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貴州雷山:非遺敲開致富幸福門
位於(yu) 貴州省黔東(dong) 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雷山縣,擁有“苗繡”“苗年”等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在傳(chuan) 承與(yu) 保護中,雷山將非遺資源發展為(wei) 產(chan) 業(ye) ,幫助群眾(zhong) 增收,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
戴著口罩、袖套,圍上圍裙,手拿鐵釺穿過孔洞,將仿藤勾在鐵釺一端,往後一拉,仿藤就隨鐵釺的移動固定住。在雷山縣宏鑫工藝品加工廠拉花區,工人們(men) 正在編織機前用仿藤編織眼笪。
“我們(men) 的產(chan) 品可以用來做隔斷、吊頂,也可以用來做裝飾,去年總產(chan) 值約800萬(wan) 元。”加工廠創辦人楊國超是雷山縣藤編縣級非遺傳(chuan) 承人,在他眼裏,藤編技藝已經從(cong) 祖祖輩輩流傳(chuan) 的“吃飯手藝”變成了真正的產(chan) 業(ye) 。
2018年楊國超和妻子返鄉(xiang) 創業(ye) ,在老家帶著幾個(ge) 村民開始編花篼,當年就帶動50多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業(ye) 。楊國超介紹,目前工廠每天都有百來人上班,工人一個(ge) 月計件工資最多的能拿到6000多元,平均工資在4200元左右。
走進雷山縣銅鼓廣場旁的錦雞繡業(ye) 有限公司門店,帶有苗族刺繡的小方巾、有織錦圖案裝飾的圍巾、“小清新”風格的刺繡帆布包映入眼簾。和其他民族服飾店不同,這個(ge) 店裏的產(chan) 品顯得格外“洋氣”。
“大多是改良過的產(chan) 品,這些產(chan) 品更能適應全國的市場。”店主甘小芝說,希望未來帶有民族特色的東(dong) 西能夠吸引更多人,讓苗族文化元素融入生活。
甘小芝在易地扶貧搬遷社區建了一個(ge) 就業(ye) 車間,還在村裏建了一個(ge) 研學基地。她說:“我們(men) 固定用工35人,每年平均帶動200人就業(ye) 。”
蘆笙是苗族傳(chuan) 統樂(le) 器,在雷山,節日盛典都離不開蘆笙的美妙旋律。家住雷山縣大塘鎮岩寨村的餘(yu) 曉平是一名“90後”苗族蘆笙製作師,也是雷山縣苗族蘆笙製作技藝縣級代表性傳(chuan) 承人。
餘(yu) 曉平少年時便跟著老師學習(xi) 蘆笙製作技藝。現在,餘(yu) 曉平以家庭作坊的經營模式,從(cong) 事傳(chuan) 統苗族芒筒蘆笙製作,產(chan) 品主要銷往雷山及周邊地區的苗族村寨。
餘(yu) 曉平說,蘆笙製作最難的環節是製作銅片和調音。多年來,自己潛心鑽研,終於(yu) 解決(jue) 了蘆笙音質和音準不穩定等問題。現在,他生產(chan) 的蘆笙質量好,音質清脆,產(chan) 品供不應求。很多鄰縣的客戶直接找上門來訂做蘆笙,一家人忙得不亦樂(le) 乎。
傳(chuan) 統技藝正在幫助更多人敲開致富幸福門。雷山縣自2018年以來,已建成非遺工坊50餘(yu) 家,其中20家被列入貴州省第一批非遺扶貧就業(ye) 工坊名單。據不完全統計,傳(chuan) 統技藝的不斷發展,直接或間接帶動5000多名群眾(zhong) 參與(yu) 生產(chan) ,實現增收。(記者肖豔、田德豐(feng)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