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文化遺存現今的模樣①】伶仃洋已不伶仃
【這些文化遺存現今的模樣①】
光明日報記者 王忠耀 吳春燕
不論是思憶家鄉(xiang) ,還是遊曆遠方,我們(men) 總喜歡追尋一個(ge) “古”字、品咂一種“文”氣。
於(yu) 是,刻在記憶深處的,便有了一座巍然城池、一片燈火街市,有了前人登高望遠的樓台、舊時馬蹄聲疾的驛路……這些珍貴遺跡始終存在、銜古接今,文化便以此為(wei) 載體(ti) 代代相傳(chuan) ,穿透歲月的蒼茫煙塵,記錄世事的更迭變遷,訴說人心的恒久祈盼。
珍視曆史,就是珍視一個(ge) 民族的來路;守護文化,就是守護一方熱土的靈魂。
而對待這些被寫(xie) 入詩詞歌賦、已融進人間萬(wan) 象的文化遺存,最好的方式,就是讓它們(men) 蓬勃地“活起來”,告訴讀者:那些珍珠般散落在祖國大地上的文化珍寶,如今麵貌若何?在光陰的打磨中,它們(men) 正綻出怎樣的時代風采?
從(cong) 今天起,光明日報開設《這些文化遺存現今的模樣》專(zhuan) 欄,由記者引路,與(yu) 您共同探尋諸多遺存的前世今生,體(ti) 會(hui) 其深蘊的傳(chuan) 統氣韻,“目睹”其曆經的滄海桑田。
眼前是一片喇叭口狀的遼闊海域,翡翠色的大海向遠方鋪展,浟湙瀲灩、浮天無岸。撲麵而來的,是海風的腥鹹。
初夏,記者隨著黎亮權蕩舟珠江口外。生於(yu) 萬(wan) 頃沙、長在沙田旁的黎亮權,是個(ge) 老“圍墾”了。
“知道不知道這是什麽(me) 地方?”黎亮權賣起了關(guan) 子。
“伶仃洋!”不等記者回答,他報出了地名。
這就是伶仃洋?那個(ge) 曾留下愛國詩人慷慨浩歎的悲壯之地?那片因戰亂(luan) 流離而深烙民族記憶中的悲情海域?
伶仃,“孤獨貌”。是啊,看,珠江灣中那一片小島仍在,因獨處海中、無所依傍得名伶仃山,附近洋麵也被稱為(wei) 伶仃洋。
南宋末年,元兵入侵,文天祥率兵殊死抵抗,因兵力懸殊不幸被俘。元兵打算用他來動搖宋軍(jun) 的意誌,乘船把他押解到宋兵與(yu) 元兵交戰的崖山。途經此地時,文天祥以詩明誌:“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即伶仃洋)裏歎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把鐵血男兒(er) 的豪邁之氣抒發得淋漓盡致。
千百年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成為(wei) 無數愛國誌士的人生範式。
鬥轉星移,滄海桑田。今天的伶仃洋,哪裏還有半點“伶仃”的模樣?!
你瞧,洋麵上最具代表性的標識,不再是沉靜海中的伶仃山,而是飛跨洋麵的港珠澳大橋。放眼望去,青州航道橋上,“中國結”熠熠生輝;九洲航道橋,“風帆塔”揚帆矗立……
伶仃洋畔,有了一個(ge) 響亮的新名字:粵港澳大灣區。
一灣環抱,串聯起廣東(dong) 省的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dong) 莞、中山、江門、肇慶九市和香港、澳門兩(liang) 個(ge) 特別行政區。作為(wei) 當今中國開放程度最高、最具經濟活力的區域,“9+2”城市群一天貢獻的GDP就高達345.9億(yi) 元,約占全國的12%。
舍舟上岸,在這裏,看得見的是一片繁忙。
“又一艘貨輪進港,抓緊準備!”廣州港南沙工程辦公室副主任鄭際毅的聲音沙啞著,被海風送向遠方。從(cong) 見麵那刻起,他手中的電話就沒放下過。
赤橙黃綠藍靛紫,一摞摞集裝箱仿佛一組組活動的色塊,流動在忙碌的碼頭;紅白相間的塔吊仿若鋼鐵巨人,輾轉騰挪於(yu) 一眾(zhong) 集裝箱之間;在400米長、能容納2萬(wan) 個(ge) 標箱的巨輪映襯下,碼頭上川流不息的裝運車輛,就像孩童手中的玩具……
“大灣區,像一塊磁石!”鄭際毅告訴記者,這裏不僅(jin) 吸引了25家世界500強企業(ye) 總部落戶,更雲(yun) 集了超過50家“獨角獸(shou) ”企業(ye) 、1000多個(ge) 產(chan) 業(ye) 孵化與(yu) 加速器、15000多家投資機構,涉及平台共享經濟、綠色金融、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設備製造、生物醫藥等多個(ge) 領域……
一串串數字,宛若聲聲鼓點——卻再也不是千百年前那沉重的戰鼓,而是昂揚澎湃的發展節拍!
伶仃洋贈予的驚喜,遠沒有完結。記者又來到伶仃洋畔的鬆山湖。
“打通科研到產(chan) 業(ye) 化的‘最後一公裏’,是我人生的下一個(ge) 目標。”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恩哥60歲後來到鬆山湖創業(ye) 。他看中的,是這裏正在打造的“源頭創新、技術創新、成果轉化、企業(ye) 培育”這一全鏈條創新體(ti) 係,“這讓我和我身後的科學家們(men) 看到了更多可能性”。如今,他主持的鬆山湖材料實驗室,成為(wei) 廣東(dong) 省首批啟動建設的四家省實驗室之一。
和王院士不謀而合,到2021年下半年,已有近200位院士、40餘(yu) 位港澳科學家集聚廣東(dong) 開展研發,大灣區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顯著增強。
惠州強流重離子加速器、江門中微子實驗站、冷泉生態係統、人類細胞譜係、鵬城雲(yun) 腦……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也正加快建設。
“這裏十幾年來的發展變化,讓人驚掉下巴!”幾年前從(cong)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畢業(ye) 的香港青年洪逸曦,選擇了做一名內(nei) 地公務員。這段時間,他一直泡在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的施工現場。下工地觀察、學習(xi) 工程建設、輔助工程管理……一年多下來,小夥(huo) 子曬得黝黑發亮,工程“小白”成了熟練“老手”。
在建設工地的機器轟鳴聲中,洪逸曦向記者曆數著針對港澳人士的各項政策和製度創新——港澳青創30條、港澳專(zhuan) 業(ye) 人才資格認可十項措施、“港人港稅、澳人澳稅”、共有產(chan) 權住房試點……更令他興(xing) 奮的是,自己正在從(cong) 創新的受益者,變為(wei) 創新的參與(yu) 者:“大灣區的未來不可估量!參與(yu) 建設一個(ge) 發展逐漸領跑世界的區域,跟我喜歡體(ti) 驗新事物的性格,絕配!”
“領跑”,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世界知識產(chan) 權組織發布的《2021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在全球創新集群100強排名中,“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連續兩(liang) 年居全球第二。
伶仃洋,不再伶仃!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