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光明文化周末版:在拱宸橋上

發布時間:2022-04-15 10:28: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陸春祥(浙江省作協副主席,曾獲魯迅文學獎等)

  我已經在拱宸橋畔的運河邊住了整整二十年。

  在拱宸橋上,我曾無數次佇(zhu) 立四望而遐想。今夜,月光如橋下的流水般明亮,萬(wan) 千條柔嫩柳枝輕撩著夜的河麵,柳枝調皮地深入河的身體(ti) ,河水則無聲浸潤著柳枝,它們(men) 默契得如三生三世的情侶(lv) ,它們(men) 以時令為(wei) 暗語,相偎相依。春風駘蕩,輕拂我臉,濃鬱的春香,讓人心馳神迷。喧鬧的人聲已不能打擾我,此刻,我詳細打量著拱宸橋的東(dong) 西南北,二十年來,從(cong) 來沒有這般仔細。月光與(yu) 流水默默作伴,我則要接天接地接時空,與(yu) 拱宸橋作長長的對語。

   一

  朝南望,前方慢悠悠駛來一艘船,船頭挺立著一位意氣風發的年輕官人。

  明萬(wan) 曆六年(1578)四月,江南旺盛的春已近尾聲,32歲的浙江臨(lin) 海讀書(shu) 人王士性,早已將一切行李收拾停當,即將北上任職。此前一年,他終於(yu) 金榜題名,被授予河南確山縣知縣。對山水曆史人文癡迷的王士性,從(cong) 臨(lin) 海出發,經寧海、奉化,穿寧波,過紹興(xing) ,這就到了杭州。觀景,吟詩,喝酒,待將欣賞杭州主要美景的癮頭過足,王士性便一身愜意從(cong) 武林門上了船,沿運河一路向北而來,他將要一展宏圖。

  船過湖墅,他站立船頭四望,運河兩(liang) 岸繁榮的場景讓其感歎:

  杭城北湖州市,南浙江驛,鹹延袤十裏,井屋鱗次,煙火數十萬(wan) 家,非獨城中居民也。又如寧、紹人什七在外,不知何以生齒繁多如此。而河北郡邑乃有數十裏無聚落,尚不及杭城南北市驛之半者,豈天運地脈旋轉有時,盛衰不能相一耶?

  與(yu) 自然地理學家徐霞客齊名的人文地理學家王士性,他的觀察中,自然多了一分思考,杭州城北,湖墅這地方,方圓二十裏,為(wei) 什麽(me) 如此繁榮呢?原來,這裏是京杭大運河的終點,南宋時稱為(wei) 湖州市或者湖市,杭州重要的商業(ye) 區。南宋吳自牧《夢粱錄》載,公私船隻泊於(yu) 城北眾(zhong) 多,北關(guan) 、半道紅、湖墅、江漲橋等地,碼頭鱗次櫛比。兩(liang) 岸居民屋舍稠疊,碼頭邊市舶艤聚,河中來往船隻穿梭不停,王士性望著這滿河滿岸的喧鬧,記憶深刻,將其寫(xie) 在《廣誌繹》卷四《江南諸省》的浙江篇章中。

  三千裏外一條水,這水就是杭州繁榮的運河。白居易、蘇東(dong) 坡,日本的成尋和尚,意大利的馬可·波羅,這些古代中外名人是如何到杭州來的?一定是在運河船槳的欸乃聲中坐船到達。

  1072年4月,日本和尚成尋渡過寬闊東(dong) 海的驚濤駭浪到了北宋的明州,他要去天台山、五台山參聖,經越州抵蕭山,停泊一夜。13日下午未時前後,成尋他們(men) 的船,就泊在了杭州的碼頭:

  津屋皆瓦葺,樓門相交。海麵方疊石高一丈許,長十餘(yu) 町許,及江口,河左右同前,大橋亙(gen) 河,如日本宇治橋,賣買(mai) 大小船,不知其數。回船入河十町許,橋下留船,河左右家皆瓦葺,無隙,並造莊嚴(yan) 。大船不可盡數。

  杭州初次給成尋的印象,城中盡是河,河中盡是大船,河中的船與(yu) 岸上的屋皆華麗(li) 雄偉(wei) ,真是一個(ge) 國際大城市,成尋杭州所見,頻頻感歎。

  其實,王士性看到的湖墅繁榮,已延續了近千年。繁榮因水而興(xing) ,它起始於(yu) 隋朝鑿通的大運河。千裏大運河,直抵杭州城北,後又與(yu) 錢塘江溝通,杭州就成了連通中國五大水係大運河的起點。

  運河杭州段雖隻有39公裏,卻使杭州成為(wei) 東(dong) 南名郡,而杭州城北的湖墅運河,短短的12公裏,卻“南通閩粵,西跨豫章,北連吳會(hui) ,為(wei) 往來孔道”(清代《北新關(guan) 誌》)。在大運河的版圖上,湖墅雖是一個(ge) 小黑圓點,不過,我們(men) 不能小看這小圓點,南通,西跨,北連,四境之百貨匯集於(yu) 此,八方之商賈輻輳於(yu) 此,能匯集,就能散發,這個(ge) 圓點其實是中國版圖上的一個(ge) 重要樞紐。再打一個(ge) 比方,大運河猶如一台精彩的大戲,杭州湖墅就是用來壓軸的關(guan) 鍵,最後的高潮收尾處。

  回到南宋作家周密筆下繁華的杭州城。

  1270年前後的杭州城,戶籍人數達186330戶,總數接近一百萬(wan) ,差不多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了。《武林舊事》中,清河郡王家高規格接待宋高宗的那一場盛大的宴會(hui) ,讓人瞠目。不僅(jin) 列舉(ju) 了席間的200多種菜肴,而且連上菜的順序也記下來了。其中的41道菜是用魚、蝦、蝸牛、豬肉、鵝、鴨、羊肉、鴿肉做成的,烹調手法則有煎、烤、炸、煮等。另有42道菜為(wei) 水果和蜜餞,20道為(wei) 蔬菜,9道菜為(wei) 各種材料熬成的不同粥品,29道菜為(wei) 幹魚,還有17種飲料,19種糕餅,59種點心。一個(ge) 簡單的問題是,這百萬(wan) 人口,吃的東(dong) 西從(cong) 哪裏來?除了官家府第有俸米可食外,全城百姓每日需米不下兩(liang) 千石,這些蘇、湖、常、秀、淮、廣等處運來的米,都要到湖墅的各碼頭卸下,彼時,湖墅的米船,早晚不絕,米市橋至江漲橋一帶,則全是米行。南宋杭州有諺:東(dong) 門菜,西門水,南門柴,北門米。這北門米,就是繁盛的湖墅米市。

  

  眼光再往曆史的深處探望,我看到了陸遊。

  南宋的時候,臨(lin) 安城北的湖墅,統稱北郭,也叫北關(guan) 。

  乾道六年(1170)閏五月十八,江南的六月天,酷暑的前奏,悶熱交加。傍晚時分,陸遊率著一大家子從(cong) 山陰老家開始了漫漫的入蜀行程,他要去夔州任通判。第二日夜入住蕭山縣的夢筆驛。次日四更時分,船夫解開纜繩,船就往錢塘江的西興(xing) 渡口進發。天亮了,好天氣,江平無波,順利過江,到達京城臨(lin) 安。在仙林寺喝過茶,陸遊直接從(cong) 運河裏坐船出北關(guan) ,幹嗎呢?他急著去見大哥陸淞。

  接下來的十天時間裏,陸遊一直在京城逗留,八年沒來了,朋友也多,都需要走一走,會(hui) 一會(hui) ,大哥家住了四天,葉夢錫侍郎請喝酒,國子監芮國器監官請喝酒,族兄陸仲高、著作郎詹道子、編修張叔潛陪同,和仲高同遊西湖,逛寺廟,檢正沈持要請喝酒,太常少卿趙德莊陪同。

  此後的數十年裏,陸遊幾次到京城任職,北郭,是他常來的地方,有詩為(wei) 證:“北郭那辭十裏遙,上車且用慰無聊。九衢浩浩市聲合,四野酣酣雪意驕。清鏡新磨臨(lin) 綠浦,長虹橫絕度朱橋。歸來熟睡明方起,臥聽鄰牆趁早朝。”(《訪客至北門抵暮乃歸》)本詩作於(yu) 嘉泰二年(1202)冬,陸遊以78歲的高齡,最後一次到京城任史官。從(cong) 詩句看,北郭,是能讓他心安的地方,僅(jin) 十裏,實在不遠,路上看會(hui) 風景打個(ge) 盹就到了。現實的不如意,他那顆久埋心中的抗金複國理想,幾無實現的可能,而北郭這裏,四季皆有好景。大雪過後的冬日,四野皆白,使他心曠神怡;或者,春風吹綠的三月,春意勃發,在運河的橋上徜徉,看熙熙攘攘的街市與(yu) 行人,煩惱一時拋卻。景看飽,話聊透,酒喝足,夜幕四合時才抵家。不過,年紀不饒人,真有些累了,睡得好啊,一夜到天明,年輕的小兒(er) 尚擁衾未起,在隔壁的呼嚕聲中,他已神清氣爽前往上班的路上!

  陸遊初官時,他將自己狹長的屋子稱為(wei) “煙艇”,好朋友周必大就住在他邊上。這周必大,後來官做得挺大。周必大的一則日記說,乾道八年,“丙辰黎明……徑北關(guan) ,杭一葦,疾馳三十裏,至赤岸、高亭峰,登岸百餘(yu) 步候館”(《乾道壬寅南歸錄》)。周必大這一大早,坐著小船直接出了北關(guan) ,趕三十裏,到赤岸候館,這個(ge) 館就是南宋接待外國使者的班荊館。原來,他是有接待任務,彼時,遼、金、夏及海外日本諸國的使臣,要見皇帝,都要先來這裏候著等預約。

  時光荏苒,杭州北關(guan) 如人身體(ti) 上的重要動脈,變得越來越重要。直隸、山東(dong) 、河南、安徽、蘇北的棉花、棗梨、豆貨等要南下,江浙一帶的絲(si) 綢、棉布、茶葉、瓷器、紙張、鐵器等要北上,這樣的好地方,統治者自然關(guan) 注了,他們(men) 要在此截金。明朝宣德四年(1429),戶部在北新橋附近設立鈔關(guan) ,運河上過往運輸船隻,均收取料鈔,因有北新橋,此關(guan) 就稱作北新關(guan) ,為(wei) 全國八大稅關(guan) 之一。來往的船隻,給北新關(guan) 帶來的稅金源源不斷,萬(wan) 曆後期已達稅銀五萬(wan) 兩(liang) 。至清康熙年間,稅金超十萬(wan) 兩(liang) ,而且,北新關(guan) 下還設若幹分關(guan) ,二十餘(yu) 處稽查分口,所征稅額,在當時全國二十五個(ge) 收稅關(guan) 口中高居第五。

  北新關(guan) ,現在是青莎公園,隻能看到一塊碑,但逝去的流水,可以見證它曾經的繁榮。光緒《杭州府誌》載,清時,北新關(guan) 除主持工作的主事外,共有管事、巡捕、經製書(shu) 、稿房、繕冊(ce) 書(shu) 單查數、總甲守柵、唱籌撈籌、更夫、防兵、巡役各類工作人員127名。我估摸著,這是一個(ge) 很龐大的處級海關(guan) 。

  青莎公園,陳從(cong) 周的故居也在這裏。他是當代著名的古建築學家、園林藝術家。這裏原來叫青莎鎮散花灘。散花灘,灘就是河邊,那散花是什麽(me) ?莫不是花的集合概念?春季,河畔各種野花競相盛開,而秋季的運河邊,河水拍岸,岸邊蘆葦隨微風搖曳。我的猜想,是按現在看到的青莎古鎮生發出來的想象,不過,1918年出生的陳從(cong) 周,他自己的文章卻是這樣回憶:散花灘又名倉(cang) 基上,可能南宋時為(wei) 藏糧之處,四麵環水,有三座橋通市上。原來的散花灘,卻是運河邊的一個(ge) 小小島。少年的陳從(cong) 周,佇(zhu) 立河邊,看著湯湯遠去的河水,他知道,他的祖父,當年從(cong) 紹興(xing) 挑了一擔土貨,徒步到這裏才安下了家。

  

  月光將我從(cong) 幽暗的曆史鉤沉中拉回。

  耳旁響起高跟鞋觸到青石板的橐橐聲,一下一下,沉重有力。我擔心,穿那樣的鞋行走拱宸橋,容易跌倒;我知道,橋上的青石板,都有飽經滄桑老人般寬大的胸懷,不會(hui) 計較那些鞋的不禮貌敲擊。現在,我從(cong) 朝南方向轉身,向北眺望。

  右前方,杭州師範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簡稱市二),一個(ge) 大大的院子,裏麵有三幢別致的紅樓,從(cong) 那三座樓,一直到我住的左岸花園,原浙江麻紡廠地段,皆有著沉痛的曆史。

  1894年9月17日下午,黃海大東(dong) 溝海域,日本聯合艦隊與(yu) 清政府花數百萬(wan) 兩(liang) 白銀打造起來的北洋水師激烈交戰,號稱亞(ya) 洲第一的北洋水師,遭受滅頂打擊,清政府被迫簽訂了屈辱的《馬關(guan) 條約》。條約的第六款中有在“浙江省杭州府開設通商口岸”,杭州一時陷入了恐慌與(yu) 憤怒,城北的拱宸橋一帶隨後就成了英、美、意等國的公共通商場與(yu) 日租界,範圍大致為(wei) :南自今日登雲(yun) 橋,北至瓦窯頭河,西至運河,東(dong) 至紅建河到湖州街,直三裏,橫約二裏。

  “杭州關(guan) 稅務司署”,時稱“洋關(guan) ”,就在市二院子中,它是日本人在拱宸橋附近運河邊設立的檢查機構,此關(guan) 與(yu) 其他口岸的海關(guan) 一樣,以稅務司為(wei) 首的洋員掌握了一切大權,重要職位全為(wei) 洋員占據。洋關(guan) 由A樓(稅務司)、B樓(海關(guan) 辦事處)、C樓(幫辦人員住宅)、D樓(碼頭檢貨廠)等組成,占地兩(liang) 千餘(yu) 平方米。我們(men) 現在能看到ABC三幢紅顏色的樓,顯眼得很,紅樓好看,但一般人不知道這另類的建築卻飽含著民族的恥辱。從(cong) 1896年5月設關(guan) 開始,一直到1945年8月民國政府接收海關(guan) 止,拱宸橋的日租界,實際存在時間長達整整五十年。

  宇野哲人,近代日本新儒家學派代表人,漢學家,他年輕時曾遊曆中國兩(liang) 年,到過拱宸橋,留下這樣的印象文字:

  拱宸橋在杭州城北大略二裏處,乃往來滬杭及蘇杭船隻之集散所。其內(nei) 除中國街之外,有各國租界,而我日人專(zhuan) 管租界在河之下遊。同於(yu) 蘇州,此租界亦為(wei) 二十七八年戰役(中日甲午戰爭(zheng) )後獲得之成果。(《中國文明記》)

  宇野哲人的描寫(xie) 雖平實,卻不乏炫耀心態。

  抗戰烽火燒到江南。1937年11月22日,豐(feng) 子愷開始了長達十年行跨十餘(yu) 省的藝術逃難。當夜,他攜家人從(cong) 老家石門灣坐船至拱宸橋下,無奈將心血之作《漫畫日本侵華史》草稿扔進運河裏。他在《藝術的逃難》中這樣寫(xie) 道:“似乎一拳打在我的心上,疼痛不已。我從(cong) 來沒有拋棄過自己的畫稿。這曾經我幾番的考證,幾番的構圖,幾番的推敲,不知道堆積著多少心血,如今盡付東(dong) 流了!但願它順流而東(dong) ,流到我的故鄉(xiang) ,生根在緣緣堂畔的木場橋邊,一部分化作無數魚雷,驅逐一切妖魔;一部分開作無數自由花,重新妝點江南的佳麗(li) 。”

  我住了二十年的左岸花園,就在日租界的中心位置。

  小區有東(dong) 南西北四個(ge) 出口,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除南大門外,隻有北門開放,北門連著瓦窯頭河,運河的支流,我和三歲的孫女瑞瑞常去瓦窯頭河邊看那隻白鷺。大部分時間,那隻白鷺都在河對岸腳的水邊佇(zhu) 立,偶爾盯著河邊,來往移幾步,它的對麵,每天都會(hui) 有不少“垂綸者”(瑞瑞會(hui) 背胡令能的詩,將“釣魚”喊作“垂綸”),白鷺與(yu) “垂綸者”們(men) ,互不打擾,各自安詳。

  我們(men) 坐在椅子上,頭上有新柳垂下,瑞瑞抬頭,喊它“綠絲(si) 絛”,柳條一天天變粗,也變得越來越柔軟,瑞瑞常要去撫摸。賀知章的《詠柳》,她很熟了,路邊所有的新葉,她都叫“二月春風似剪刀”。經過一塊牌子,瑞瑞問:“這是什麽(me) ?”她問了,我就得解釋,盡管她不懂,我說:“這河叫瓦窯頭河,這裏原來是浙江麻紡廠的廠址。”

  這裏的曆史再往前想,不想了,它就是宇野哲人筆下的租界。瑞瑞,我們(men) 再向前走吧,走到紅建河邊湖州街口再折返。

  

  我又轉身,麵朝東(dong) ,左邊是拱墅區政府大樓,右前方為(wei) 運河博物館。右邊那座叫“榮華戲院”的戲樓,那裏麵傳(chuan) 出高亢的唱腔,似乎要直抵雲(yun) 霄。

  與(yu) 香港的開埠一樣,本以為(wei) 有些荒涼的拱宸橋邊,一下子湧進了許多淘金者。1895年,天仙茶園在眾(zhong) 人注目下開張。十來年後,拱宸橋東(dong) 已有了天仙、榮華、丹桂等著名茶園。1908年5月,江南漸熱的天氣中,英國人斯蒂文森來了,他一看這熱鬧的碼頭,來來往往的商船,立即決(jue) 定,他也開一家茶園。他似乎諳熟中國文化,將茶樓取名“陽春外國茶園”。這斯氏,到底見過世麵,腦子活絡,茶樓開張時,動靜頗大,留聲機高聲唱起來,本國美女豔舞跳起來,最關(guan) 鍵的是,他將剛發明不久的電影引進,人在銀幕上跑來跑去,活靈活現。據說,杭州人競相湧向拱宸橋,萬(wan) 人空巷,陽春茶園因而成為(wei) 浙江第一場電影的首映地。

  說是茶樓,主要吸引人的卻是唱戲。戲是茶樓的經濟主命脈,各茶樓都使出渾身解數,邀請名角,名角的唱腔響起,茶客自然腳不踮地跑來。

  唱腔最先起自譚鑫培渾厚的高音。

  譚鑫培的父親(qin) 是京劇老旦。藝名“小叫天”的少年譚鑫培,11歲隨父親(qin) 進京,15歲開始出科。光緒十年(1884),譚鑫培自組同春班,六年後,被清廷選為(wei) 內(nei) 廷升平署民籍教習(xi) ,在宮中演戲。至二十世紀初,譚鑫培已經成為(wei) 京劇界最著名演員之一,時有“無腔不學譚”“滿城爭(zheng) 說叫天兒(er) ”之美譽。光緒三十年(1904),譚鑫培到杭州獻藝,地點就在拱宸橋畔的陽春茶園、天仙樓,《定軍(jun) 山》《空城計》《李陵碑》《秦瓊賣馬》,杭州人一場場戲看得過癮,茶樓老板的銀子如橋下的運河水不動聲色汩汩而來。

  拱宸橋邊茶樓的好戲接連不斷上演。

  譚鑫培杭州獻藝後的兩(liang) 年,“紅生鼻祖”王鴻壽也來了。何謂“紅生”?就是勾紅臉的角色。舞台上“紅生”其實不多,關(guan) 羽、趙匡胤、常遇春、徐達等都是,最著名的當然是關(guan) 羽了。王鴻壽塑造的關(guan) 公形象,英勇而儒雅,剛毅兼肅穆。某天,天仙茶園,王鴻壽演出空隙,看七齡童周信芳的演出,一看就停不下來。到底是行家,眼光毒,在王鴻壽眼裏,這小家夥(huo) 不簡單,功底紮實,是個(ge) 唱戲的好苗子,立即有意收他為(wei) 徒,這自然是佳事一樁;接著,王鴻壽與(yu) 周信芳師徒倆(lia) 的合作戲,在天仙茶園驚豔亮相。此後,師徒倆(lia) 關(guan) 係緊密,戲劇界都這樣認為(wei) ,麒麟童周信芳後來成為(wei) 大師,與(yu) 老師王鴻壽的指導是分不開的。

  與(yu) 譚鑫培、汪桂芬合稱老生“新三傑”的著名京劇老生孫菊仙,梆子腔花旦鼻祖“十三旦”侯俊山,被稱為(wei) “中國第一戲劇改良家”“梨園編劇第一能手”的汪笑儂(nong) ,越劇名角姚水娟、筱丹桂、袁雪芬等名家大角,都在拱宸橋畔天仙茶園、丹桂茶園的舞台耀眼登場過。

  還有勵誌故事在茶園演繹。

  有個(ge) 叫張英傑的少年,十四歲時來天仙茶園唱戲。彼時,“小叫天”譚鑫培正在此被人捧著,張少年十分仰慕譚大家,他想,何不將自己的藝名取名“小小叫天”?沒想到,這藝名被人諷刺得厲害。張少年極難過,但他哪裏肯服輸,大師就不可以超越嗎?索性來個(ge) “蓋叫天”!想來,沒有金剛鑽,不攬瓷器活,少年蓋叫天在天仙茶園來了個(ge) 驚豔的亮相,四天演四個(ge) 完全不同的角色:第一日是《天水關(guan) 》中的老生諸葛亮,第二日為(wei) 《翠屏山》中的武生石秀,第三日乃《斷太後》中的老旦李太後,第四日居然是《十八扯》中的花旦孔鳳英。結果大家都知道的,蓋叫天演技確實了得,十四歲的少年,一炮走紅,後來被稱為(wei) “江南第一武生”。蓋叫天這四場演出,自然轟動了拱宸橋,譚大師很好奇,他認真觀摩後這樣評價(jia) 張少年:除了唱功,蓋叫天確實蓋過了自己!

  我去西湖風景區趙公堤旁,看燕南寄廬。它是蓋叫天故居,燕南是張英傑的號。白牆青瓦內(nei) ,蓋叫天的藝術人生形象展示。“燕北真好漢,江南活武鬆”,對聯中間是蓋叫天演武鬆的藝術畫,黃賓虹手書(shu) “學到老”作橫批。田漢手贈蓋叫天姓名嵌字楹聯,對其藝術人生作了精準的概括:“英名蓋世三岔口,傑作驚天十字坡。”徜徉在蓋叫天故居,我似乎又看到了拱宸橋邊舞台上那個(ge) 英姿逼人的少年張英傑。

   五

  明月從(cong) 高空似乎向橋上有些移動過來。由南,到北,再往東(dong) ,我的眼光從(cong) 榮華戲院收過,開始注視腳下的拱宸橋,這是一座什麽(me) 樣的橋呢?

  這座杭州市現存最宏偉(wei) 的古石拱橋,關(guan) 於(yu) 它的建築年代有幾種觀點,皆各有依據:其一,明末商人夏木江倡建(康熙《杭州府誌》);其二,明末舉(ju) 人祝華封倡議並募資集建(康熙《錢塘縣誌》);其三,張士誠開新運河至此,水流湍急,遂建橋以平緩水流(民間傳(chuan) 說)。

  不管什麽(me) 人建的橋,總之,作為(wei) 運河上的一座重要橋梁,“拱宸橋”這三個(ge) 字在明崇禎四年(1631)開始出現。它具體(ti) 的寓意呢?“拱”即兩(liang) 手相拱呈弧形恭敬迎接,自然也有拱衛圍繞之意;“宸”乃帝王宮殿,京杭大運河杭州終點的這一座石拱橋,隨時恭迎聖駕,誰敢說不好?然而,名“拱宸”,命運卻是多舛,它曾不停地毀建。順治八年(1651),橋塌。康熙五十年(1711),浙江布政使段誌熙倡議,僧慧輅募款重建,六年後竣工。不久,橋又出現裂縫,漸至坍塌。雍正四年(1726),浙江巡撫兼兩(liang) 浙鹽政使李衛,率官員捐俸重建。次年,橋修成,剛升任浙江總督不久的李衛,還寫(xie) 下《重建拱宸橋記》加以說明。鹹豐(feng) 以後,曆經戰火的拱宸橋又坍毀。光緒十一年(1885),杭州人丁丙主持重建。

  說起這個(ge) 丁丙,又是一篇大文章。

  浙江錢塘的丁氏家族多藏書(shu) ,丁氏“八千卷樓”,為(wei) 清末全國四大藏書(shu) 樓之一,藏書(shu) 二十萬(wan) 卷以上,宋元及明清刻本等善本就達兩(liang) 千多種。丁丙與(yu) 兄丁申冒死救書(shu) 的故事,令人感動。清鹹豐(feng) 十年(1860),太平軍(jun) 在杭州與(yu) 清軍(jun) 激烈戰鬥,西湖文瀾閣《四庫全書(shu) 》在戰亂(luan) 中散失,丁丙兄弟倆(lia) ,將殘存的一萬(wan) 多卷《四庫全書(shu) 》偷運至上海保管。二十年後,文瀾閣重建,丁丙將所得之書(shu) 送入珍藏,並多方搜集補抄,又八年後,文瀾閣《四庫全書(shu) 》基本恢複原貌,丁丙作出重大貢獻。丁丙不僅(jin) 是藏書(shu) 家,還是學者與(yu) 詩人,他整理與(yu) 刊印出版了杭州許多地方文獻,比如《武林往哲遺著》96冊(ce) ,另外有筆記及詩作《庚辛泣杭錄》《武林坊巷誌》《於(yu) 公祠墓錄》《北郭詩帳》《北隅綴錄》等,還與(yu) 兄丁申合作編輯《武林掌故叢(cong) 編》26集208冊(ce) 。

  丁丙修橋,他自己留下的記錄不多,我隻知道,我現在每天走過的拱宸橋,就是他1885年主持修建的:橋長二十一丈四尺,廣一丈三尺,橋下三洞,中洞廣四丈六尺,左右洞廣二丈六尺。

  從(cong) 橋東(dong) 到橋西,七十幾米長的橋,雖是拱橋,有一定的弧度,但走上走下,要不了兩(liang) 分鍾,如果跑上跑下,一般人也就十秒左右。幾百年來,來來往往的人們(men) ,不太會(hui) 去打探橋是如何建造起來的,拱宸橋隻是他們(men) 腳下的渡河工具,甚至工具也談不上,隻是平常的地與(yu) 地的連接而已。四米多寬的橋麵,並排著也站不下十個(ge) 人,如果現今行車,也隻能是單行通道。橋上的人們(men) ,頂多佇(zhu) 立一會(hui) ,朝南麵看看,南來的行船鑽過橋下的中洞,或者,再轉個(ge) 身,朝北麵看看,北來的行船鑽過橋下的中洞。懵懂孩子有時會(hui) 驚呼,因為(wei) 他們(men) 發現了移動的船舷邊,有黃狗仰頭在和他們(men) 打招呼。

  然而,正因為(wei) 持久的平常,普通的拱宸橋才從(cong) 交通要道、地理坐標,演變成了今日意義(yi) 之博大與(yu) 凝重。北郭,北關(guan) ,湖墅;憤怒,悲傷(shang) ,疼痛;熱鬧,繁榮,富庶。拱宸橋就是由無數個(ge) 關(guan) 鍵詞壘疊鑄就的大名詞,響亮而豐(feng) 厚。京杭大運河杭州終點標記拱宸橋,已經成為(wei) 杭州城北千年曆史總承載的重要印記。

  

  這一夜,我和拱宸橋相看兩(liang) 不厭,上下古今,聊得好暢快。

  夜已深,披著月色回家。

  又是一個(ge) 春草勃發的日子。我和瑞瑞站在運河邊,大聲誦讀“暮春者,春服既成……詠而歸”。柳枝隨風婀娜拂動,白鷺時而橫江。

  前方就是拱宸橋,宸宸(杭州亞(ya) 運會(hui) 吉祥物之一)正在橋上四周騰躍而舉(ju) 手,向來往行人熱忱招呼。有大白遊輪,穿過中洞,大鳴數聲,長風破浪,向我們(men) 突突突而來。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