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產權合作助力中非關係高質量發展
作者:吳月芽 王珩 單位:浙江省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中心浙江師範大學基地、浙江省新型重點專(zhuan) 業(ye) 智庫浙江師範大學非洲研究院
4月26日是世界知識產(chan) 權日。知識產(chan) 權不僅(jin) 是國際競爭(zheng) 力的核心要素,而且是國際爭(zheng) 端的焦點。隨著中非合作領域的拓寬、合作程度的深化,中非合作中的知識產(chan) 權問題日益得到關(guan) 注。《中非合作2035年願景》首個(ge) 三年規劃明確提出,中非共同實施衛生健康、減貧惠農(nong) 、貿易促進、綠色發展等“九項工程”。中非知識產(chan) 權合作將為(wei) 高質量推進中非合作、共建“一帶一路”、構建中國經濟雙循環發展格局提供重要的法律與(yu) 製度支持。
自2002年5月在北京舉(ju) 辦中非知識產(chan) 權論壇以來,中非知識產(chan) 權合作大致經曆了三個(ge) 階段。一是初步發展階段(2002年至2009年),主要圍繞高層互訪、文獻交換等方麵開展交流與(yu) 合作;二是穩步發展階段(2010年至2015年),合作與(yu) 交流拓展到政策溝通、信息交流、人員培訓、國際事務協調等多個(ge) 方麵;三是快速發展階段(2016年至今),截至2021年11月底,已有52個(ge) 非洲國家及非盟委員會(hui) 同中國簽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中非知識產(chan) 權合作也向政策體(ti) 係研討、專(zhuan) 利審查、公眾(zhong) 知識產(chan) 權意識提升等領域拓展。
以創新為(wei) 動力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知識產(chan) 權的保護。加強中非知識產(chan) 權合作,是推動中非關(guan) 係高質量發展的需要。
首先,中非知識產(chan) 權合作是深化中非經貿合作、構建經濟共同體(ti) 的需要。中非經貿合作密切,我國已連續12年保持非洲最大貿易夥(huo) 伴國地位,但中非貿易占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的百分比卻一直較低,有較大發展潛力。據統計,美國在非洲的專(zhuan) 利申請量是中國的50多倍,中非知識產(chan) 權合作上升空間巨大。
其次,中非知識產(chan) 權合作是推動中非高質量發展、構建科技共同體(ti) 的需要。在全球競爭(zheng) 激烈和科技創新日新月異的背景下,隻有加強知識產(chan) 權保護,才能夠吸引外來投資,增強競爭(zheng) 活力的“軟環境”。近年來中非經貿合作領域已從(cong) 傳(chuan) 統行業(ye) 向高科技行業(ye) 演變。中非雙方創新能力不斷加強,都已進入以創新為(wei) 特征的發展階段,中非高質量合作需要知識產(chan) 權的保護來保障。
再次,中非知識產(chan) 權合作是推動中非可持續發展、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ti) 典範的需要。實現和平穩定、減貧惠民、增強內(nei) 生發展動力、綠色發展的可持續發展之路,是中非雙方共同的願望。可持續發展所需的科技合作離不開知識產(chan) 權的保駕護航。
如何遵守非洲當地的知識產(chan) 權法律製度?如何保護我國已有的知識產(chan) 權和合法利用他國的知識成果?如何快速解決(jue) 產(chan) 權糾紛問題?這些問題與(yu) 中非合作高質量發展息息相關(guan) ,但目前人們(men) 對這方麵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還不足,機製化框架尚未建全。未來中非知識產(chan) 權應在治理體(ti) 係、合作機製、交流平台等方麵實現突破,為(wei) 中非合作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是中非要群策群力,為(wei) 實現知識產(chan) 權治理體(ti) 係現代化作出新貢獻。完善知識產(chan) 權的政策法規體(ti) 係。加強與(yu) 非洲知識產(chan) 權組織的合作磋商,推動完善知識產(chan) 權及相關(guan) 貿易、投資的規則和標準。共同推動傳(chuan) 統知識、民間文藝、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等被忽視的知識產(chan) 權,以及大數據、人工智能、基因技術等新領域新業(ye) 態知識產(chan) 權的保護,使科技立法與(yu) 科技發展保持同步。健全知識產(chan) 權的監督管理體(ti) 係。中非雙方要順應知識產(chan) 權事業(ye) 的國際化發展規律,與(yu) 國際接軌,構建一種與(yu) 創新驅動發展要求相匹配、與(yu) 強化政府公共服務職能相一致、與(yu) 國際運行規則相接軌的知識產(chan) 權管理模式。加強知識產(chan) 權的司法保護體(ti) 係。中非應加強司法方麵的合作交流,逐步形成司法執法有力、司法資源配置相對合理,知識產(chan) 權審判體(ti) 係相對成熟的局麵。
二是中非要互學互鑒,為(wei) 創新知識產(chan) 權合作機製提供新途徑。建立研討交流機製。繼續發揮合作諒解備忘錄與(yu) 研討會(hui) 的積極作用,繼續深化“中非合作論壇-法律論壇”和中非知識產(chan) 權法院等長效合作機製。實施信息共享機製。中非要拓寬信息收集渠道,借助世界知識產(chan) 權組織、“一帶一路”商標合作聯盟等國際多邊合作體(ti) 係,以及利用在非華人華僑(qiao) 和企業(ye) 等便利渠道,共享知識產(chan) 權信息。開展人才合作培養(yang) 。繼續舉(ju) 辦中國對非洲國家的知識產(chan) 權培訓班,開展“一帶一路”碩士學位教育,同時積極發揮非政府組織在知識產(chan) 權國際交流合作中的作用,實現文化共興(xing) 。
三是中非要共享共贏,為(wei) 暢通知識產(chan) 權合作與(yu) 交流搭建新平台。完善中非知識產(chan) 權審查平台。強化知識產(chan) 權審查業(ye) 務合作,建立快速審查綠色通道,拓展專(zhuan) 利審查高速路。打造中非知識產(chan) 權(商事)調解平台。調解中心可依據中非雙方法律,吸納聯合國貿易法委員會(hui) 的互聯網調解指導原則和國際調解組織的經驗,建立起與(yu) 國際接軌的調解規則、製度體(ti) 係與(yu) 運行方式,創立中非商事調解中心在線調解係統。搭建中非知識產(chan) 權合作網絡平台。加強知識產(chan) 權信息化、智能化基礎設施建設,搭建中非知識產(chan) 權合作網站,推動知識產(chan) 權保護線上線下融合發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