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一堂“青稞種植勞動課”:用勞動致敬青春

發布時間:2022-04-29 10:19: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記者 萬(wan) 瑪加 王雯靜

  近日,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囊謙縣陽光明媚,春意正濃。在瀾滄江畔多昌村的三十畝(mu) 土地上,一群身著校服的勞動者正揮灑汗水,將藏青稞的種子撒入充滿希望的土地。他們(men) 的麵容稚嫩,但是一鋤一鏟卻是那麽(me) 認真。

  一群學生娃怎麽(me) 會(hui) 幹起了農(nong) 活?沒錯,這是一群高中生在幹農(nong) 活,在用特殊的方式書(shu) 寫(xie) 大地文章,用勞動致敬青春、致敬土地。

  “這些是來自我們(men) 青海師範大學附屬玉樹實驗學校高一、高二的學生。您看見的場景不是普通的勞動場麵,是我們(men) 精心構建、全力打造的美好課程體(ti) 係的分支——青稞種植勞動課程。”田埂上,一身農(nong) 民打扮的學校校長樊成岩一邊揮鏟一邊向記者介紹。

  青海師範大學附屬玉樹實驗學校是由北京市教委、北京師範大學、首都師範大學、青海師範大學和玉樹州政府團結協作,共同於(yu) 2019年在囊謙創建的寄宿製高中。“我們(men) 是一所矗立於(yu) 三江源頭、瀾滄江畔的年輕學校,本著‘高原特色、現代氣息、師大風範’辦學宗旨,希望能夠培養(yang) 出有著玉樹情懷、中國靈魂、世界眼光的民族英才。”樊成岩說。

  田地間,學生們(men) 在老師的帶領下,認真鏟土、翻土、撒種,大一些的學生還試著開拖拉機犁地。

  “青稞有20多個(ge) 品種,含β-葡聚糖遠高於(yu) 其他麥類作物……”拉東(dong) 才索南是學校專(zhuan) 門請來給學生們(men) 講解農(nong) 田知識的。畢業(ye) 於(yu) 青海師範大學的拉東(dong) 才索南大學畢業(ye) 後選擇了回鄉(xiang) 創業(ye) ,如今他創建的黑青稞種植基地種植麵積達到2000多畝(mu) ,帶動了160餘(yu) 牧戶脫貧致富。

  “黑青稞是我們(men) 家鄉(xiang) 主要種植的糧食,黑青稞做成的糌粑,我們(men) 從(cong) 小吃到大。我們(men) 現在想努力種出優(you) 質高產(chan) 的黑青稞,同時實現黑青稞的精深加工,走產(chan) 業(ye) 化之路。”拉東(dong) 才索南興(xing) 奮地給學生們(men) 講著自己繪就的創業(ye) 藍圖。

  “這是我們(men) 為(wei) 深入貫徹黨(dang) 的立德樹人和‘五育並舉(ju) ’理念而研發的勞動課程。”樊成岩介紹說,學校立足高原地方特色,通過與(yu) 當地農(nong) 業(ye) 合作社合作,在學校附近租下三十多畝(mu) 土地,讓學生親(qin) 手種植青稞等農(nong) 作物,參與(yu) 並見證農(nong) 作物生長的全過程,以此培養(yang) 學生的勞動習(xi) 慣和品質,磨礪他們(men) 的勞動意誌和精神。

  “後期,我們(men) 還將開展5G環境下的生態種植課題研究,運用無人機、傳(chuan) 感器等監測作物生長環境,用科技手段助力青稞種植,讓生物化學等學科老師組織學生做一些小研究,挖掘課程深度,提升課程價(jia) 值,讓學生知道現代農(nong) 業(ye) 該有的樣子。”樊成岩津津有味地說起對課程未來的謀劃。

  “相信在不久後的秋天,這片土地上,會(hui) 同時迎來豐(feng) 收的麥浪和孩子們(men) 燦爛的笑容。相信這篇用汗水揮就的大地文章,也一定會(hui) 在孩子的人生之書(shu) 裏留下燦爛的一筆。”樊成岩由衷地說。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