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文化評析】博物館如何更有“力量”

發布時間:2022-05-18 10:36: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文化評析】

  作者:秦川(媒體(ti) 評論員)

  又到一年國際博物館日。連日來,各地博物館為(wei) 了“攬客”各顯神通。有的鄭重向觀眾(zhong) 發出觀展邀請,有的宣稱將由專(zhuan) 家講解鎮院之寶,有的請名人來站台。無論“聲聲慢 心弦動——古代音樂(le) 文物展”,還是“花開並蒂——青銅文明特展”,無論“水木湛清華——中國繪畫中的自然”,還是“且聞鳥鳴 靜待花開——館藏花鳥畫作品展”……一個(ge) 個(ge) 展覽的名字,聽著就讓人心動,“躍躍欲看”。盡管眾(zhong) 口難調,但琳琅滿目的博物大餐,總有一款打動你的味蕾。

  近期,由於(yu) 疫情形勢嚴(yan) 峻複雜,很多人無法線下參觀博物館,“沉浸式”的體(ti) 驗效果無疑打了折扣,這就要求各家博物館推出的線上展覽更有特色,主打獨家“看點”,讓觀眾(zhong) 欣欣然“走”進博物館。如果生拉硬拽,觀眾(zhong) 進了博物館也會(hui) 旋即走出去。

  猶記得去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博物館的未來:恢複與(yu) 重塑”。受疫情影響,博物館線下人氣銳減,不複昔日風光,確有恢複與(yu) 重塑之必要。應該說,兩(liang) 年多來,很多博物館經曆了艱辛的“掙紮”階段,都想方設法聚焦線上展覽,使出渾身解數來提升觀眾(zhong) 線上的觀展體(ti) 驗。

  說一千道一萬(wan) ,真正吸引到觀眾(zhong) 青睞,才見真章。有人說,博物館是城市的基因庫,一頭連接著曆史,一頭關(guan) 聯著未來。對於(yu) 當下的博物館來說,還有一種連接,即通過豐(feng) 富的手段、新潮的“玩法”把觀眾(zhong) 特別是年輕觀眾(zhong) “連接”過來,讓他們(men) 成為(wei) 博物館的常客,有興(xing) 趣鑽進曆史,開啟奇妙漫遊。

  觀照現實,有的博物館人氣一直居高不下,不僅(jin) 獲得專(zhuan) 家們(men) 的喜愛,更是年輕人的打卡地。而有的博物館似乎“藏在深閨人未知”,存在感不強,表麵看這與(yu) 博物館的地位、定位有關(guan) ,實則也與(yu) 管理策劃上是否“長袖善舞”有關(guan) 。營銷不是貶義(yi) 詞,管理者就應該主動推銷、善於(yu) 推銷、長於(yu) 推銷,把博物文化推銷出去,既能提升博物館的知名度,也能獲得穩定的收入,更能用文化溫潤人心,有何不可?

  有業(ye) 內(nei) 人士推測,在未來,線上、線下雙向結合的展覽展示項目形態,將會(hui) 是博物館的一個(ge) 常態。麵對新形勢、新情況,博物館管理者確實壓力巨大,有責任因應時勢,多想招契合觀眾(zhong) 的審美訴求,實現破圈效應,讓博物文化走向廣闊的世界。

  而對於(yu) 觀眾(zhong) 來說,也不能太“矜持”,多看看世界不是壞事。博物館再降低姿態,哪怕把文化佳肴夾到嘴邊,你不張口也無濟於(yu) 事。智能時代迅猛而至,文化供給越發充足,人們(men) 欣賞文化產(chan) 品越來越容易,但也越來越不知道怎麽(me) 選擇,導致的結果是不願意選擇,比如對送上門來的文化餐飲興(xing) 趣不高。實際上,如果有時間,還是應該花點心思“走”進博物館看看,抬抬眼皮、動動手指又不損害什麽(me) ,麵對送到眼前的文化產(chan) 品,何必拒斥?

  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博物館的力量”。博物館的力量應該是文明的力量,是以文化人的力量,是通過提升魅力把觀眾(zhong) 吸引到曆史文化情境中的力量。據統計,“十三五”期間,全國博物館每年舉(ju) 辦展覽2萬(wan) 多個(ge) ,全國博物館數量由4692家增長至5788家,平均每兩(liang) 天就有一家博物館建成開放。隨著博物館越建越多,展覽也越來越多,最大限度發揮博物館的作用就成了當務之急。雙向奔赴,共同發力,博物館才能越來越有力量。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