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聊驗天心語默間

發布時間:2022-04-18 10:33: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張載之學,以《易》為(wei) 宗,非獨其思想可稱為(wei) 易學哲學,其流傳(chuan) 於(yu) 世的幾十首詩作中也不乏濃厚的易學色彩——易學也是張載詩歌創作的重要“底色”。

  “北宋五子”皆為(wei) 易學大師,且都不乏與(yu) 《周易》有關(guan) 的詩作傳(chuan) 世。廣為(wei) 流傳(chuan) 的“閑坐小窗讀周易,不知春去幾多時”,雖今被學者考證非“道學宗主”周敦頤所作,但恰與(yu) 張載的一首“學易詩”相映成趣——“學易窮源未到時,便將虛寂眇心思。宛如童子攻詞賦,用即無差問不知。”《易》素難讀,前詩表達了詩人精研易理、沉醉其中的忘我體(ti) 驗,而後者則是道出了誌道精思的橫渠先生學《易》時的個(ge) 中甘苦。“用即無差問不知”將詩性美學與(yu) 哲思妙理圓融貫通,其背後卻是《周易》“一陰一陽之謂道”而“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易道底色。

  道學家善言“天心”,張載尤甚。著名的“橫渠四句”首句即雲(yun) :“為(wei) 天地立心”。“天心”或“天地之心”可追溯至《周易》,複卦《彖傳(chuan) 》雲(yun) :“複,其見天地之心乎!”何為(wei) “天地之心”?張載雲(yun) :“天地之大德曰生,則以生物為(wei) 本者,乃天地之心也。”又雲(yun) :“天則無心無為(wei) ……人之德性亦與(yu) 此合,乃是己有。”(《橫渠易說》)其《經學理窟》進一步說道:“天無心,心都在人之心。一人私見固不足盡,至於(yu) 眾(zhong) 人之心同一則卻是義(yi) 理,總之則卻是天。”可見,此“天心”即儒家之最高價(jia) 值準則——“性與(yu) 天道”,亦即易理;其充塞宇宙,彌綸天地,但又須人悉心求索、觀照,持守、涵養(yang) ,於(yu) 倫(lun) 常日用處發見、徵驗。“天心”這一易學哲學的核心範疇也成為(wei) 張載詩歌創作中的最高價(jia) 值追求。《送蘇修撰赴闕四首》之四雲(yun) :“出異歸同禹與(yu) 顏,未分黃閣與(yu) 青山。事機爽忽秋毫上,聊驗天心語默間。”其中“出異歸同禹與(yu) 顏”取典《孟子·離婁下》:“禹、稷當平世,三過其門而不入,孔子賢之。顏子當亂(luan) 世,居於(yu) 陋巷。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顏子不改其樂(le) ,孔子賢之。孟子曰:‘禹、稷、顏回同道……易地則皆然。’”朱熹《孟子集注》雲(yun) :“聖賢之道,進則救民,退則修己,其心一而已矣。”又雲(yun) :“聖賢之心無所偏倚,隨感而應,各盡其道。”此詩化用禹、顏殊途同歸之意——二聖雖異時異事,然救民修己之心盡同。在張載看來,此“心”即《易》之“天心”,為(wei) 跨越曆史時空、突破個(ge) 人境遇,具普遍性、超越性之準則。禹、顏之事本為(wei) 人事,而張載以天道開顯之,使儒家修己安人之道盡顯形上天道之暉光。

  此詩為(wei) 贈別詩,故又巧妙化用《易傳(chuan) 》“語默”典故,《係辭傳(chuan) 》載孔子釋同人卦九五爻辭“先號咷而後笑”曰:“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lan) 。’”張載以禹、顏之出處語默喻己與(yu) 友,以二人所同之“心”為(wei) 通貫天人、跨越時空之“天心”,則已大大超越了誌同道合之友朋情誼之維,而是將普通友情超拔至天人之際,儒家之至高理想——道學氣象盡顯其中。

  此詩還有一句與(yu) 《周易》關(guan) 係密切——“事機爽忽秋毫上”。“事機”即《周易》所言之“幾”,《係辭傳(chuan) 》載孔子雲(yun) :“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幾”即精微之變化,吉凶之先兆。詩中以“爽忽秋毫”描述之,亦見其精微難測。因此,對“幾”的探究、把握尤顯重要。而《易傳(chuan) 》更是以《周易》為(wei) 聖人精研易理、深究事“幾”之典籍——“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係辭傳(chuan) 》)故“知幾”為(wei) 君子之至高修養(yang) ——“知幾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瀆,其知幾乎!”(《係辭傳(chuan) 》)作為(wei) 一代易學巨擘,張載更是秉承易道,於(yu) 精微之“幾”處尤重工夫。《橫渠易說》雲(yun) :“孝弟仁之本,亦可以言幾;造端乎夫婦,亦可以言幾;親(qin) 親(qin) 而尊賢,亦可以為(wei) 幾;就親(qin) 親(qin) 尊賢而求之,又有幾焉;又如言不誠其身,不悅於(yu) 親(qin) ,亦是幾處。苟要入德,必始於(yu) 知幾。”——以“知幾”為(wei) “入德”之始,可見張載所重之“幾”為(wei) 德行之“幾”。其另一首擬樂(le) 府詩《君子行》雲(yun) :“君子防未然,見幾天地先。開物象未形,弭災憂患前。公旦立無方,不恤流言喧。將聖見亂(luan) 人,天厭懲孤偏。竊攘豈予思,瓜李安足論。”“幾”本為(wei) 吉凶之先見,亦即“象未形”“天地先”,“知幾”工夫亦即豫見、防患於(yu) 事變之精微處。而“竊攘”、“瓜李”的表述凸顯出張載之憂患重在德行修養(yang) ,並非功利性的吉凶。《易傳(chuan) 》釋噬嗑卦初九爻辭“屨校滅趾”雲(yun) :“子曰: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yi) ,不見利不勸,不威不懲。”張載注雲(yun) :“暗於(yu) 事變者也。”“暗於(yu) 事變”即不“知幾”,小人不仁不義(yi) 源於(yu) 對事變之精微處不明,君子則要遵循《周易》的勸誡,防患於(yu) 事變之精微處,提升自己的德行,能做到如此,“竊攘”、“瓜李”,更不足為(wei) 慮。張載嚐雲(yun) :“《易》為(wei) 君子謀,不為(wei) 小人謀。”於(yu) 此詩中,亦可見此旨。

  《君子行》言“幾”立足於(yu) 防患彌災,此又源於(yu) 《周易》之憂患意識。《易傳(chuan) 》以《易經》為(wei) “憂患”之作——“作《易》者,其有憂患乎?”聖人於(yu) 憂患中著《易》,欲使世人“其出入以度外內(nei) ,使知懼,又明於(yu) 憂患與(yu) 故。”“懼以終始,其要無咎”即是易之道。《周易》之憂患意識啟古代人文精神之端。至北宋,則表現為(wei) 士大夫強烈的憂國憂民之心,典型如接引張載入儒門之範仲淹。而張載為(wei) 官時,更是“因問民疾苦”,乃至“歲值大歉,至人相食,……甚或谘嗟對案不食者數四。”(《橫渠先生行狀》)而張載詩作不僅(jin) 將《周易》深沉的憂患意識表達為(wei) 君子德行之憂,更表現為(wei) 憂心民瘼的家國情懷。他曾批評樂(le) 府詩“皆淺近,隻是流連光景、閨門夫婦之意,無有及民憂、思大體(ti) 者。”(《呂氏家塾讀詩記》)《送蘇修撰赴闕四首》雖是贈別詩,卻句句飽含憂國憂民之心,詩一憂井田崩壞,秦弊未息:“生無定業(ye) 田疆壞,赤子存亡任自然。”詩三又雲(yun) :“巍巍隻為(wei) 蒼生事,彼美何嚐與(yu) 九州!”詩中對黎民蒼生之關(guan) 切與(yu) 《西銘》乾父坤母、民胞物與(yu) 之情懷可謂血脈一貫。

  張載一生為(wei) 官時日極為(wei) 有限,但廟堂之憂卻在其詩作中被屢屢吟詠。《別館中諸公》當是張載辭官崇文院、贈別同僚之作,雖身辭魏闕,然心係社稷——“藜藿野心雖萬(wan) 裏,不無忠戀向清朝。”晚年作《老大》詩再度明誌:“老大心思久退消,倒巾終日麵岧嶤。六年無限詩書(shu) 樂(le) ,一種難忘是本朝。”行將老邁,形神漸消,此心念念不忘,仍是國家社稷。

  相比德行之憂、蒼生社稷之憂,《周易》之憂患意識在張載詩中還表現為(wei) 對儒家道統、學統之憂。張載門人範育《正蒙序》雲(yun) :“自孔孟沒,學絕道喪(sang) ,千有餘(yu) 年……(子張子)閔乎道之不明,斯人之迷且病,天下之理之泯然其將滅矣。”《鞠歌行》“千五百年,寥哉寂焉”即是張載對“學絕道喪(sang) ”的憂慮。在《宿興(xing) 慶池通軒示同誌》中張載更是勸勉友人、直抒胸臆:“叔子莫痛鳳沼湮,又莫悲愁花萼墮。所憂聖道久榛塞,富貴浮雲(yun) 空點涴。”又有《絕句》雲(yun) :“麵似骷髏頭似雪,後生誰與(yu) 屬遺經。”更是將具曆史使命感、“為(wei) 往聖繼絕學”的一代儒者憂心聖道的真切,娓娓道出。

  張載詩作最為(wei) 今人所稱道的當屬《芭蕉》:“芭蕉心盡展新枝,新卷新心暗已隨。願學新心養(yang) 新德,旋隨新葉起新知。”全詩句句不離“新”字,極富韻律美、形式美,卻又意蘊悠長,催人奮進,道盡橫渠為(wei) 人為(wei) 學“勇於(yu) 造道”、銳意求新之可貴精神。張載嚐雲(yun) :“學貴心悟,守舊無功。”(《經學理窟》)勉勵學者“多求新意,以開昏蒙”,“濯去舊見,以來新意”。(《張子語錄》)張載貴“新”實源於(yu) 對《周易》“剛健篤實,輝光日新”精神的秉承和發揚。變易為(wei) 《周易》之精髓,而大化流行,生生不息為(wei) 此變易之最大呈現。唐孔穎達即以“新新不停,生生相續”釋此“變易”。《係辭傳(chuan) 》曰:“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大畜卦《彖傳(chuan) 》更雲(yun) :“剛健篤實,輝光日新。”張載讚曰:“天德也。”(《橫渠易說》)橫渠之學,“天人合一”,“得天而未始遺人”。(《正蒙》)正是張載秉此剛健日新之易道精神,方有《芭蕉》詩之不朽流傳(chuan) 。橫渠之造道創新,於(yu) 今之世,大可參焉。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