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高校如何發力交叉學科研究

發布時間:2022-05-17 09:55: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思想匯】

  作者:焦磊(華南理工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員)

  編者按

  促進交叉學科研究是世界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共同發展趨勢與(yu) 重要發展策略。近年來,隨著我國高校“雙一流”建設深化推進,國家政策層麵對高校開展交叉學科研究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關(guan) 於(yu) 高等學校加快“雙一流”建設的指導意見》《關(guan) 於(yu) 深入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若幹意見》等文件明確提出,高校要優(you) 化學科布局,打破傳(chuan) 統學科專(zhuan) 業(ye) 之間的壁壘,突出學科交叉融合和協同創新,大力推進科研組織模式創新,強化有組織創新,鼓勵跨校跨機構跨學科開展高質量合作。交叉學科研究是交叉學科形成的基礎,亦是交叉學科概念、理論和方法體(ti) 係深化發展的必然路徑。然而,當前我國高校交叉學科研究的廣度和深度仍十分有限,究其原因,交叉學科研究開展仍麵臨(lin) 著深層次的多重障礙與(yu) 製約。因此,識別並破除相應障礙是深入推進高校發力交叉學科研究的關(guan) 鍵。

  無形“疆界”造成三重障礙

  交叉學科研究是整合兩(liang) 個(ge) 及兩(liang) 個(ge) 以上學科的視角、概念、理論、工具、技術等,針對超越單一學科的重大前沿複雜問題所實施的多學科交叉研究行為(wei) ,本質上是一種跨越傳(chuan) 統學科無形“疆界”的跨學科研究活動。傳(chuan) 統學科間長期存在的無形“疆界”,成為(wei) 阻礙交叉學科研究高質量開展的根源。

  交叉學科研究缺乏組織載體(ti) ,是第一重障礙。

  長期以來,我國高校科研活動主要分散於(yu) 各學院內(nei) 部開展,學院則通常是基於(yu) 單一學科建製而成,因此,單一學科研究主導著高校科研活動。隨著學院發展壯大,學院內(nei) 部會(hui) 逐步增設諸如研究中心、研究所、實驗室、基地等科研組織,這些科研組織的研究領域更加聚焦,多專(zhuan) 注於(yu) 單一學科下的某一研究方向。這種單一學科科研組織建製遵循的是知識分化邏輯,在學科知識內(nei) 部不斷“裂變”,導致學科共同體(ti) 的研究越來越窄化。傳(chuan) 統學科組織為(wei) 單一學科研究提供了組織載體(ti) ,學科組織載體(ti) 成為(wei) 學科成員(個(ge) 體(ti) 或團隊)的組織歸屬。但以單一學科為(wei) 主的學科組織顯然自身無法開展交叉學科研究,與(yu) 其他學科組織開展交叉學科研究則麵臨(lin) 著學科間森嚴(yan) 的組織壁壘,難以有效開展跨學科交流與(yu) 合作,故此,高校交叉學科研究缺乏相應的交叉學科組織作為(wei) 載體(ti) 。組織載體(ti) 的缺失直接約束著高校多學科研究資源的整合以及交叉學科研究的開展,使學者難以對交叉學科研究產(chan) 生認同感和歸屬感。

  適配交叉學科研究的製度缺位,是第二重障礙。

  當前,支撐高校交叉學科研究的內(nei) 外部製度處於(yu) 缺位狀態。內(nei) 部製度方麵,傳(chuan) 統學科組織主宰下的高校學術製度是應學科組織需要而生的,相應地,既有學科組織製度更推重單一學科研究,形成涵蓋教師聘任、考核評價(jia) 、晉升、資源配置、獎懲激勵等的傳(chuan) 統學術認可機製,驅使教師在其所屬學科內(nei) 沿著成熟的學術職業(ye) 軌道“攀行”。交叉學科研究不同於(yu) 傳(chuan) 統的單一學科研究模式,而是一種新型的知識生產(chan) 模式,具有多主體(ti) 、跨學科、應用導向等鮮明特征。高校既有的組織製度則是基於(yu) 傳(chuan) 統科研模式生成,對學術人員的科研成果認定、績效考核、科研激勵、職稱評定等均是以其所在學科為(wei) 基準,相應的製度體(ti) 係服務於(yu) 單一學科科研組織,對交叉學科研究卻是一種框限。適用於(yu) 傳(chuan) 統學科研究組織的製度體(ti) 係使交叉學科的研究行為(wei) 、研究成果麵臨(lin) 不易評價(jia) 、無法納入考核晉升成果認定範圍、在交叉學科團隊協作中工作量難以計算等製度瓶頸,無疑將限製交叉學科研究的開展。

  外部製度方麵,我國現行的學科評估製度主要是依據學科分類對高校學科發展水平進行評價(jia) ,這一導向強化了教師在其所屬學科內(nei) 從(cong) 事被“窄化”的科學研究活動。在國家學科評估導向的指揮棒效應下,高校內(nei) 部對科研組織的評價(jia) 同樣是以學科為(wei) 主導的,並且根據學科評估結果進行學科建設資源分配,進一步固化了學科封閉發展的模式,使資源分散在各學科之下,難以實現資源有效聚合。在內(nei) 外部評估的綜合作用下,高校科研模式更強調學科知識增長,相對忽視了科技發展與(yu) 產(chan) 業(ye) 界的實際需求。高校開展的科學研究未能與(yu) 行業(ye) 企業(ye) 的實際需求相對接,科研成果轉化率低,導致行業(ye) 企業(ye) 向高校投入科研資源、協同開展科研的積極性不足,久而久之,造成科技、教育與(yu) 產(chan) 業(ye) 之間的互動銜接不暢,這也是我國破解“卡脖子”技術難題、實現科技自立自強需要著力解決(jue) 的問題。

  鼓勵交叉學科研究的組織文化未形成,是第三重障礙。

  學科文化是我國高校的支配性組織文化,文化差異橫亙(gen) 於(yu) 各學科之間,學科文化的差異化使各學術共同體(ti) 更關(guan) 注共同體(ti) 內(nei) 部的群體(ti) “繁衍”,即固守自身的學科領地,而不是多元學科的融通。高校不同學科組織(院係)之間彼此分離,學科間互動的動力不足、機製不暢;學科內(nei) 部鬆散聯結,學科成員習(xi) 慣於(yu) “單打獨鬥”,主要以類似於(yu) “個(ge) 體(ti) 戶”的形式開展科學研究,局限於(yu) 各自研究領域。學科指向的科研組織形式及與(yu) 之匹配的組織製度造成高校學術研究組織各自為(wei) 營、分化發展,甚至出現門戶林立的現象。各自為(wei) 營的學科組織文化不鼓勵跨越學科界限的研究活動,製約著高校多學科力量的充分整合,無形中抑製著交叉學科研究文化的形成,也阻礙了交叉學科研究的順暢開展。

   高校發力交叉學科研究的策略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科學家座談會(hui) 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要發揮高校在科研中的重要作用,調動各類科研院所的積極性,發揮人才濟濟、組織有序的優(you) 勢,形成戰略力量”。麵對科技領域、現實社會(hui) 問題日趨複雜化的局麵,交叉學科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彰顯,高校應發揮組織能力,著力夯實促進交叉學科研究的組織、製度和文化根基。

  一是創新交叉學科研究組織形式。

  高校交叉學科研究的深入開展需要依托專(zhuan) 屬的組織載體(ti) ,即交叉學科科研組織。高校要著力破除傳(chuan) 統學科組織壁壘,創新組織形式,創建新型交叉學科科研組織。首先是創建“特色型”實體(ti) 交叉學科科研組織。高校應結合本校優(you) 勢學科資源及關(guan) 鍵領域技術創新需求,高效聚合校內(nei) 分散於(yu) 各學院(學科)的資源,在學校層麵打造特色鮮明的實體(ti) 交叉學科科研組織,采取獨立建製,逾越傳(chuan) 統學科組織的阻隔,在校級層麵建立統籌開展交叉學科研究的組織載體(ti) 。其次是創建“任務型”虛擬交叉學科科研組織。高校可充分發揮多學科資源匯聚的優(you) 勢,組建非實體(ti) 交叉學科科研組織。虛擬交叉學科研究組織以交叉學科項目團隊的形式運作,主要承接國家及區域重大戰略項目、企業(ye) 產(chan) 學研合作項目等,以項目任務為(wei) 依托組成不同的交叉學科科研團隊。“任務型”虛擬交叉學科科研組織極具靈活性,可以根據科研任務的實施情況進行動態調整,若項目任務完成可解散團隊,根據新的項目任務組建新團隊,若項目任務完成後衍生出新的研究課題待攻克,可通過交叉學科科研團隊持續開展研究。發展成熟的“任務型”虛擬交叉學科科研組織可建設成為(wei) “特色型”實體(ti) 交叉學科科研組織。

  二是加強製度建設保障交叉學科研究組織運行。

  交叉學科研究組織若無適切的製度予以支持,便難以有效運行。一方麵,國家層麵應改革外部評價(jia) 導向,加強製度引導。優(you) 化完善現有學科評估機製,在學科評估之外,製定適切交叉學科及交叉學科研究組織的評估方案,扭轉對高校科研成果評價(jia) 一味偏重學術性的導向,突出對科研成果促進國家戰略實現、助力經濟社會(hui) 發展、推動科技進步的考量。同時,加快建立交叉學科研究成果評價(jia) 機製,探索建立組織全國高校多學科專(zhuan) 家協同評定交叉學科研究成果的製度,製定評價(jia) 流程、評價(jia) 標準的國家範本,並引導高校內(nei) 部建立相應評價(jia) 製度。此外,支持新創一批交叉學科期刊,為(wei) 交叉學科研究人員提供共同體(ti) 交流平台。另一方麵,高校層麵應探索構建適合交叉學科研究組織的製度體(ti) 係,為(wei) 教學科研人員從(cong) 事交叉學科科研活動提供製度保障。首先,學校層麵針對從(cong) 事交叉學科教學科研活動人員製定專(zhuan) 門的交叉學科研究成果評價(jia) 、工作量計算、職稱晉升製度;其次,針對虛擬交叉學科科研團隊等兼職參與(yu) 交叉學科研究的人員製定聯合聘任等靈活聘任製度,打通與(yu) 其原聘任製度之間的銜接通道;再次,設立交叉學科科研組織專(zhuan) 項建設資助及激勵製度,尤其在組織初創時期通過種子基金等形式提供資金支持與(yu) 孵化扶持,對爭(zheng) 取到國家、區域、行業(ye) 企業(ye) 關(guan) 鍵領域科研項目的交叉學科團隊給予配套經費支持。

  三是促進高校形成跨學科、跨界交融的組織文化。

  新時代我國高等教育改革應以新質量觀和新發展觀引領高校實現組織文化的轉型與(yu) 創新。首先,加快推進高校交叉學科建設,製定交叉學科建設專(zhuan) 項計劃,促進高校學科交叉融合,逐步豐(feng) 富交叉學科門類下的交叉學科體(ti) 係,擴大交叉學科試點範圍,實現高校多元學科文化兼容互促,為(wei) 學科融通創新營造組織氛圍。其次,高校應塑造主動契合國家戰略、經濟社會(hui) 發展、科技進步、行業(ye) 企業(ye) 發展需求的外適文化,打破僅(jin) 關(guan) 注學科自身發展需求的內(nei) 隱文化,支撐高校開展服務於(yu) 外部現實需求的交叉學科研究行為(wei) 。高校可廣泛邀請政府相關(guan) 部門人員、行業(ye) 協會(hui) 代表、企業(ye) 專(zhuan) 家等多元主體(ti) 參與(yu) 交叉學科交流與(yu) 科研合作活動,促進高校內(nei) 外部組織文化深度融合。再次,高校要將塑造跨學科、跨界融合組織文化納入發展戰略,加強學科交叉理念自學校頂層至基層學術組織的傳(chuan) 導;借助交叉學科研究組織及製度建設孕育製度文化,促成交叉學科行為(wei) ;建設開放式交叉學科研究大樓、交叉學科研究實驗室等有助於(yu) 交叉學科交流合作的物理空間,塑造鼓勵學科交叉融合的校園文化氛圍。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