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漆藝匠人:千年工藝中探尋“漆彩人生”
原標題:山西漆藝匠人:千年工藝中探尋“漆彩人生”
中新社太原4月23日電
作者 楊佩佩
中國的漆藝有七千多年曆史,傳(chuan) 統製作方法有兩(liang) 百多種,對從(cong) 事漆藝20餘(yu) 年的郭喜梅來說,一入“漆門”深似海,這漆藝足夠她琢磨一輩子。傳(chuan) 承工藝、創新品牌、作品“出海”……郭喜梅在這千年工藝中不斷探尋屬於(yu) 自己的“漆彩人生”。
23日,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區劉家堡村的一間工作室內(nei) ,漆畫、首飾盒、茶具、花瓶、絲(si) 巾等各種類型的漆器作品琳琅滿目,51歲的郭喜梅將這些作品搬上“雲(yun) ”端,以線上展覽方式讓更多的民眾(zhong) 了解漆藝。
多年來,郭喜梅經常帶著自己的作品參加展覽,受到俄羅斯、德國、埃及等國家和地區客商的青睞。“受疫情影響,我們(men) 目前隻能通過線上進行合作交流。這次展覽有很多創新作品,剛好推介給他們(men) 。”
郭喜梅與(yu) 漆藝結緣於(yu) 20餘(yu) 年前,彼時,她和一家四代皆做大漆的張利誌結婚。郭喜梅初見大漆製作的漆器很是驚喜,自己從(cong) 小喜歡畫畫,有一定的基礎,便決(jue) 定從(cong) 事漆藝。此後,她不斷學習(xi) 國學、繪畫和大漆工藝。
郭喜梅介紹,傳(chuan) 統漆器製作工藝所使用的天然生漆,即大漆,比較珍貴,來之不易。其來源於(yu) 漆樹分泌的汁液,一棵樹每年割漆七八次,僅(jin) 能得到一斤生漆,有“百裏千刀一斤漆”之說。
“大漆是傳(chuan) 統非遺手工藝中成本較高、耗時較久的一種,而且很多人對大漆有過敏性反應,接觸後可能會(hui) 出現呼吸不暢或突發性皰疹等症狀,真正能夠堅持大漆製作的人並不多。”郭喜梅笑稱,自己與(yu) 大漆親(qin) 密接觸20餘(yu) 年仍安然無恙,是大漆的有緣人。
談到漆器製作過程,郭喜梅直言十分繁瑣。“一件作品要經曆木材做坯、麻布包胎、刮灰、做紋理、上漆、推光等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需要重複數次,每次都要耐心打磨,打磨後需要12個(ge) 小時晾幹,又要在蔭房放置12小時以上,才能開始下道工序。”
郭喜梅告訴記者,自己耗時最長的作品是一幅漆畫,曆時一年半。中國漆畫是從(cong) 漆藝中脫胎而出的一個(ge) 畫種,這幅作品將漆畫和山西文化元素相結合。黃河壺口瀑布、五台山、平遙古城等名勝古跡躍然畫上,講述著山西故事。
在大漆之路上,郭喜梅一直把自己當成小學生,不斷學習(xi) 。她多次前往福州、四川、天津等地拜訪民間漆藝大師,學習(xi) 研究漆藝的曆史及工藝特點,同時還和年輕一代漆藝人進行思想碰撞,激發自己的創作靈感。
“傳(chuan) 統工藝的發展既要注重傳(chuan) 承,亦需重視創新研究。”郭喜梅說,20餘(yu) 年來,自己也在不斷探索,依靠傳(chuan) 統材料和技藝的同時,進行創新,她將漆藝融入首飾、絲(si) 巾、衣服等,讓更多年輕人喜歡漆藝。
郭喜梅坦言,漆藝起源於(yu) 中國,但在日本發展得比較好,她的侄女目前在日本學習(xi) 大漆專(zhuan) 業(ye) ,她們(men) 經常互相探討學習(xi) 。郭喜梅希望眾(zhong) 多中國漆藝人通過傳(chuan) 承創新,將七千多年的漆藝發揚光大。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