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在甘肅,農家書屋改變著村民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麵貌

發布時間:2022-04-18 10:16:00來源: 人民日報

  在甘肅,農(nong) 家書(shu) 屋改變著村民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麵貌

  書(shu) 屋裏,“農(nong) ”味濃(解碼·書(shu) 香中國)

  本報記者 王錦濤 《 人民日報 》( 2022年04月18日 第 12 版)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讀書(shu) 可以讓人保持思想活力,讓人得到智慧啟發,讓人滋養(yang) 浩然之氣。”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入推進全民閱讀。”這是自2014年以來,“全民閱讀”連續第九年被寫(xie) 入《政府工作報告》中,彰顯著全民閱讀不斷向縱深發展。

  第二十七個(ge) 世界讀書(shu) 日來臨(lin) 之際,我們(men) 循著書(shu) 香,走近今天的閱讀:從(cong) 田間邁入雲(yun) 端,農(nong) 家書(shu) 屋離鄉(xiang) 親(qin) 們(men) 更近了;遍布社區街巷的公益書(shu) 房,讓文化服務更普惠更精準;實體(ti) 書(shu) 店轉型發展,成為(wei) 綜合性的公共文化空間;有聲閱讀從(cong) “聽書(shu) ”到廣播劇,刷新人們(men) 對“耳朵經濟”的想象……今起,本版推出“解碼·書(shu) 香中國”係列報道,聚焦全民閱讀推廣的地區經驗、模式創新、業(ye) 態轉型,品味充盈中華大地的墨韻書(shu) 香。

  ——編 者

  春光裏,菜地忙。匆忙吃過午飯,趙學成忙裏偷閑,翻看起一本蔬菜病蟲害防治的書(shu) 。“現在種蔬菜,技術是關(guan) 鍵。”到農(nong) 家書(shu) 屋閱讀,或者借了書(shu) 帶回家看,已經成了趙學成平日裏的習(xi) 慣。

  今年53歲的趙學成,家住甘肅省榆中縣夏官營鎮高墩營村。村裏的農(nong) 家書(shu) 屋,是甘肅省首批建設的農(nong) 家書(shu) 屋之一。“種十幾畝(mu) 蔬菜,一年兩(liang) 茬,能掙10萬(wan) 元。”趙學成參加過高考,如今是種菜的好手,“幹一行愛一行,我常去農(nong) 家書(shu) 屋看種植方麵的書(shu) 。”

  “甘肅從(cong) 2005年開始試點建設農(nong) 家書(shu) 屋,2012年實現全省所有行政村全覆蓋。”甘肅省委宣傳(chuan) 部副部長王成勇介紹,截至目前,全省共建成農(nong) 家書(shu) 屋16321個(ge) ,出版物保有量達3100萬(wan) 冊(ce) ,農(nong) 民人均圖書(shu) 擁有量2.6冊(ce) ,每個(ge) 農(nong) 家書(shu) 屋平均年借閱登記量120冊(ce) 次左右,年總借閱登記量超過200萬(wan) 冊(ce) 次。

  精準配置

  農(nong) 民“讀得懂、用得上、留得住”

  “2007年,我們(men) 是全縣第一個(ge) 建農(nong) 家書(shu) 屋的村子。”年逾古稀的高墩營村原村支書(shu) 錢其峰說。2018年,高墩營村的農(nong) 家書(shu) 屋掛了塊新牌子——甘肅省圖書(shu) 館流動圖書(shu) 站。“在當時,這也是全省頭一份。”錢其峰說,省圖書(shu) 館每年投放6000多冊(ce) 書(shu) ,半年更新一次。

  走進高墩營村的農(nong) 家書(shu) 屋,書(shu) 架上分門別類擺放著農(nong) 業(ye) 種植、特色養(yang) 殖、世界名著、法律知識等書(shu) 籍。

  “現在有1.5萬(wan) 餘(yu) 冊(ce) 書(shu) ,可以來書(shu) 屋讀,也可以登記後拿回家看。”管理員景正紅拿出厚厚一本借閱登記名冊(ce) ,“農(nong) 業(ye) 技術方麵的書(shu) ,鄉(xiang) 親(qin) 們(men) 最喜愛。”景正紅說,村裏以種植高原夏菜為(wei) 主,農(nong) 閑時,大家會(hui) 到書(shu) 屋來選書(shu) 看書(shu) ,琢磨種菜門道。

  “書(shu) 屋剛建起來時,書(shu) 還不多。”趙學成坦言,當時一些農(nong) 業(ye) 種植方麵的讀物,不僅(jin) 技術落伍,還不對口,“我們(men) 種麥子的人,去看種大米的書(shu) ,風馬牛不相及嘛!”趙學成嘿嘿一笑。

  針對這些問題,甘肅按照農(nong) 民“讀得懂、用得上、留得住”的原則,根據各地自然環境、文化傳(chuan) 統、生活習(xi) 俗等差異,將全省分為(wei) 7個(ge) 區域,精準配置圖書(shu) 。

  “變化特別大。”景正紅說,書(shu) 籍更新快、更有針對性,關(guan) 於(yu) 本地農(nong) 作物的書(shu) 增加不少,通俗易懂、圖文並茂。此外,政府還會(hui) 組織農(nong) 技人員到農(nong) 家書(shu) 屋提供專(zhuan) 業(ye) 培訓。鄉(xiang) 親(qin) 們(men) 感受到,村裏的書(shu) 屋,“農(nong) ”味更濃了。

  甘肅還將農(nong) 家書(shu) 屋和公共圖書(shu) 館資源進行整合,構建更深入的閱讀網絡。“過去,農(nong) 家書(shu) 屋與(yu) 圖書(shu) 館,在選書(shu) 、用書(shu) 等方麵相對獨立。”甘肅省農(nong) 家書(shu) 屋建設管理辦公室副主任李旭紅說,如今,在不少地方,隻要辦張圖書(shu) 卡,就能“一卡通”。

  “帶上身份證,就能辦讀書(shu) 卡。”趙學成說:“圖書(shu) 館借的書(shu) ,隻要還到村裏的農(nong) 家書(shu) 屋就行。”

  “未來,還要打破鄉(xiang) 鎮之間、村與(yu) 村之間的區域限製,盤活和調配圖書(shu) 資源,使農(nong) 家書(shu) 屋的服務水平再上新台階。”李旭紅說。

  上門送書(shu)

  “馬背上的書(shu) 屋”打通最後一公裏

  農(nong) 家書(shu) 屋,建好更要用好,尤其要打通服務“最後一公裏”。

  “這是你前幾天打電話要的書(shu) ,給你送來了。”顧偉(wei) 東(dong) 將書(shu) 遞給村民顧正林,還不忘問:“合適著嗎?”

  “合適得很!”顧正林滿口應道,他借的是一本講養(yang) 殖防疫技術的書(shu) ,“養(yang) 的羊數量翻了一番,每年有10多萬(wan) 元的收入,不學習(xi) 就沒技術嘛。”

  顧偉(wei) 東(dong) 是西嶺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也是村農(nong) 家書(shu) 屋管理員,為(wei) 送這本書(shu) ,他騎馬走了將近一小時。

  西嶺村位於(yu) 祁連山北麓,是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大河鄉(xiang) 的一個(ge) 純牧業(ye) 村。“全村113戶,居住分散,大家到農(nong) 家書(shu) 屋借閱圖書(shu) 的積極性不高。”顧偉(wei) 東(dong) 說,為(wei) 此,村裏創新管理服務模式,成立了不定期上門送書(shu) 的流動書(shu) 屋——“馬背上的書(shu) 屋”。

  截至目前,“馬背上的書(shu) 屋”已向西嶺村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提供上門服務上千次,提供了300多次電話訂閱服務。

  “隻有創新服務模式,才能真正做到全麵覆蓋。”王成勇說,甘肅的有些村子,群眾(zhong) 居住分散,需要探索出農(nong) 家書(shu) 屋從(cong) 單一、固定的場所,變成更適合農(nong) 村閱讀需求的服務模式,“因地製宜,才能調動群眾(zhong) 閱讀的積極性。”

  農(nong) 家書(shu) 屋還必須考慮到農(nong) 村兒(er) 童的閱讀需求。“兒(er) 童時期是閱讀興(xing) 趣與(yu) 習(xi) 慣養(yang) 成的最佳時期。”李旭紅說:“可以多聘請退休教師作為(wei) 農(nong) 家書(shu) 屋管理人員,發揮其育人特長。”

  “放學後,很多孩子都會(hui) 來書(shu) 屋上自習(xi) 、看書(shu) 。”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馬跑泉鎮什字坪村農(nong) 家書(shu) 屋管理員倪海江退休前是小學教師,“教了一輩子語文”。

  “和城市孩子相比,農(nong) 村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較少,農(nong) 家書(shu) 屋是他們(men) 接觸外界的重要橋梁。”倪海江說,孩子們(men) 的父母多在外務工,農(nong) 家書(shu) 屋往往成了孩子們(men) 的“第二課堂”,“每天都有約20個(ge) 孩子來閱讀。”村農(nong) 家書(shu) 屋現有藏書(shu) 7000多冊(ce) ,基本能滿足大家的閱讀需求。不久前,什字坪村農(nong) 家書(shu) 屋獲第九屆全國服務農(nong) 民、服務基層文化建設先進集體(ti) 榮譽稱號。

  數字升級

  提供便利服務,滿足個(ge) 性需求

  2019年,甘肅省農(nong) 家書(shu) 屋數字化平台——“百草園”客戶端上線運行。“平台集政策信息、農(nong) 業(ye) 知識、影視作品等於(yu) 一體(ti) ,內(nei) 容豐(feng) 富,更新及時。”李旭紅說,從(cong) 紙質閱讀到屏上閱讀,“百草園”讓農(nong) 家書(shu) 屋走到了田間地頭,將“村村有書(shu) 屋”變為(wei) “人人有書(shu) 屋”。

  “時代發展,農(nong) 家書(shu) 屋也要升級換代。”王成勇說,以互聯網為(wei) 代表的數字化技術,可突破時空限製,將文化資源送到鄉(xiang) 親(qin) 們(men) 手邊。“剛看不習(xi) 慣,現在離不開。”趙學成說,能聽書(shu) 、能聽戲,“還能在手機上借閱,村裏頭存取,方便得很。”

  “現在人人有手機,電腦也普及,不少群眾(zhong) 的閱讀習(xi) 慣發生了變化。”什字坪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王剛說,今年村裏將投入30多萬(wan) 元,對書(shu) 屋改造升級,更換桌椅、升級網絡,建設數字書(shu) 屋。

  “數字化賦能農(nong) 家書(shu) 屋,可以整合海量資源、提供便利化服務、滿足個(ge) 性化需求。”李旭紅說,通過省級平台可實時對用戶閱讀時段、喜好等進行係統分析,從(cong) 而更有針對性地開發新的資源和服務。

  截至目前,甘肅有超過100萬(wan) 名農(nong) 民通過數字農(nong) 家書(shu) 屋閱讀。不少農(nong) 民用手機下載戲曲節目,一邊幹活一邊聽。與(yu) 實體(ti) 書(shu) 屋相比,數字書(shu) 屋擁有海量資源。甘肅數字農(nong) 家書(shu) 屋閱讀平台可提供圖書(shu) 3.3萬(wan) 餘(yu) 冊(ce) 、電子期刊600種、音視頻1.9萬(wan) 餘(yu) 部,並且同步課堂7.7萬(wan) 分鍾,聽書(shu) 資源28萬(wan) 分鍾,使用和瀏覽次數達到2500萬(wan) 人次。

  “從(cong) ‘田間’到‘雲(yun) 端’,農(nong) 家書(shu) 屋正改變著村民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麵貌。”王成勇說,教育農(nong) 民、服務農(nong) 業(ye) ,鄉(xiang) 村閱讀氣氛越來越濃厚,既豐(feng) 富了群眾(zhong) 的精神生活,也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匯聚了精神力量。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