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1人控製18萬個攝像頭:對偷拍犯罪就得無死角打擊

發布時間:2022-05-06 10:56: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隨著針孔攝像等竊聽竊照裝置的進化,偷拍偷窺現象確實已經讓人防不勝防了。對很多人來說,去酒店住宿,去試衣間試衣,都得提防有沒有偷拍設備;甚至自家安裝的攝像頭,還得擔心有沒有被破解,導致私密的生活被實時直播。

  據公安部消息,自2021年11月以來,公安部網安局部署開展依法嚴(yan) 厲打擊偷拍偷窺黑色產(chan) 業(ye) 鏈條行動,偵(zhen) 破刑事案件160餘(yu) 起,抓獲犯罪嫌疑人860餘(yu) 名,查獲被非法控製的網絡攝像頭3萬(wan) 個(ge) 。

  相較於(yu) 電話、住址等信息被一些App收集泄露,偷窺偷拍這種侵犯隱私的形式,更讓人感到後怕——誰知道攝像頭背後藏著多少正在窺視的眼睛?為(wei) 了防止隱私泄露,很多人練就了各種反偷拍的技能,比如常見的關(guan) 燈開手機攝像頭掃描房間。

  保持高警惕性,確實是抵禦偷拍偷窺的重要方式。但既然偷拍偷窺早已產(chan) 業(ye) 化,保障隱私安全,就不能隻靠個(ge) 人做好自我防護,而是要加大打擊力度,斬斷背後的黑色產(chan) 業(ye) 鏈。

  2021年4月北京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披露的一起案件顯示,被告人巫某通過自己研發的App,控製了全球18萬(wan) 個(ge) 攝像頭,涉及中國、日本、韓國等多個(ge) 國家和地區。如此規模化地實施偷拍偷窺,提高了違法獲利的收益,也顯示出這條產(chan) 業(ye) 鏈的龐大。

  從(cong) 技術上講,偷拍偷窺現象泛濫,與(yu) 拍攝設備的升級有很大關(guan) 係。現在的一些攝像設備,體(ti) 積微小,便於(yu) 藏匿,且人機分離,就算找到了攝像頭,也很難抓住安裝設備的人,至於(yu) 背後哪些人在偷窺,就更難以查證了。

  另一個(ge) 不容忽視的問題是,對於(yu) 偷拍偷窺等侵犯隱私的行為(wei) ,在法律層麵也有待進一步完善。根據治安管理處罰法規定,偷窺、偷拍、竊聽、散布他人隱私的,處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處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500元以下罰款。然而,這僅(jin) 僅(jin) 局限於(yu) 對性質較輕的偷拍偷窺行為(wei) 進行處理,對於(yu) 一些規模較大、性質較為(wei) 惡劣的偷拍偷窺行為(wei) ,司法層麵要直接入刑定罪卻並不容易。

  因為(wei) 依據刑法規定,偷拍行為(wei) 可能涉及的條款,通常是“非法使用竊聽、竊照專(zhuan) 用器材罪”,但對竊聽、竊照專(zhuan) 用器材的認定,有一定的門檻。現實中,一些常用的拍攝設備很難被認定為(wei) 竊聽、竊照專(zhuan) 用器材。

  正因如此,很多法律人士都曾提議,在刑法中增設“隱私罪”,對偷拍偷窺等行為(wei) 進行直接約束,從(cong) 而切實解決(jue) 違法成本低的問題。考慮到此類行為(wei) 正在逐漸朝著低門檻、規模化的方向發展,在立法層麵,確實有必要展開研究,探索進一步完善相關(guan) 法律法規的必要性。

  當然,相關(guan) 法律的完善需要一定的時間,要保障隱私安全,更緊迫的是對整條產(chan) 業(ye) 鏈的全環節進行無死角的打擊治理。

  比如,從(cong) 源頭來講,對相關(guan) 針孔拍攝設備的生產(chan) 售賣,不妨逐步過渡到實名製。對酒店、試衣間等偷拍偷窺高發的場所,應該進一步明確經營管理者的安全審核責任,倒逼其強化管理,提高排查力度。針對一些家庭攝像頭遭破解的問題,攝像頭的生產(chan) 商家和運營平台,同樣需要強化主體(ti) 責任,不斷完善隱私防護機製,避免賬號等信息被泄露竊取。

  另外,也得提醒那些有“窺私欲”的人:窺探他人的私密生活,已經涉嫌違法。抵製偷拍偷窺行為(wei) ,每個(ge) 人都應該有基本的法律自覺。這種自覺意識,既是在保護他人,也是在保護自己——偷窺固然可以滿足一己私欲,但誰能保證,自己不會(hui) 成為(wei) 偷拍鏡頭下的“犧牲品”?

  熊誌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