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性成就 格局性變化——我國高等教育十年發展振奮人心
光明日報記者 晉浩天
十年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先後20餘(yu) 次到高校考察並發表重要講話,20餘(yu) 次給高教領域師生回信,彰顯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高等教育事業(ye) 的關(guan) 心、重視,更為(wei) 高等教育改革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十年時間,中國高等教育究竟發生了哪些改變?“曆史性成就,格局性變化。”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岩在17日舉(ju) 行的教育部新聞發布會(hui) 上給出了答案。
規模 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
“高等教育規模大起來了。”吳岩介紹,我國建成世界最大規模高等教育體(ti) 係,在學總人數超過4430萬(wan) 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cong) 2012年的30%,提高至2021年的57.8%,提高了27.8個(ge) 百分點,實現了曆史性跨越,高等教育進入世界公認的普及化階段。
我國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達到2.4億(yi) ,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13.8年,勞動力素質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全民族素質得到穩步提高。高等教育在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ti) 製、保障機製等方麵不斷創新,為(wei) 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提供了有力支撐。
【專(zhuan) 家點評】清華大學教授謝維和: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高等教育的改革發展與(yu) 變化成績斐然。在發展階段上,中國的高等教育已經從(cong) 大眾(zhong) 化高等教育轉變為(wei) 普及化高等教育。這種轉變意味著中國高等教育在不斷滿足人民群眾(zhong) 對高等教育的需求方麵邁出了非常堅實的一步,意味著中國高等教育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強國,具有了更強的貢獻力。今天的中國高等教育,比曆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高等教育強國發展目標。
實力 整體(ti) 水平進入世界第一方陣
“高等教育實力強起來了。”吳岩介紹,通過“211”“985”工程和“雙一流”建設計劃,一批大學和一大批學科已經躋身世界先進水平,中國高等教育整體(ti) 水平進入世界第一方陣。
先後舉(ju) 辦中國慕課大會(hui) 、世界慕課大會(hui) ,形成了一整套包括理念、技術、標準、方法、評價(jia) 等在內(nei) 的慕課發展的中國範式。高等教育服務國家能力顯著提升。高校服務國家重大戰略能力持續增強,獲得了60%以上的國家科技三大獎勵,全國60%以上的基礎研究、80%以上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由高校承擔,高校為(wei) 高鐵、核電、生物育種、疫苗研發等重點領域提供了關(guan) 鍵技術,參與(yu) 研製超級計算機、神舟係列等國家利器。
【專(zhuan) 家點評】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副研究員薛新龍: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e) 經曆十年改革發展由大變強,形成了內(nei) 生於(yu) 中國經濟社會(hui) 發展邏輯的高等教育體(ti) 係。順應科技革命的發展規律,運用信息技術賦能教學組織模式創新變革,在促進教育公平、優(you) 化教育資源配置等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增強高校學生對於(yu) 產(chan) 業(ye) 結構調整和勞動力市場變化的適應能力,幫助高校畢業(ye) 生在數字經濟等新經濟、新業(ye) 態發展浪潮中嶄露頭角;把握國家重大戰略機遇,在參與(yu) 核心技術攻關(guan) 和促進政產(chan) 學研用合作過程中,進一步加強了相應領域科學研究的深度和廣度,提升了國際學術的競爭(zheng) 力和影響力。
質量 基礎學科拔尖人才梯隊網絡形成
“高等教育培養(yang) 質量高起來了。”吳岩表示,“學生忙起來、教師強起來、製度硬起來、質量高起來”成為(wei) 戰線普遍共識和努力方向。以一流專(zhuan) 業(ye) 和一流課程建設“雙萬(wan) 計劃”為(wei) 牽引,共認定8031個(ge) 國家級、8632個(ge) 省級一流專(zhuan) 業(ye) 建設點,遴選認定首批3559門國家級一流課程;連續三年評選教學大師獎、傑出教學獎、創新創業(ye) 英才獎,評選出一大批在高校一線作出傑出貢獻的“大先生”,有效激勵、引導廣大教師提升教學能力、潛心教書(shu) 育人。
新工科、新醫科、新農(nong) 科、新文科建設穩步推進,從(cong) 教育思想、發展理念、質量標準、技術方法、質量評價(jia) 等人才培養(yang) 範式進行全方位改革。全麵啟動基礎學科拔尖計劃2.0,在77所高校布局建設288個(ge) 學生培養(yang) 基地,探索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yang) 中國範式,累計吸引1萬(wan) 餘(yu) 名優(you) 秀學生投身基礎學科,形成了基礎學科拔尖人才的梯隊網絡,為(wei) 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築牢基礎。
【專(zhuan) 家點評】華東(dong) 政法大學高教所副研究員萬(wan) 圓:十年來,我國高等教育多管齊下切實提高各級各類學生的培養(yang) 質量。首先,不僅(jin) 關(guan) 注學生的健康成長與(yu) 全麵發展,而且更加重視學生的個(ge) 性化與(yu) 可持續發展。其次,以“四新”建設撬動人才培養(yang) 範式的全方位改革,主動適應社會(hui) 環境和國內(nei) 外形勢的新變化。最後,通過深化教育評價(jia) 改革、擴大書(shu) 院製教育等舉(ju) 措,構建了從(cong) 入口、過程到出口的全過程高質量育人鏈條,有效促進高等教育人才培養(yang) 的提質增效。
結構 人才培養(yang) 適應度明顯增強
“高等教育結構優(you) 起來了。”吳岩指出,中國特色的高校學位授予體(ti) 係、專(zhuan) 業(ye) 目錄體(ti) 係和管理製度不斷完善。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共有265種新專(zhuan) 業(ye) 納入本科專(zhuan) 業(ye) 目錄,目前目錄內(nei) 專(zhuan) 業(ye) 771種;新增本科專(zhuan) 業(ye) 布點1.7萬(wan) 個(ge) ,撤銷或停招1萬(wan) 個(ge) ,人才培養(yang) 對新技術新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的適應度明顯增強。
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xing) 發展深入推進。教育部會(hui) 同相關(guan) 部委,啟動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十三五”期間,累計安排中央預算內(nei) 投資107億(yi) 元,實施“一省一校”和“一校一案”。高校共建工作成效顯著。與(yu) 相關(guan) 部委、大型企業(ye) 、地方政府新增共建高校151所。
【專(zhuan) 家點評】中國教科院教育理論研究所副研究員王曉燕:伴隨普及化時代到來,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yang) 模式已從(cong) 之前注重“規模效應”向“質量效益”轉變。這就要求對現有的高等教育人才培養(yang) 供給結構進行優(you) 化和調整,引導高校準確定位、分類發展、多樣化辦學。優(you) 化結構是解決(jue) 我國高等教育資源分配和高等院校分布不平衡矛盾的必然要求。長久以來,我國高等教育資源分布空間存在“東(dong) 足西缺”矛盾,通過加大對中西部地區高等教育的扶持力度,建立對口支援的渠道和機製,在高校師資培訓、招生等環節積極創造條件,加強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達成高質量內(nei) 涵式發展的目的。
黨(dang) 的領導 思政體(ti) 係建設全麵推進
吳岩介紹,黨(dang) 對高校的全麵領導更加堅實,中共中央修訂印發《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普通高等學校基層組織工作條例》,為(wei) 加強高校黨(dang) 的工作提供了重要製度保障。
思政體(ti) 係建設全麵推進,推動各類課程與(yu) 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將價(jia) 值塑造、知識傳(chuan) 授和能力培養(yang) 融為(wei) 一體(ti) 。推出課程思政示範課程699門、課程思政教學名師和團隊699個(ge) 、教學研究示範中心30個(ge) ,研製普通本科專(zhuan) 業(ye) 類課程思政教學指南,培訓文理工農(nong) 醫不同學科專(zhuan) 業(ye) 教師67萬(wan) 人。
【專(zhuan) 家點評】蘇州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餘(yu) 慶:堅持黨(dang) 對高校的全麵領導,需要有堅實的製度依據。《條例》的印發為(wei) 高校黨(dang) 建提供了科學依據和製度基礎,也是高等教育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具體(ti) 體(ti) 現。通過常態化的黨(dang) 員政治教育,深化思政課改革,回答了“培養(yang) 什麽(me) 人、怎樣培養(yang) 人、為(wei) 誰培養(yang) 人”的問題,在人才培養(yang) 的方向目標和方法創新上做出了堅實探索。推動黨(dang) 建與(yu) 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在科學研究、學科布局等方麵全麵融入黨(dang) 和國家發展大局,以高質量的高等教育有力支撐經濟社會(hui) 高質量發展。
(光明日報北京5月17日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