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湖南瀏陽文家市鎮:紅色文旅帶動鄉村振興

發布時間:2022-04-25 10:12: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老區新貌】

  光明日報記者 禹愛華 龍軍(jun)

  四月,春意盎然。

  湖南省瀏陽市文家市鎮沙溪村“四季花海”鮮花基地鮮切花包裝車間花香彌漫,工人們(men) 忙著將各色的非洲菊分類、包裝。鮮花基地負責人吳峻湖告訴記者,2016年,基地投入600多萬(wan) 元,發展鮮花種植380多畝(mu) ,實現年產(chan) 值500餘(yu) 萬(wan) 元,帶動了不少村民家門口就業(ye) 。

  文家市鎮,是一個(ge) 與(yu) 紅色革命結緣的湘贛邊小鎮。1927年,八七會(hui) 議前,中共中央臨(lin) 時政治局常委會(hui) 在決(jue) 定舉(ju) 行南昌起義(yi) 的同時,還決(jue) 定在湘、鄂、粵、贛4省發動秋收起義(yi) 。然而情況並不順利,起義(yi) 軍(jun) 遭受重大挫折,損失嚴(yan) 重。當年9月,毛澤東(dong) 等同誌率領工農(nong) 革命軍(jun) 在這裏會(hui) 師,並決(jue) 定放棄原定攻打長沙的計劃,起義(yi) 軍(jun) 撤離湘東(dong) 地區,向南轉移。文家市轉兵因此成為(wei) 共產(chan) 黨(dang) 人獨立自主探索“農(nong) 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革命道路的轉折點。

  多年來,文家市鎮一直把“紅色”作為(wei) 底色,走出了以紅色文旅帶動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新路子。2019年,文家市鎮獲評湖南省首批特色文旅小鎮,正逐漸成為(wei) 紅色旅遊的重要目的地。

  如何深入挖掘紅色文化內(nei) 涵?文家市鎮細數紅色資源,在保護、升級、提質的基礎上,將紅色與(yu) 教育深度融合,打造黨(dang) 性教育基地,將觀光與(yu) 體(ti) 驗相結合,發展研學旅遊基地,推出從(cong) 景區到鄉(xiang) 野的紅色之旅精品線路,將遊客請進來。

  文家市鎮致力於(yu) 打造黨(dang) 性教育“活動鏈”,一手抓課程開發設計,一手抓培訓設施建設,推進瀏陽市研學旅行(高升嶺)素質教育拓展基地建設。目前,已打造“政治理論、革命精神、創新發展、精準脫貧、組織建設、能力提升”六大教學主題板塊;開發《文家市的抉擇》《鐵流千裏會(hui) 永和》等60多堂彰顯時代主題黨(dang) 性教育精品課程;開發出以秋收起義(yi) 文家市會(hui) 師紀念館為(wei) 出發地,且能滿足不同培訓時長需要的多條精品線路。

  秋收起義(yi) 文家市會(hui) 師紀念館被評為(wei) 湖南省幹部黨(dang) 性教育基地,秋收起義(yi) 紀念園獲評湖南省級研學旅行基地。在互動教學《文家市的抉擇》中,學員們(men) 來到複原後的秋收起義(yi) 前敵委員會(hui) 擴大會(hui) 議教室裏,通過角色扮演重溫改變中國革命命運的偉(wei) 大抉擇過程;在情景教學《小石頭砸爛大水缸》中,學員走進秋收起義(yi) 文家市會(hui) 師舊址操坪,重溫毛澤東(dong) 發表動員講話的情景,從(cong) 講話中汲取力量。

  “紅色教育在館內(nei) ,軍(jun) 事訓練在營地,勞動實踐在田間,吃飯住宿在農(nong) 家。”文家市鎮黨(dang) 委書(shu) 記江敦明告訴記者,近年來,文家市鎮因地製宜打造紅色遊熱點項目,探索紅色研學模式,不斷加快紅色研學基地建設,通過拓展休閑農(nong) 業(ye) 功能、加強與(yu) 研學旅行機構合作,引導研學課堂辦到美麗(li) 鄉(xiang) 村、幸福屋場、田間地頭。

  沙溪村位於(yu) 文家市鎮南部,背山麵水,生態保護良好。村裏保存完好的一批古建築已有近200年曆史。2016年10月,文家市鎮啟動沙溪屋場建設,以生態、生產(chan) 、生活為(wei) 主題,用“修舊如舊”的理念,讓這個(ge) 百年古村落既透著曆史的醇香,又煥發出新鮮的活力。同時,引進湖南思格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采取“村鎮+公司+農(nong) 戶”運營模式,在沙溪屋場和相鄰的新發村大江屋場,打造湘贛邊鄉(xiang) 村研學實踐基地。

  “美麗(li) 屋場不僅(jin) 可以好看,還可以好玩。”沙溪屋場居民告訴記者,屋場內(nei) 建有遊樂(le) 區、憶鄉(xiang) 穀、農(nong) 耕文化園等觀光體(ti) 驗區,現在已經吸引了不少湘贛邊的遊客。

  沙溪村有部分村民在雲(yun) 南昆明從(cong) 事花卉種植及銷售工作。2016年,文家市鎮以“引老鄉(xiang) 、回故鄉(xiang) 、建家鄉(xiang) ”為(wei) 載體(ti) ,吸引了吳峻湖等一批文家市籍企業(ye) 家回鄉(xiang) 興(xing) 業(ye) 。

  如今,吳峻湖在沙溪村建有82個(ge) 大棚,種植非洲菊、玫瑰、銀柳等多種鮮花。基地生產(chan) 的非洲菊占湖南長沙、江西萍鄉(xiang) 等周邊城市消費市場50%以上份額。

  下一步,吳峻湖將以鮮切花基地為(wei) 基礎,逐步拓展采摘、插花體(ti) 驗、餐飲休閑等領域,走一條鏈條式農(nong) 業(ye) 融合發展路子。他說:“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nei) 為(wei) 鄉(xiang) 親(qin) 們(men) 提供一些幫助,我覺得更有成就感。”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