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緊鑼密鼓推進 數字經濟立法提速
5月7日至6月6日,《北京市數字經濟促進條例(征求意見稿)》麵向社會(hui) 公開征求意見。條例分別從(cong) 數字基礎設施、數據資源、數字產(chan) 業(ye) 化、產(chan) 業(ye) 數字化、數字化治理、數字經濟安全和保障措施等方麵對數字經濟工作進行法規製度設計。這也意味著,北京數字經濟發展將迎來立法保障。
今年以來,地方數字經濟立法動作頻頻。《河南省數字經濟促進條例》3月1日起正式施行;《廣州市數字經濟促進條例》將於(yu) 6月1日實施;此外,江蘇等地也將數字經濟促進條例列入今年立法日程,並在緊鑼密鼓推進中。業(ye) 內(nei) 認為(wei) ,立法保障有利於(yu) 數字經濟更好實現規範健康發展,與(yu) 此同時,數據安全、數據交易等核心產(chan) 業(ye) 領域有望迎來新一輪高速增長。
央地立法動作頻頻
全國人大常委會(hui) 2022年度立法工作計劃日前公布,加快數字經濟領域立法步伐位列要位。不隻是全國層麵,數字經濟立法也成為(wei) 不少地方推動數字經濟發展的關(guan) 鍵一招。
早在2021年3月1日,全國首部以促進數字經濟發展為(wei) 主題的地方性法規《浙江省數字經濟促進條例》正式實施。當年9月1日,《廣東(dong) 省數字經濟促進條例》正式施行。
今年以來,地方數字經濟立法多點花開、加速推進。5月7日,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會(hui) 同相關(guan) 部門發布《北京市數字經濟促進條例(征求意見稿)》,並公開征求意見。
2021年,北京數字經濟增加值達到1.6萬(wan) 億(yi) 元,同比增長13.1%,占GDP比重為(wei) 40.4%;數字經濟核心產(chan) 業(ye) 增加值8918.1億(yi) 元,同比增長16.4%,占GDP比重達22.1%。條例指出,北京在推動數字經濟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很多創新實踐,也存在一定的瓶頸製約,亟須製定一部數字經濟領域的綜合性地方法規,落實體(ti) 現國家政策和上位法精神,並將北京行之有效的政策舉(ju) 措上升為(wei) 法規製度,通過製度創新為(wei) 數字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這並非個(ge) 例。《廣州市數字經濟促進條例》近日經廣東(dong) 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hui) 第四十一次會(hui) 議批準,將於(yu) 2022年6月1日實施。該條例強調,數字經濟發展應當以數字產(chan) 業(ye) 化和產(chan) 業(ye) 數字化為(wei) 核心,推進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實現數據資源價(jia) 值化,提升城市治理數字化水平,營造良好發展環境,構建數字經濟全要素發展體(ti) 係。此外,江蘇等地也將數字經濟促進條例列入今年立法日程,並在緊鑼密鼓推進。江蘇擬針對數字經濟發展存在的薄弱環節,突出數字技術創新和產(chan) 業(ye) 數字化。
無錫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吳琦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新技術、新業(ye) 態、新模式、新產(chan) 品大量湧現,與(yu) 此同時,也衍生了數據安全、隱私保護、數字鴻溝、平台壟斷、能耗排放等負外部性問題。當前的法律規製已無法滿足數字經濟監管和社會(hui) 治理的需求。因此,數字經濟立法亟待加快。
更為(wei) 重要的是,“數字經濟立法是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nei) 在要求,有利於(yu) 進一步激發數據要素活力和完善數字經濟治理,為(wei) 數字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營造良好環境,在切實保障數據安全和權益安全的同時,助推經濟社會(hui) 數字化轉型,提升數字經濟的國際競爭(zheng) 力和話語權。”吳琦說。
各地立法各有側(ce) 重
圍繞數字經濟立法,各地既存在相同點,也存在較大差異性。
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yu) 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研究員盤和林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各地數字經濟立法基本圍繞數字基礎設施、數據要素流通、數字產(chan) 業(ye) 化、產(chan) 業(ye) 數字化、數字安全、數字立法體(ti) 係保障等方麵。但主要一線城市立足於(yu) 數字經濟場景落地,其他一些省份則依托當地產(chan) 業(ye) 特點,著重選擇數字核心產(chan) 業(ye) 中的1-2項作為(wei) 突破點。比如中西部地區更多強調算力建設,東(dong) 部城市更加強調數據資源流通交易。
吳琦認為(wei) ,各地數字經濟立法的相同點,一是強化數字產(chan) 業(ye) 化、產(chan) 業(ye) 數字化領域的立法,促進數字經濟發展;二是重視數據安全、數據交易領域的立法,進一步釋放數據要素的活力;三是完善數字經濟治理,維護市場公平競爭(zheng) 環境。
此外,各地數字經濟立法,在注重結合當地實際問題和發展需求的同時,也更加注重與(yu) 國家現行法規和標準的融合。在吳琦看來,這也是各地立法的不同所在。如北京數字經濟促進條例旨在促進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助力打造全球數字經濟標杆城市,浙江從(cong) 法規角度明確浙江數字經濟發展目標與(yu) 路徑,助力企業(ye) 和政府數字化轉型。
值得注意的是,總體(ti) 來看,數字經濟立法呈現東(dong) 部先行、數據為(wei) 要的特征。首先,相對於(yu) 中西部地區來說,東(dong) 部沿海地區走得更快。如浙江、廣東(dong) 已實施數字經濟相關(guan) 促進條例,北京、江蘇等已將數字經濟促進條例列入今年的立法日程。其次,數據作為(wei) 數字經濟的核心生產(chan) 要素,數據領域立法成為(wei) 數字經濟立法的重點。比如《上海市數據條例》《深圳經濟特區數據條例》《山東(dong) 省大數據發展促進條例》等先後出台。
激發產(chan) 業(ye) 增長後勁
業(ye) 內(nei) 認為(wei) ,在立法保障下,數字經濟核心產(chan) 業(ye) 或迎高速增長期。其中,數字產(chan) 業(ye) 化、產(chan) 業(ye) 數字化、數據安全、數據交易等領域有望獲得快速發展。
“數字經濟立法是完善數字經濟發展的軟環境。”盤和林表示,數字經濟立法為(wei) 數字經濟帶來規範效應,未來數字產(chan) 業(ye) 發展將更加有序,無序擴張和不正當競爭(zheng) 行為(wei) 將大為(wei) 減少,技術創新將成為(wei) 企業(ye) 獲得競爭(zheng) 優(you) 勢的主要手段。“在立法保護下,通信產(chan) 業(ye) 、數據產(chan) 業(ye) 、網絡安全產(chan) 業(ye) 等都將迎來較好發展。”
記者注意到,不少地方在數字經濟促進條例中已經明確了產(chan) 業(ye) 支持重點。
比如,北京強調,支持開展自動駕駛全場景運營,培育推廣智能網聯、智能公交、無人配送機器人、智能停車、智能車輛維護等新業(ye) 態;支持互聯網醫院發展,鼓勵提供在線問診、遠程會(hui) 診、機器人手術、智慧藥房等新型醫療服務;支持農(nong) 業(ye) 、製造業(ye) 、建築、能源、金融、醫療等領域產(chan) 業(ye) 互聯網發展。
此外,北京將通過資金、項目、算力等方式,支持開源社區、開源平台和開源項目建設,鼓勵軟件、硬件的開放創新發展,做大做強高端芯片、新型顯示、基礎軟件、工業(ye) 軟件、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數字經濟核心產(chan) 業(ye) 集群。
在產(chan) 業(ye) 化發展上,河南支持建設數字經濟園區,打造優(you) 勢產(chan) 業(ye) 集群。明確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有關(guan) 部門應當結合本地實際,規劃本行政區域的數字產(chan) 業(ye) 化發展,做強電子信息製造業(ye) 、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ye) 。要求引導和支持建設數字經濟園區,打造具有競爭(zheng) 優(you) 勢的產(chan) 業(ye) 集群。
江蘇立法擬明確,重點推進數字產(chan) 品製造業(ye) 、數字產(chan) 品服務業(ye) 、數字技術應用業(ye) 、數字要素驅動業(ye) 等數字經濟核心產(chan) 業(ye) 發展。其中,在集成電路、工業(ye) 機器人、電子元器件及設備製造等數字產(chan) 品製造優(you) 勢領域,打造產(chan) 業(ye) 集群,培育優(you) 勢產(chan) 業(ye) 鏈;發展互聯網相關(guan) 服務,以及電信、廣播電視和衛星傳(chuan) 輸服務等數字產(chan) 品和服務,構建安全可控、開放協同的現代軟件產(chan) 業(ye) 體(ti) 係。
業(ye) 內(nei) 認為(wei) ,用好立法權,製定出高質量、符合當地實際同時又可複製、能推廣的數字經濟法規製度,是各地數字經濟立法的關(guan) 鍵。
吳琦建議,為(wei) 促進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數字經濟立法要從(cong) 三個(ge) 方麵推進,一是要有利於(yu) 推動中西部地區的數字經濟立法,促進數字經濟的協調發展。加大中西部地區和農(nong) 村、邊遠地區的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進一步加強東(dong) 部與(yu) 中西部地區的數據資源對接、數據產(chan) 業(ye) 合作。二是要有利於(yu) 強化自主創新,扶持一批具有核心技術和國際競爭(zheng) 力的企業(ye) ,統籌布局“從(cong) 0到1”的基礎研究和高端芯片、基礎元器件、集成電路等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三是要有利於(yu) 解決(jue) 數字鴻溝、能耗排放等問題。針對老年人需求與(yu) 特點開展指導和培訓,加快產(chan) 品與(yu) 服務的適老化數字化改造;探索將數字經濟行業(ye) 納入全國碳交易市場,推動數字經濟企業(ye) 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等。記者 班娟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