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博物館文創——古老文物變“生活密友”

發布時間:2022-05-18 10:36: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記者觀察】

  光明日報記者 王美瑩 李韻 光明日報通訊員 杜克成 徐夢玲

  編者按

  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今年的主題為(wei) “博物館的力量”。近年來,隨著人們(men) 生活水平的提高與(yu) 文化訴求的增加,博物館以越來越豐(feng) 富、立體(ti) 的展示和呈現形式走進大眾(zhong) 生活。其中,博物館與(yu) 文化創意產(chan) 業(ye) 的結合,成為(wei) 一大亮點。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我們(men) 要加強考古工作和曆史研究,讓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chan) 、書(shu) 寫(xie) 在古籍裏的文字都活起來,豐(feng) 富全社會(hui) 曆史文化滋養(yang) 。”博物館文創,正是讓博物館裏的文物“活起來”的重要方式,精彩紛呈的文創產(chan) 品讓人們(men) 體(ti) 會(hui) 到“國寶不止一麵”,成為(wei) 連接博物館與(yu) 社會(hui) 大眾(zhong) 、增強文化記憶、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載體(ti) 。

  新時代,博物館文創該如何更好地發揮作用?各大博物館做了哪些探索,未來有怎樣的發展方向?讓我們(men) 一起關(guan) 注。

  文創雪糕、考古盲盒、國風節目……近年來,豐(feng) 富多樣的文化創意產(chan) 品一次次“出圈”,諸多珍貴的文化遺產(chan) 借由這一載體(ti) “飛入尋常百姓家”。其中,各大博物館積極投身,創新開發出極具特色的文創產(chan) 品。作為(wei) 青年文化新消費的組成部分,博物館文創產(chan) 品正在一次次迭代升級中綻放光彩,釋放出文創IP的強大“磁力”。

  文化為(wei) 本、守正創新,文博珍品皆可“潮”

  故宮博物院的紫禁暗香疏影梅鵲小夜燈唯美浪漫;敦煌研究院的琵琶鏡梳禮盒精巧玲瓏;陝西曆史博物館的“青銅小分隊”係列盲盒憨態可掬;蘇州博物館的唐寅創意茶泡趣味十足……文旅融合背景下,各大博物館積極盤活館藏資源,通過文創開發讓文物“活”起來、“潮”起來。

  “仕女樂(le) 隊手辦盲盒以‘彩陶坐姿伎樂(le) 女俑’為(wei) 原型,憑借生動的造型、逼真的神態成為(wei) 文創爆款,受到年輕人喜愛。”河南博物院文創辦主任宋華介紹,近年來,河南博物院秉持“守正創新”“動態文創”“精致美學”理念,致力於(yu) 打造文創精品。

  “消費者品嚐‘金麵具巧克力’時,首先需要掃描二維碼,選擇參考的黃金麵具圖,再用鑷子等附贈的小工具對金色麵具進行‘修複’,享用美食的同時又能感受文物修複師的樂(le) 趣。”三星堆文創工作室設計總監俸世雄認為(wei) ,優(you) 質文創最重要的是“守正出奇”,在尊重曆史和文物的基礎上,憑借創意打動人心。

  中國國家博物館經營開發部副主任、國博(北京)文化產(chan) 業(ye) 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朱曉雲(yun) 認為(wei) ,博物館文創開發設計有三個(ge) 層次的訴求。第一層是從(cong) 館藏出發,讓最廣泛的人群通過文創對博物館文物產(chan) 生興(xing) 趣;第二層是在原創設計上不斷突破創新,把傳(chuan) 統美學融入現代設計中;第三層則是“以史育人、以文化人”,讓青少年群體(ti) 走進博物館、愛上博物館,成為(wei) 中國優(you) 秀文化的創造者和傳(chuan) 播者。

  “博物館開發優(you) 質文創產(chan) 品,既順應時代發展,也是適應大眾(zhong) 需求的自然趨勢。但是,從(cong) 產(chan) 品的使用價(jia) 值看,並不是所有文創產(chan) 品都能滿足消費群體(ti) 的實際需求。”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陳波認為(wei) ,如果不考慮產(chan) 品的實用性、獨特性,把文物元素機械、粗放地複製到各類文創形態中,容易造成產(chan) 品的同質化、表麵化,也難以真正體(ti) 現文化內(nei) 涵。

  以文為(wei) 本,創亦有道。為(wei) 了避免同質化設計、提升產(chan) 品品質,許多博物館紛紛組建起文創孵化團隊,為(wei) 文創設計注入鮮活力量。中國國家博物館曾舉(ju) 辦“國博衍藝”青年文創體(ti) 驗營活動,邀請了50多位來自全國各地的青年設計師參與(yu) 產(chan) 品研發;河南博物院延伸產(chan) 品文化內(nei) 涵,打造“傳(chuan) 統服飾創新實驗室”和“文創生態實驗室”。

   創意理念“年輕化”,文化消費“體(ti) 驗化”

  90後女孩柯桃探訪過國內(nei) 外200多家博物館,是一位深度博物館愛好者。她有個(ge) 習(xi) 慣,逛博物館館藏之前先逛文創用品店。“博物館文創一般都會(hui) 用館藏元素,拿著選購的文創產(chan) 品去尋找相對應的文物,這是屬於(yu) 我的小樂(le) 趣。”

  談及印象深刻的文創產(chan) 品,柯桃如數家珍:故宮博物院“朕不能看透”眼罩、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火鍋底料香薰蠟燭、蘇州博物館《貝聿銘的建築密碼》3D解謎書(shu) 、新疆博物館烤饢掛件和鼠標墊……在她看來,我國文創產(chan) 品還需要把創意設計和文化特色進一步結合。“文創產(chan) 品可以幫助消費者理解文物知識、曆史背景。最理想的文創產(chan) 品,應當滲透到消費者的日常生活中,長伴左右。”柯桃表示。

  近兩(liang) 年的數字文化消費中,由“新文創”帶動的“新消費”潮流正逐步回暖。《2021年全國文化消費數據報告》顯示,文創、潮玩等購物消費占到2021年全國國潮文化消費總額的57.4%,是最熱門的文化消費支出。2021年“雙十一”開售首日,年輕人紛紛湧向博物館“野性消費”,某購物平台相關(guan) 文創消費同比增長超400%。除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蘇州博物館等“老牌選手”外,敦煌研究院、布達拉宮等旗艦店也表現亮眼。同時,文物雪糕、考古盲盒、數字藏品、國潮節目等的興(xing) 起,表明一批“愛文創、懂文創”的消費者已從(cong) 物品消費向觀念消費、體(ti) 驗消費轉變。

  美食文創讓消費者實現了從(cong) “指尖的享受”到“精神的滿足”,在新興(xing) 體(ti) 驗類文化消費中頗具代表性。中國國家博物館經營開發部副主任廖飛介紹,國博從(cong) 2018年底就開始嚐試研發文創食品,以食品為(wei) 載體(ti) ,巧妙展現國博館藏的代表性器物與(yu) 圖案。除了“大火”的月壤容器巧克力蛋糕、3D拉花咖啡等美食文創外,最近,國博將趣味考古融入文創食品研發,設計出了四羊方尊考古巧克力,讓大眾(zhong) 在“動嘴”品嚐美味的同時“動手”感受青銅文化,體(ti) 驗沉浸式考古的樂(le) 趣。“我們(men) 不單是在包裝上花心思,更努力讓產(chan) 品從(cong) 裏到外都有創意,賦予它文化的內(nei) 涵。”他分析道。

  在“萬(wan) 物文創、百館爭(zheng) 鳴”的當下,對於(yu) 博物館而言,社會(hui) 效益始終是首要的。“博物館‘以史育人’的核心功能不能淡化,要避免給參觀者留下‘純粹在賣東(dong) 西’的印象。”陳波認為(wei) 。

  觸“網”而興(xing) ,文博創意別開生麵

  2020年7月,新畫幅文創與(yu)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聯合推出了文創IP“蒹葭十二士”,從(cong) 千俑千麵的8000兵馬俑中精選出12個(ge) 有名有姓有故事的勇士,包括將軍(jun) 、士官、馭手、弩手、步兵、騎兵、老兵和文士等身份。雙方還合作推出“雲(yun) 上蒹葭”小程序、蒹葭主題音樂(le) 及短視頻、數字沉浸式體(ti) 驗等創意形式,融入了國潮、盲盒、合成玩法等年輕人喜聞樂(le) 見的互動元素。“我們(men) 想賦予傳(chuan) 統文物更鮮活、更時尚、更社交的文化表達,並告訴大家傳(chuan) 統也可以很酷,創新也可以非常典雅。”新畫幅文創總經理沈一康說。

  如今,各大博物館文創產(chan) 品開發正從(cong) 單一的文物複仿製模式轉向“以我為(wei) 主、跨界融合、品牌孵化”的創意發展體(ti) 係。數字文創已不再是“科技+文物”的簡單結合,而是利用互動性手段拓展博物館館藏內(nei) 涵,由博物館與(yu) 大眾(zhong) 共同創造“新文創”。

  近幾年,“一起考古吧”“雲(yun) 上敦煌”等有趣且“有料”的數字文創小程序,拓展了大眾(zhong) 了解曆史的方式,使博物館中的文物成為(wei) 活躍於(yu) 當下的文化意象,並在與(yu) 現代人的互動中賦予嶄新的生命。

  從(cong) 《國家寶藏》《假如國寶會(hui) 說話》《登場了!敦煌》等備受歡迎的文博類綜藝,到《唐宮夜宴》《隻此青綠》等火爆網絡的文博節目,都是將文化遺產(chan) 進行創造性轉化與(yu) 創新性發展的有益嚐試。2020年9月,文創真人秀節目《跨界新文創》鎖定“跨界”一詞,展現文創設計師實地探秘、資料搜集、設計討論、製作打樣、確定成品的全過程。《跨界新文創》總導演由佳告訴記者:“文創產(chan) 品開發引領消費升級。一個(ge) 好的文創產(chan) 品,能夠傳(chuan) 遞出傳(chuan) 統文化的器物之美、精神之美、價(jia) 值之美。”

  文創IP的跨界融合,是新的文創增長點。故宮出版社聯合真人密室逃脫遊戲品牌推出的互動解謎書(shu) 《謎宮·如意琳琅圖籍》《謎宮2·金榜題名》,通過解謎的形式,啟發玩家主動探索書(shu) 中包含的禮樂(le) 度量、時令節氣、棋譜書(shu) 畫、五行八卦等傳(chuan) 統文化知識;國博推出首部文物主題互動解謎遊戲書(shu) 《博樂(le) ·元宵行樂(le) 》,通過App與(yu) 實體(ti) 書(shu) 籍的配合,讓玩家在解謎過程中以主角視角獲得身臨(lin) 其境的體(ti) 驗,出版後廣受好評。

  多位專(zhuan) 家表示,文博教育必須重視“感受”與(yu) “美學”的力量;“體(ti) 驗感”與(yu) “審美力”,是博物館文創轉型升級的關(guan) 鍵點。“下一步,在注重文創品類創新和消費群體(ti) 培育的基礎上,各大博物館要緊扣消費潮流、開發‘首創’產(chan) 品,還要善用現代科技發展數字新文創,在產(chan) 品營銷與(yu) 體(ti) 驗層麵掌握‘破圈思維’,真正實現做內(nei) 容IP與(yu) 做文創產(chan) 品‘兩(liang) 手抓’。”中國人民大學創意產(chan) 業(ye) 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宋洋洋說。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王美瑩、李韻、王勝昔、丁豔、王斯敏 光明日報通訊員 杜克成、徐夢玲)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