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雲夢鄭家湖墓地:大一統曆史進程的生動注解
光明日報記者 張銳 夏靜
“2021年,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成立一百周年,也是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一百周年。我們(men) 的發掘項目能夠獲得這一殊榮,是我們(men) 考古人的一份特殊獻禮。”鄭家湖墓地發掘項目負責人、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羅運兵說。
不久前,湖北雲(yun) 夢縣鄭家湖墓地入選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名單。
在羅運兵看來,鄭家湖墓地為(wei) 研究中國多民族統一國家的形成提供了典型個(ge) 案。這批材料生動展現了秦楚文化逐漸融合、統一於(yu) 漢文化的過程。它們(men) 從(cong) 實物、文字和圖像多個(ge) 層麵,呈現了大一統進程的曆史細節,活化了曆史場景。
多件出土文物刷新知識圖譜
2021年10月1日上午,當M276墓葬僅(jin) 揭開第一塊棺蓋板,羅運兵隻掃了一眼,便興(xing) 奮不已。
原來,他穿過縫隙就看到,M276頭廂的一角,層層疊疊堆滿了器物。沒有被盜擾,也沒有被自然破壞。
2020年5月以來,為(wei) 配合湖北雲(yun) 夢縣市政建設,經國家文物局批準,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與(yu) 雲(yun) 夢縣博物館聯合開展鄭家湖墓地發掘。墓地位於(yu) 雲(yun) 夢縣城關(guan) 鎮,楚王城城址的東(dong) 南郊,總麵積約15萬(wan) 平方米,西距睡虎地墓地約3000米。
2020年,團隊發掘A、B區墓葬共196座,均為(wei) 戰國晚期以來的楚文化小型墓葬,隨葬品共700餘(yu) 件。2021年,發掘C區墓葬116座,均為(wei) 秦文化的中小型墓葬,出土隨葬品共1000餘(yu) 件。
羅運兵介紹,鄭家湖墓地出土了一批珍貴的文字材料。除了M277出有遣策、銅鼎銘文外,M274出有長文木觚。長文木觚由一截圓木縱剖而成,長33.6厘米、寬3.6厘米、厚1.7厘米。其內(nei) 容首尾連貫,主要是筡遊說秦王“寢兵立義(yi) ”之辭,全文約700字。觚文不見於(yu) 傳(chuan) 世記載,其形製罕見、內(nei) 涵豐(feng) 富,是目前所見年代最早的“中華第一長觚”。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教授李天虹與(yu) 羅運兵等人,從(cong) 形製和性質、字詞疏解、史事探研三個(ge) 方麵,對“賤臣筡西問秦王”觚進行了分析。
他們(men) 認為(wei) ,這篇文獻是研究戰國末期社會(hui) 曆史、思想的珍貴文本,其中不少內(nei) 容與(yu) 當時其他文獻記載呼應,也帶來不少新知,如“魏人與(yu) 越人戰宿胥之野”為(wei) 史所未見。它對於(yu) 探討古代木觚的形製和應用,豐(feng) 富、推進對於(yu) 春秋戰國之際某些史事和政治生態的認知都具有重要價(jia) 值。同時,它為(wei) 戰國晚期秦文字、秦文化乃至《戰國策》一類文獻生成、流傳(chuan) 、演變的研究提供了新資料,也為(wei) 秦統治下的楚故地的社會(hui) 現實以及墓主社會(hui) 身份和思想傾(qing) 向的辨析提供重要參考。
不止於(yu) 此,鄭家湖墓地還出土了一批罕見的葬具繪畫,年代為(wei) 戰國末至秦代,秦漢之際。題材均為(wei) 首見,填補了秦漢繪畫在材質、類型上的曆史空白,是中國美術史上的重要發現。
中國考古學會(hui) 秦漢考古專(zhuan) 委會(hui) 主任白雲(yun) 翔指出,鄭家湖墓地M234發現的人物形象葬具繪畫,是迄今所知年代最早,且繪製精致、內(nei) 涵豐(feng) 富,開啟了漢代墓葬繪畫尤其是人物繪畫的先河。
科技考古再現古人日常生活
在電腦上打開一張色彩斑斕的幻燈片,羅運兵跟記者講起了穩定同位素分析。鍶同位素比值,反映地質背景,江漢平原北部、西部的灰岩山區低;秦嶺—大別山地高,其餘(yu) 居中。碳同位素,可以刻畫食物來源,旱作作物(粟、黍)高,禾本(稻)及木本植物低。氧同位素,描述降水分餾,低緯度地區高,高緯度地區低;平原地區高,山區低。
基於(yu) 此,團隊選取12例人骨的第一、第二、第三臼齒以及肢骨或肋骨的係列取樣,檢測其幼兒(er) 、少年、青年及死亡前3~5年四個(ge) 年齡段的多種同位素沉澱信息,基本複原了各自生命周期的飲食變遷及其所反映的遷徙路線,證實多數墓主來自關(guan) 中及周鄰地區,與(yu) 根據隨葬品組合、殉牲習(xi) 俗所作的推斷相吻合,清晰揭示了南北人群的交融互動。
羅運兵說,以M346墓葬為(wei) 例,在北二層台上,殉有牛頭1個(ge) 、牛蹄4個(ge) ,是典型的西北遊牧民族風俗的頭蹄葬。結合科技考古檢測分析,墓主去世時約25歲,是一位來自西北的女子。墓主下頜骨已經爛沒了,生前深受下頜骨惡性腫瘤之苦,這也是迄今發現的亞(ya) 洲最早的下頜骨惡性腫瘤個(ge) 體(ti) 病例。與(yu) 此同時,墓葬頭廂的竹笥內(nei) 擺放有豬、狗、牛、鴨、雞、魚等80個(ge) 動物個(ge) 體(ti) 的骨骼(下葬時是帶肉的)。豐(feng) 厚的供牲,既反映了墓主家族的雄厚實力,也是其親(qin) 友對她陰世生活的一種祝願或對其生前苦難的補償(chang) 。
羅運兵介紹,團隊借助多方力量,同步開展多學科檢測研究,碳十四測年、人骨考古、動物考古、植物考古、古DNA分析、同位素分析、腹土寄生蟲檢測等,讓人們(men) 更加真切地走進鄭家湖墓地的曆史時空。
“考古人的工作雖然很辛苦,但隻要有一點點重要發現,所有汗水都是值得的。中國的一些古代文明,都是我們(men) 考古人一鏟一鏟挖出來的。許多曆史細節,都是需要我們(men) 考古人來呈現的。”羅運兵說。
秦、楚文化融合的直觀見證
“鄭家湖墓地的這批材料,在時間上,正處於(yu) 秦漢大一統形成的重要曆史節點。在空間上,雲(yun) 夢是秦人東(dong) 進南下、統一南方的戰略要衝(chong) 。它們(men) 共同見證了多民族統一國家的形成。它的背後則是夏商以來逐漸強化的更大地域範圍內(nei) 的文化認同與(yu) 國家認同。”羅運兵明確指出。
經綜合分析,考古團隊認為(wei) ,鄭家湖墓地C區墓主主體(ti) 應與(yu) 公元前278年秦軍(jun) 占領安陸後的秦人及其後裔有關(guan) ,年代跨度在100年左右。
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拔郢後,秦國不斷加強對楚國故地的經營。許多秦人出函穀關(guan) ,並生活在新統一的地方。鄭家湖墓地不少墓葬的埋葬風格、隨葬品,便充分證明了秦文化與(yu) 楚文化的交融。
M225同時出土了秦式日用陶器和少量楚式日用陶器。同位素分析顯示,墓主在靠近隨襄走廊的山區出生、長大,後來遷移到雲(yun) 夢地區,死後埋入秦墓。從(cong) 隨葬典型楚文化陶器——雙耳圜底罐來看,墓主可能是嫁給秦人的楚人後裔,接受秦文化的同時保留了一點楚文化傳(chuan) 統。
M234出土的葬具繪畫,出自秦文化墓葬且圖像中秦文化因素濃厚,但該墓棺槨結構、頭廂設門窗,又具有楚文化特征。
“這種共存情況,在鄭家湖墓地不少墓葬出現,是秦、楚文化融合的直觀見證。”羅運兵表示。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考古學會(hui) 理事長王巍指出,鄭家湖墓地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並不完全是因出土文物精美,更重要的是,它是秦占領楚之後大一統國家形成過程中的一個(ge) 真實例證。從(cong) 這方麵的意義(yi) 來說,在曆代考古中,鄭家湖墓地是不多見的例證。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湖北雲(yun) 夢地區便陸續有重大考古發現。鄭家湖墓地與(yu) 楚王城城址及其周圍的睡虎地、龍崗、江郭、大墳頭等墓地是一個(ge) 有機整體(ti) ,我們(men) 正在思考,如何整合資源,把雲(yun) 夢打造成秦文化研究的重鎮,生動解析和展現中國大一統曆史進程,發揮類似於(yu) 國家文化公園的價(jia) 值。”羅運兵滿懷希冀。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