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加有效支持實體經濟發展(評論員觀察)
我國經濟總體(ti) 運行在合理區間、擁有很強韌性,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穩價(jia) 基礎堅實,國內(nei) 糧食生產(chan) 、能源供應總體(ti) 穩定,我們(men) 完全有理由堅定發展信心
集中力量做好自己的事情,把穩定宏觀經濟、支持實體(ti) 經濟的責任扛在肩上、落到實處,不斷鞏固壯大實體(ti) 經濟根基
近日發布的2022年一季度國民經濟運行情況顯示,全國農(nong) 業(ye) (種植業(ye) )增加值同比增長4.8%,規模以上工業(ye) 增加值同比增長6.5%,高技術製造業(ye) 、裝備製造業(ye) 增加值分別增長14.2%、8.1%。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形勢穩定,工業(ye) 生產(chan) 較快增長,中高端製造業(ye) 發展較好,為(wei) 一季度國民經濟開局總體(ti) 平穩奠定堅實基礎,進一步凸顯穩定實體(ti) 經濟對穩定宏觀經濟大盤的重要意義(yi) 。
實體(ti) 經濟是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基石,也是保障人民群眾(zhong) 生活的物質基礎。近年來,從(cong) 堅持金融為(wei) 實體(ti) 經濟服務到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ti) 經濟融合發展,再到推進產(chan) 業(ye) 基礎高級化、產(chan) 業(ye) 鏈現代化,一係列政策舉(ju) 措增強了我國實體(ti) 經濟的創新活力和發展後勁。當前,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交織的複雜形勢下,我國經濟發展麵臨(lin) 需求收縮、供給衝(chong) 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在此背景下,各方麵政策適時靠前發力,更加有效支持實體(ti) 經濟發展,穩定實體(ti) 經濟預期和信心,有助於(yu) 暢通經濟大循環,顯著增強我國經濟的內(nei) 生動力和質量優(you) 勢。
今年以來,在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堅強領導下,各地區各部門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hui) 發展,積極出台有利於(yu) 經濟穩定的政策措施,國民經濟延續恢複發展態勢。我國經濟總體(ti) 運行在合理區間、擁有很強韌性,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穩價(jia) 基礎堅實,國內(nei) 糧食生產(chan) 、能源供應總體(ti) 穩定,我們(men) 完全有理由堅定發展信心。當前,疫情防控正處於(yu) 關(guan) 鍵緊要時期,實踐證明,我們(men) 完全有基礎、有條件、有能力實現“動態清零”。隨著政策效果逐步顯現,受抑製的生產(chan) 和需求必將加速恢複,助力市場逐步回暖,促進經濟平穩運行。
對於(yu) 實體(ti) 經濟運行中的波動,我們(men) 既要堅定信心,也要正視困難,加大宏觀政策實施力度,積極幫扶市場主體(ti) ,保障糧食和能源安全,維護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穩定。由於(yu) 疫情影響,一些企業(ye) 的生產(chan) 經營活動受阻。當務之急是全力以赴保供穩鏈,同時,要加大穩健的貨幣政策實施力度,切實推動金融機構增強信貸投放能力,向實體(ti) 經濟合理讓利。特別是加大對小微企業(ye) 、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的支持,降低企業(ye) 綜合融資成本。積極的財政政策也要提升實施效能,一方麵做好退稅減稅降費政策精準“滴灌”,讓留抵退稅、出口退稅直接助力實體(ti) 企業(ye) 輕裝前行、恢複發展,另一方麵發揮重大項目的牽引撬動作用,統籌把握國債(zhai) 、地方債(zhai) 發行,加快項目開工和建設,盡快形成實物工作量。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統籌穩增長、調結構、推改革。提高宏觀調控支持實體(ti) 經濟的效果,離不開將改革同步向縱深推進,更多運用改革的舉(ju) 措、創新的辦法促進消費升級、增加有效投資、穩定市場預期。比如,“放管服”改革要同穩住更多消費服務企業(ye) 、破除消費的障礙相結合,為(wei) 新消費潛力釋放提供堅實支撐。再如,支持企業(ye) 穩崗保就業(ye) 應有長遠眼光,更多支持企業(ye) 家專(zhuan) 注創業(ye) 創新、安心經營發展,遠近兼顧帶動實業(ye) 投資增長。時代出題,改革答題。要把市場主體(ti) 的痛點難點堵點作為(wei) 改革發力點,通過深化改革辦實事、解難題。
艱難方顯勇毅,磨礪始得玉成。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麵沒有改變,也不會(hui) 改變。集中力量做好自己的事情,把穩定宏觀經濟、支持實體(ti) 經濟的責任扛在肩上、落到實處,不斷鞏固壯大實體(ti) 經濟根基,我們(men) 就無懼風險挑戰,也必能全麵塑造“十四五”時期發展新優(you) 勢。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