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這些文化遺存現今的模樣③】“桃花源”裏覓新景

發布時間:2022-05-18 10:32: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這些文化遺存現今的模樣③】

  光明日報記者 龍軍(jun) 趙嘉偉(wei) 光明日報通訊員 徐虹雨

  1600多年前,東(dong) 晉詩人陶淵明或許不曾想到,他寫(xie) 下的《桃花源記》,竟會(hui) 讓一種遐想穿越時光、迤邐千年。

  桃花源,是空幻、是理想、還是塵世淨土?

  1600多年後的初夏,記者帶著一卷詩書(shu) 和千年情思,沿沅江而行,尋芳“桃花源”。

  從(cong) 長沙出發,車沿著長張、常吉高速疾馳,兩(liang) 個(ge) 多小時便到了藏於(yu) 青山碧水間的“福地洞天”——湖南常德桃花源。以前到訪這個(ge) 隱秘之境,須乘船走沅江、入水溪,或沿山林曲折繞行,尋訪者“遂迷,不複得路”便不足為(wei) 奇了。

  “現在,公路網早已四通八達。從(cong) 桃花源到常德市城區,30分鍾足夠了;到張家界、鳳凰、韶山,也不過兩(liang) 小時。喏,40公裏外是桃花源機場,天南地北的朋友都來啦。”桃花源人李寧自豪地告訴記者。

  便捷的交通,讓曾經難覓更難至的桃花源,成了隨時可以抵達的鬧市田園!

  腦中思緒紛飛,腳下已到“夾岸數百步”的桃林。盡管桃花已謝,但春芳猶在,果然是“中無雜樹,芳草鮮美”。我們(men) 比古人更有眼福,當年的一方桃林已綿延萬(wan) 畝(mu) ,每到春季,近百個(ge) 品種、十多種花色的桃花便爭(zheng) 相綻放,姿彩各異。

  “若陶淵明現在到訪,還能品一杯桃花釀,嚐一碟桃花糕哩。”在此從(cong) 事文物保護27年的劉新農(nong) 對記者說。

  自小成長於(yu) 桃花源的他,大學畢業(ye) 後回鄉(xiang) 工作。這裏108塊古碑、117副楹聯、15處單體(ti) 古建築分布在哪裏,源自哪個(ge) 朝代,他都清清楚楚。

  在桃花源,他去得最多的是桃花山。沿山路拾級而上,桃花山牌坊、菊圃、集賢祠等國保級古建築,如畫軸舒展般漸次呈現。

  這些勝景,無緣納入陶淵明筆下,卻與(yu) 其有著千絲(si) 萬(wan) 縷的聯係——

  因為(wei) 一部《桃花源記》,孟浩然、王維、李白等文人雅士紛紛前來,留下墨寶;官府則不斷修築庭閣樓台,栽種桃花,更添桃花源亭閣寺觀之盛、詩文碑刻之豐(feng) 、人文積澱之厚。

  緩步徐行間,眼前現出一個(ge) 四麵環水的小島——白鱗洲。島上人家曾靠捕魚為(wei) 生。

  “不知當年詩人筆下的武陵漁郎,是否就居住在此?”記者浮想聯翩,信步登島。

  小島上,依然“土地平曠,屋舍儼(yan) 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島民們(men) 田裏躬耕、河邊勞作,延續千年的畫卷有了更豐(feng) 富的藝術呈現。

  走進五柳湖畔的桃源工藝術博物館,一座長15.88米的巨型柳木根雕直入眼簾,畫麵上是活靈活現的《桃花源記》“實景圖”。

  據說,70多名木雕匠曆時數年,在樹齡1600多年的老樹虯根上精雕細刻,方才再現了當年詩人筆下的秦穀風貌。

  昔日先民,“避秦時亂(luan)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複出焉,遂與(yu) 外人間隔”,過上了寧謐的田園生活。今日桃花源人,又是怎樣一番生活景致?

  “新武陵人”謝元的家,給了我們(men) 答案。

  “來來來,喝擂茶!”主人未到,茶香已至——飄著芝麻的油潤、生薑的辛辣、茶葉的清香……31歲的謝元手捧茶碗迎接記者,滿麵皆春色。

  喝擂茶是體(ti) 驗當地民風最直接的方式。擂茶,即用茶葉、芝麻、薑等擂製、調和而成的湯飲,又稱“五味湯”。桃花源流傳(chuan) 一首民謠:“走東(dong) 家,跑西家,喝擂茶,打哈哈,來來往往結親(qin) 家。”

  謝元一家祖祖輩輩居於(yu) 桃花源,家在桃花源最早的建築——始建於(yu) 晉的桃川萬(wan) 壽宮腳下。公元1112年,宋徽宗曾親(qin) 筆為(wei) 該建築題寫(xie) 匾額。

  深居福地的謝家小院,如今成了熱氣騰騰的“農(nong) 家樂(le) ”。小院裏,青瓦灰牆,菜園魚塘,三層小樓,四代同堂。

  擂茶是小院的主打產(chan) 品。謝元是當地“擂王”,在首屆擂茶比賽中拔得頭籌。抖音名叫“擂茶小哥”的他,發揮學音樂(le) 的優(you) 勢,寫(xie) 歌、唱歌,在網上帶火了擂茶。他還推出了100多個(ge) 以擂茶為(wei) 主角的原創短視頻,主題為(wei) :一桌湘味解鄉(xiang) 愁。

  當年,“餘(yu) 人各複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村民們(men) 款待誤入桃花源的漁人,不知桌上是否有噴香擂茶?如今,這茶碗裏,不僅(jin) 盛著千年不變的待客之道,還盛滿新生活的和美與(yu) 希望。

  好客的武陵人,見證了桃花源近年來的華美蝶變——

  成為(wei) 國家5A級景區,麵積由2平方公裏增至近20平方公裏。桃林鋪展到了村民家門口,滿眼皆是景,到處能留客。不少村民和謝元一樣吃上了旅遊飯,白天務農(nong) ,晚上參演《桃花源記》,有的還成了景區導遊、車船司機、駕船漁郎。

  沅水河畔,田畦青青,真可謂“桃花源裏可耕田”。當地除了種糧,還有清江浦果桃、湯家山皇菊、白鱗洲蔬菜……一村一品,各有特色,一張張沾著泥土清香的“名片”,從(cong) 桃花源遞向四方。

  陶淵明如果故地重遊,又會(hui) 寫(xie) 出怎樣一篇《桃花源記》呢?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