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礦山變生態公園:石頭縫裏“長”出的奇跡
原標題:百年礦山變生態公園:石頭縫裏“長”出的奇跡
新華社武漢4月25日電(記者鄧楠、王賢)“從(cong) 前礦山環境差,雜草叢(cong) 生爛泥巴,塵土飛揚汙染大,路麵到處是坑窪……青山綠水環境美,人間四月看槐花。前麵就是槐花林,鬱鬱蔥蔥綠油油。感謝前人栽槐樹,才有今天好環境!”
暮春時節,在湖北省黃石市黃石國家礦山公園礦冶博覽園,一陣清脆嘹亮的快板吸引不少遊人駐足。演繹快板的古稀老人巫東(dong) 明,8歲起在這裏生活,又在此工作,退休後他拿起快板自編自唱,講述礦山變成公園的故事。
穿過草木蔥蘢的石頭山,沿著彎曲的觀景道路,往深處去,三座山體(ti) 環繞的采礦深坑浮現在眼前,這裏就是最大落差444米、坑口麵積達108萬(wan) 平方米的“亞(ya) 洲第一天坑”——黃石國家礦山公園核心區大冶鐵礦采礦場巨坑。
極目遠眺,滿眼的綠,廢石堆上種出的連片槐花林鬱鬱蔥蔥;迷人的棕,修舊如舊的采礦設施陳列在園區裏的礦冶博覽園;彩虹色的滑梯、“1890礦樂(le) 穀”等旅遊項目點綴其間。
礦產(chan) 鑄就了這裏曾經的輝煌。從(cong) 近代漢陽鐵廠原料基地,到新中國成立後重要的原材料工業(ye) 基地,1890年至2000年的百餘(yu) 年間,這裏開采出1.3億(yi) 多噸鐵礦、32萬(wan) 多噸礦山銅。
持續多年的開采,使得礦產(chan) 資源麵臨(lin) 枯竭,生態環境逐漸惡化,“瘌痢山”越來越多。巫東(dong) 明說:“那時廢石堆積,白天吸熱晚上散熱,氣溫要比周邊高出四五度。一到下雨天,礦渣被衝(chong) 到附近村莊,周邊村民怨聲載道。”
“20世紀60年代,大冶鐵礦人痛定思痛,決(jue) 心治理環境。”礦工家庭長大的黃石國家礦山公園管理處主任閻紅勇回憶,5名懂植物種植技術的人員用了20多年時間,在廢石堆的縫隙裏試種不同的樹苗,篩選出固氮能力較強、耐瘠薄、利於(yu) 種植的豆科類植物刺槐。
“白天生產(chan) ,晚上種樹,把石頭翻過來,填上土、生活垃圾和肥。石頭縫裏種樹談何容易,種失敗了一株,就補種兩(liang) 株。”巫東(dong) 明說。
就這樣,一代代礦山人回填植綠、破牆倒綠、見縫插綠,先後栽種120多萬(wan) 株刺槐,形成360多萬(wan) 平方米的硬岩綠化複墾生態林。
生態複墾成功,為(wei) 礦區工業(ye) 旅遊、綠色發展奠定了基礎。2005年,黃石礦山公園成為(wei) 全國首批、湖北省首座國家級礦山公園。3600畝(mu) 的主園區裏,軋路機、運礦車等露天開采裝運設備被原樣保留,由齒輪、閥門、角鐵等廢舊材料改造而成的六組鋼雕藝術作品精巧奪目,隨處可見的鐵元素引人注目……
“天坑一眼望不到底,山體(ti) 像梯田一樣,別致又壯觀,感覺不虛此行。”來自黃岡(gang) 市的遊客張先生慕名而來,在礦冶博覽園和“1890礦樂(le) 穀”,運礦火車頭與(yu) 工業(ye) 雕刻藝術作品讓他駐足許久。
黃石國家礦山公園2007年開園以來,國內(nei) 外遊客絡繹不絕。自2012年起,園區連續9年舉(ju) 辦槐花旅遊節,四麵八方的遊客前來觀賞“石頭上種樹”的生態奇跡。
“無論是采礦還是建造礦山公園,礦山人始終貫徹綜合利用這一理念。工業(ye) 遺址蘊藏著深厚的礦冶文化,作為(wei) 全國工業(ye) 旅遊示範點,我們(men) 就是要深挖礦冶文化,放大工業(ye) 遺址的文化價(jia) 值、社會(hui) 價(jia) 值。”閻紅勇說,“我們(men) 正在建設高空轉椅等體(ti) 驗式項目,引入智能化技術呈現采礦過程,以豐(feng) 富旅遊業(ye) 態、提升遊客的遊覽體(ti) 驗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