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評論員:健康的市場需要給予消費者有效的權利救濟渠道
【閱讀提示】投訴多、維權難 多家在線教育機構陷退費糾紛
光明網評論員:今天(4月24日),有媒體(ti) 報道稱,多家在線教育機構陷退費糾紛。記者調查發現,多名消費者與(yu) 武漢3家在線教育機構發生退費糾紛。當地教育部門表示,有機構每月投訴量多達一兩(liang) 千起。一些有學曆提升需求的上班族,通過發布在各個(ge) 平台的廣告信息聯係上在線教育機構,聽完工作人員介紹考不過全額退費或退多少錢後,購買(mai) 了課程。當消費者想要退費時,在線教育機構卻告知他們(men) 不符合退費條件。消費者稱自己未簽訂相關(guan) 協議,或不清楚協議中的退費條件,在線教育機構則表示,消費者在付款前已簽訂協議。
現如今,學曆提升成為(wei) 諸多已經走出校門的上班族共同的需求。通常,這一群體(ti) 寄希望於(yu) 通過二次教育獲得學曆學位認證,來改變自身當前境遇,開啟新的職業(ye) 生活。當然,也有人隻是為(wei) 了獲得係統的知識學習(xi) 機會(hui) ,以更好地適應日新月異的社會(hui) 變化。
無論出於(yu) 何種目的,想要重回高校都必須經過統一選拔考試,尤其是研究生教育,更要與(yu) 全國數百萬(wan) 應屆本科生同台競技參加全國統考。這意味著上班族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和精力,通過報班上網課,也就成為(wei) 人們(men) 提高成功率的常見選擇。
有需求就有市場,海量的學曆提升需求催生出了大量在線教育機構。為(wei) 了搶占市場,部分在線教育機構自然會(hui) 在消費者做選擇時給出各種各樣的承諾,而這些承諾往往難以兌(dui) 現。實際上,諸如媒體(ti) 報道的在線教育退費糾紛,本質上仍是常見的服務合同糾紛。
從(cong) 此次媒體(ti) 報道案例及過往案例能夠看出,消費者在購買(mai) 在線教育服務時,往往不會(hui) 及時將銷售人員所承諾的內(nei) 容與(yu) 其所簽訂的服務合同進行比對。為(wei) 了達到銷售目的,在線教育機構通常不會(hui) 履行合同告知義(yi) 務。對絕大多數消費者而言,完全理解在線教育機構所提供的合同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這也導致了其在購買(mai) 服務時被動接受了合同格式文本內(nei) 容。
這種買(mai) 賣雙方信息不對等現象,並不僅(jin) 僅(jin) 出現在在線教育市場,在快遞服務、健身服務、汽車銷售等各種領域都時常出現。以不平等格式合同條款免除自身責任,是此類服務合同糾紛的常見手法。消費者往往容易成為(wei) 弱勢一方,悶頭吃虧(kui) ,即使主張維權也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財力,還有可能遭遇失敗的結局。
問題在於(yu) ,這樣的市場服務亂(luan) 象由來已久,為(wei) 何仍舊不時出現在人們(men) 的生活中?究其原因,還是在於(yu) 當前社會(hui) 並沒有形成製度化機製,給消費者提供一個(ge) 簡便且有效的權利救濟渠道。遭遇消費不公能夠及時有效維權,理應是市場給予消費者的應有保護。有了這一渠道,也就能夠倒逼市場服務提供方審慎考慮以何種姿態對待消費者。
現有環境下,我們(men) 隻能提醒消費者要擦亮眼睛。從(cong) 長遠看,隻有讓消費者可以隨心消費、毫無顧慮的市場,才會(hui) 是一個(ge) 成熟、健康的市場。實現這一目標,任重而道遠。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