時裝為(wei) 區分,而是時代走向決(jue) 定的。
所以今天的青年演員不善於(yu) 演苦婆子戲,也是受社會(hui) 審美和風氣的影響,她們(men) 與(yu) 傳(chuan) 統母親(qin) 之間的“隔”逐漸加大,這也是傳(chuan) 統老旦藝術萎縮的根本原因。
如果王中女演《釣金龜》《目連救母》《遇後龍袍》這樣的唱功老旦戲,演出效果一定會(hui) 比《李逵探母》火爆,但是為(wei) 了培養(yang) 老旦後備人才、豐(feng) 富老旦表演手段、繼承和發展老旦行當,王中女不能不演這出戲,北京京劇院也不能不排這出戲。畢竟,“回爐”傳(chuan) 統,是當下傳(chuan) 統藝術發展亟待補上的一門新課。(水滿則溢)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