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受身心壓力麵臨福利鴻溝:如何讓“老漂族”心有所歸
隨遷老人承受身心雙重壓力的同時還麵臨(lin) “福利鴻溝”——
補齊權益缺失 讓“老漂族”心有所歸
本報記者 鄧崎凡
《工人日報》(2022年04月18日 06版)
閱讀提示
語言溝通、生活方式、城鄉(xiang) 習(xi) 俗、社會(hui) 交往等,都會(hui) 給“老漂族”在異鄉(xiang) 的生活帶來不適應;“福利”的缺失,更讓他們(men) 像融不進去的“外鄉(xiang) 人”。專(zhuan) 家認為(wei) ,讓“老漂族”的晚年過得更好,既要增強對隨遷老人的製度支持,又要加大對嬰幼兒(er) 照護服務的投入力度。
老於(yu) 今年72歲了,這幾天他和老伴忙得團團轉。一周前,兒(er) 媳婦剛生老二,還沒出院,兒(er) 子也在醫院陪護,剩下老兩(liang) 口帶著3歲半的孫女在家。一天中,他們(men) 唯一能稍微放鬆的時候是帶孩子下樓,“她和小區裏的小朋友玩,自己也能坐在旁邊歇會(hui) 兒(er) 。”
老於(yu) 是山東(dong) 濟寧人,3年前來到北京照看孫女。“老都老了,還要到一個(ge) 新地方‘重新上崗’。”老於(yu) 不時感慨。現在,像老於(yu) 這樣為(wei) 支持兒(er) 女事業(ye) 、照料第三代而背井離鄉(xiang) ,來到子女工作城市的隨遷老人,被稱為(wei) “老漂族”。
對大部分“老漂族”而言,他們(men) 麵臨(lin) 著一個(ge) 相似的處境:一方麵,晚年能和子孫團聚;另一方麵,在一個(ge) 陌生的環境裏,承受著身心雙重壓力。同時,在公共服務方麵,這些老人還麵臨(lin) 著一道“福利鴻溝”。
融不進、回不去
老於(yu) 所在的小區不大,總共300來戶人,經常和他一起帶孫子的外地老人有10多個(ge) 。這10多個(ge) 人是他們(men) 彼此在北京唯一的社交圈。
一對來自江西的老人,因為(wei) 說話有口音,一直不敢和別人聊天,感覺“融不進北京的生活”。
今年63歲的李建華,女兒(er) 的房子麵積不到60平方米,這讓住慣了老家大房子的她覺得在廚房裏轉個(ge) 身都很困難,時常感覺“煩躁憋悶”。
一位山西的老人說,在兒(er) 子兒(er) 媳家,自己連說話都要格外注意。小兩(liang) 口很多生活習(xi) 慣和自己不同,很多事“要看孩子的臉色”。
早前,有關(guan) 媒體(ti) 一項針對“老漂族”的調查顯示,71.5%的人表示“社交圈子窄,會(hui) 孤獨寂寞”;59.2%的人稱“與(yu) 子女生活習(xi) 慣不同,容易產(chan) 生矛盾”;56.9%的人表示“來到陌生城市,會(hui) 無所適從(cong) ”;49.7%的人認為(wei) “子女條件有限,老人被動分居”。
語言溝通、生活方式、城鄉(xiang) 習(xi) 俗、社會(hui) 交往等,都會(hui) 給“老漂族”在異鄉(xiang) 的生活帶來不適應。
有好幾次,老於(yu) 和老伴兒(er) 商量,讓孩子自己請保姆,老兩(liang) 口回老家過幾天舒坦日子,但是看看每天早出晚歸的子女,想想他們(men) 的經濟壓力,再看看爺爺奶奶叫個(ge) 不停的孫輩,話到嘴邊又收了回去。
這幾乎是所有隨遷老人的共同處境:難以融入當地,但是又舍不得、放不下。
缺失的“福利”
相比於(yu) 社交、心理方麵的問題,對“老漂族”而言,更大的無奈來自以醫保為(wei) 代表的“福利鴻溝”。
老李退休前是黑龍江某林場的職工,每月退休金隻有兩(liang) 三千元。老李患有心髒病、高血壓等慢性病,長年不斷藥。“在北京看病,門診不報銷,需要自費。我們(men) 那點錢,去兩(liang) 趟醫院就沒有了。”老李的解決(jue) 辦法是,隻要有機會(hui) 回老家,就拿著醫保卡去開藥,開藥有時間限製,要想辦法找找熟人,多跑幾家醫院,一次開足半年的量。“真希望能早點享受到門診費用的跨省結算政策。”老李說。
像老李這樣的“背藥”老人不在少數。2016年,全國範圍內(nei) 的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開始實施。這讓許多隨遷老人從(cong) 中受益。去年2月起,27個(ge) 普通門診費用跨省結算試點省份實現互聯互通,啟動試運行,政策正逐漸向隨遷老人覆蓋。
受戶籍影響,一些城市的公共服務優(you) 待等政策也將“老漂族”排除在外。比如有的城市公交車免票政策、公園門票減免政策隻限於(yu) 本地戶籍;助餐、助潔、助醫等社區公共服務也很難惠及隨遷老人。
“福利”的缺失,讓“老漂族”在異鄉(xiang) 的生活更像融不進去的“外鄉(xiang) 人”。
讓異鄉(xiang) 的晚年過得更好
如何讓“老漂族”的晚年過得更好,引起很多專(zhuan) 家的關(guan) 注和探討。
“全麵二孩政策實施以後,隨遷老人照顧孫輩的壓力倍增。”北京大學國家發展學院教授李玲指出,完善社會(hui) 保障製度,拓寬福利覆蓋麵,既要增強對隨遷老人的製度支持,又要加大對嬰幼兒(er) 照護服務的投入力度。要發展普惠托育服務體(ti) 係,降低生育、養(yang) 育、教育成本,進一步改善嬰幼兒(er) 照護服務供給,可在一定程度上減輕隨遷老人撫育幼兒(er) 的壓力。
針對隨遷老人的就醫難題,上海開放大學管理係主任孫慧建議,統一就醫異地結算標準,搭建協作管理平台。孫慧介紹說,目前,長三角區域的滬蘇浙三地已經完成初步的信息互通互聯,實現了門診急診免備案直接結算、跨省統一醫保經辦。異地就醫信息協作管理平台有其可行性和優(you) 越性。她認為(wei) ,構建全國就診信息統一數據庫、統一信息係統,整合網絡信息,能進一步簡化異地就醫流程,提高就醫效率。
為(wei) 解決(jue) 因戶籍帶來的公共服務壁壘,李玲建議,持續推動公共服務和社會(hui) 福利均等化,切實讓隨遷老人享受到諸如公交出行、公共文化服務、醫療保健等方麵的優(you) 惠政策,避免因經濟、身體(ti) 方麵的原因造成家庭照料供給不足。
除了隨遷老人自身和家人,社區是幫助他們(men) 融入社會(hui) 的重要載體(ti) 。據悉,“十四五”末我國將建成5000個(ge) 示範性城鄉(xiang) 老年友好型社區,提升社區服務能力,更好地滿足老年人在居住環境、養(yang) 老服務、社會(hui) 參與(yu) 等方麵的需求。專(zhuan) 家表示,社區在幫助“老漂族”融入當地生活方麵,理應有更多作為(wei)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