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需求無差別 文化服務更精確
一直以來,特殊群體(ti) 尤其是殘障群體(ti) 的文化權益保護都是城鄉(xiang) 公共文化服務的重點和難點。旺盛而多元的文化需求與(yu) 相對單一的文化產(chan) 品形成鮮明對照,身體(ti) 不便與(yu) 幫扶錯位逐漸產(chan) 生的矛盾曾長期影響特殊群體(ti) 享受精神文化生活。
針對這一情況,近年來,我國各地各級文化場館以精準服務為(wei) 目標,進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探索,不僅(jin) 通過文化服務和產(chan) 品積極回應殘障群體(ti) 的需求,更讓文化藝術成為(wei) 特殊群體(ti) 表達自我、實現自我、提升自我的重要載體(ti) ,同時也提升了社會(hui) 各界參與(yu) 服務特殊群體(ti) 的主動性。
殘疾人公共文化服務標準
日趨完善
以高質量公共文化服務提升特殊群體(ti) 文化獲得感是題中之義(yi) ,其落地保障更體(ti) 現於(yu) 密集出台的國家政策中。與(yu) 2015年的《國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導標準》和《“十三五”國家基本公共服務清單》緊密銜接,去年出台的《國家基本公共服務標準(2021年版)》進一步明確了目前階段我國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主要範圍,其中,殘疾人文化體(ti) 育服務作為(wei) 扶殘助殘服務八大內(nei) 容之一,為(wei) 各級政府履職盡責和讓殘疾人群享有相應權利提供了重要依據。文化和旅遊部在對這一標準的貫徹落實工作中,明確要求各級公共圖書(shu) 館要按照《公共圖書(shu) 館建設標準》《圖書(shu) 館視障人士服務規範》等有關(guan) 規定,建立盲人閱讀區域,配置無障礙閱覽設備,提供盲文和有聲讀物等閱讀服務,切實維護和保障殘疾人閱讀權益。
2021年9月發布的《“十四五”提升殘疾人文化服務能力實施方案》,更是明確提出加強殘疾人公共文化服務,納入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ti) 係,對開展形式多樣的個(ge) 性化差異化文化服務、增添必要的文化設備、實施文化工程等方麵的工作提出了具體(ti) 要求。
今年1月3日,中國殘聯、中央文明辦、文化和旅遊部等12個(ge) 部門聯合印發《關(guan) 於(yu) 進一步推進扶殘助殘文明實踐活動的實施意見》,將實施文化領域助殘行動列入重點任務,進一步明確了發力點。
文化誌願服務
走進特殊群體(ti) 中去
一幅幅精美的剪紙、一張張色彩明麗(li) 的畫作、一件件充滿趣味的手工藝品……新疆石河子特殊教育學校的展示牆上,一年四季都被填得滿滿當當。如果不做說明,很少有人將牆上的作品與(yu) 殘障孩童聯係起來。
回憶起2009年第一次走進這間學校的情景,石河子市群眾(zhong) 藝術館館長張偉(wei) 至今印象深刻。“當時學校沒有藝術課,學生中幾乎沒人會(hui) 跳舞唱歌,孩子們(men) 表達能力比較弱。”張偉(wei) 說,當時看了心裏不是滋味,決(jue) 心一定要將文化服務送進學校,讓孩子們(men) 感受到更多愛與(yu) 關(guan) 懷。
2012年,一個(ge) 專(zhuan) 門麵向殘疾人青少年的項目“牽著蝸牛去散步”在石河子市啟動,主導實施的正是石河子市群眾(zhong) 藝術館。“我們(men) 精心選派了業(ye) 務精湛、溝通經驗豐(feng) 富的文化誌願者,免費教孩子係統學習(xi) 繪畫、剪紙、演唱、舞蹈等,並指導新疆石河子特殊教育學校開展音樂(le) 律動等課程,為(wei) 師生搭建專(zhuan) 門的表演舞台。”張偉(wei) 介紹,活動就這樣入駐學校,十年如一日,通過“誌願+教師業(ye) 務培訓”“誌願+學生藝術培訓”“誌願+心理輔導”“誌願+平台”等方式,幫助提升青少年藝術素養(yang) ,讓孩子學著用藝術的方式與(yu) 世界對話。
“現在,有些患有自閉症的孩子看到我們(men) 來了,會(hui) 綻放笑容、張開小手來迎接,那種成就感是難以言喻的。我們(men) 用心用情傳(chuan) 遞藝術之美,收到孩子們(men) 的微小共鳴,都是莫大收獲。”張偉(wei) 說,為(wei) 孩子們(men) 服務的過程也是自我鞭策的過程,要時刻關(guan) 注他們(men) 的需求。
“讓我牽著你的手,告訴你我們(men) 是朋友……”今年“世界孤獨症關(guan) 注日”,由河南鄭州文化館等創作出品的“點亮繁星益路同行”關(guan) 愛孤獨症群體(ti) 主題歌曲《你就是那顆最亮的星》發布時,聽眾(zhong) 無不熱淚盈眶。
鄭州文化館從(cong) 2012年開始就組織館內(nei) 專(zhuan) 業(ye) 骨幹、非遺傳(chuan) 承人和文化誌願者,為(wei) 包括孤獨症等心智障礙人士在內(nei) 的特殊群體(ti) 提供公益輔導、溫馨陪伴、文化惠民等服務,引入心智障礙幹預機構專(zhuan) 業(ye) 教師,常態化開設美術、書(shu) 法、聲樂(le) 、豫劇、鋼琴、二胡等課程,至今累計推出20餘(yu) 種4600餘(yu) 節特色課程,建立了覆蓋河南省18個(ge) 地市的特殊家庭交流群,令400餘(yu) 名心智障礙青少年得到幫助,並在鄭州市文化館係統設立“心青年文化驛站”19個(ge) ,常年展出特殊學員文藝作品,讓更多人關(guan) 懷這一群體(ti) 。
今年初,配有手語展示的《上海博物館無障礙探索手冊(ce) 》被送到了特殊教育學校的孩子們(men) 手上。為(wei) 了更好地服務特殊人群,上海博物館在特展展廳中開辟專(zhuan) 門區域,創造無障礙展覽體(ti) 驗,如放置可用手觸摸的文物1∶1複製品,並配有盲文介紹。“當我伸出雙手,細細撫摸每一個(ge) 細節時,第一次感知到我離文物那樣近,我的文化生活也可以很立體(ti) 、很有趣。”患有視障的上海市民吳鑫感動地說。
為(wei) 特殊群體(ti) 打開一條無障礙通道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的《中國殘疾人體(ti) 育事業(ye) 發展和權利保障》白皮書(shu) 顯示,全國殘疾人社區文體(ti) 活動參與(yu) 率由2015年的6.8%持續提升至2021年的23.9%。這一數據可喜變化的背後,凝結著我國各級文化部門和文化場館的不懈努力,更體(ti) 現了特殊群體(ti) 自信心的增強。
“這麽(me) 多年來,是圖書(shu) 館的貼心服務讓我意識到應該發揮所長,為(wei) 更多人提供服務。”浙江杭州居民趙成,10年前因一場事故雙目失明,通過參與(yu) 圖書(shu) 館信息無障礙公益活動,他結識了許多朋友,重拾生活信心。如今,他將其掌握的IT軟件測試技能應用至無障礙技術開發,尤其是閱讀服務。
像趙成這樣,由服務接受者成為(wei) 文化誌願者,在幫助更多殘疾人的過程中找到新的人生目標的人還有很多。從(cong) 人文關(guan) 懷到社會(hui) 融入,各地公共文化服務為(wei) 特殊群體(ti) 打開一條無障礙通道。
專(zhuan) 家認為(wei) ,隨著全社會(hui) 重視程度的提高,各地特殊群體(ti) 文化服務水平進一步提升,通盤謀劃的思路更加清晰。在設施建設上,不少地區已明確提出指導各類文化場所完善無障礙標識係統,增設專(zhuan) 職服務崗。在產(chan) 品體(ti) 係上,定製服務更加普遍,特殊群體(ti) 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需求征集和反饋機製正在逐步建立,供給方式轉變為(wei) “菜單式”“訂單式”。在服務方式上,麵向特殊群體(ti) 的數字公共文化服務空間巨大,製作適合不同特殊群體(ti) 便捷實用的數字文化資源庫十分必要。在社會(hui) 參與(yu) 上,動員社會(hui) 力量參與(yu) 特殊群體(ti)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已成趨勢,著力幫助包括殘疾人群在內(nei) 的特殊群體(ti) 融入社會(hui) 。王 彬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