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疫情之下,如何守護心理健康“綠碼”

發布時間:2022-05-18 10:47: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疫情防控中,人們(men) 在與(yu) 病毒作鬥爭(zheng) 的同時,也在與(yu) 不良心理情緒作鬥爭(zheng) 。就像重視健康寶上的“綠碼”一樣,我們(men) 也得積極守護心理健康的“綠碼”。對此,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臨(lin) 床心理中心病房主任、副主任醫師劉競接受本報記者采訪,給出心理疏導建議。

  疫情影響因人而異,特殊群體(ti) 尤需注意

  記者:新冠肺炎疫情對心理健康會(hui) 產(chan) 生什麽(me) 影響?

  劉競:作為(wei) 一個(ge) 應激事件,疫情帶給每個(ge) 人的心理影響是不同的,與(yu) 個(ge) 體(ti) 的年齡、性格特點、認知模式、社會(hui) 閱曆、應對方式等密切相關(guan) ,不能一概而論。這其中,人們(men) 看待事物的認知模式對情緒和行為(wei) 有著重要影響。

  《柳葉刀》上的一篇文章分析了新冠肺炎疫情前後全球焦慮與(yu) 抑鬱症數據的變化。該研究發現,疫情導致2020年抑鬱症患病人數增加了0.53億(yi) ,增加幅度約27.6%;導致2020年焦慮症患病人數增加了0.76億(yi) ,增加幅度約25.6%。

  當然,這是2020年的數據,在疫情早期,我們(men) 對新冠病毒缺乏了解,難免會(hui) 產(chan) 生緊張、焦慮、恐懼等負麵情緒。兩(liang) 年多來,我們(men) 在與(yu) 病毒鬥爭(zheng) 的過程中積累了很多經驗,對這個(ge) 病毒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與(yu) 研究,新冠肺炎帶給人們(men) 心理上的應激反應也弱化了許多。但是隨著疫情的持續波動與(yu) 反複,人們(men) 可能因為(wei) 疫情繼發帶來的其他社會(hui) 問題如經濟壓力、社會(hui) 隔離等而產(chan) 生新的應激反應。

  記者:疫情之下,哪些人群可能會(hui) 出現心理問題?

  劉競:老年群體(ti) 、兒(er) 童青少年群體(ti) 以及情感連接少、社會(hui) 支持係統較差的人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如果一個(ge) 人長期缺少與(yu) 他人的溝通交流、情感連接,缺乏社會(hui) 支持,很容易產(chan) 生孤獨、無助、焦慮、抑鬱等負麵情緒。建議獨居的人一定要主動跟親(qin) 朋好友聯係,多視頻通話,保持情感連接。

  老年群體(ti) 需要特別關(guan) 注,尤其是獨居老人、空巢老人。不少老人有基礎疾病,不熟悉互聯網,無法像年輕人那樣通過網絡獲取疫情信息、生活支持以及與(yu) 外界溝通聯絡。局限在狹小的空間內(nei) 時間久了,他們(men) 的孤獨感、恐懼感和不確定感會(hui) 大於(yu) 其他群體(ti) ,容易引發抑鬱、焦慮等各種心理問題,因此需要社會(hui) 各方的格外關(guan) 心,不僅(jin) 要保障他們(men) 的日常基本需求,也要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與(yu) 幫助。

  兒(er) 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狀況也不容小覷。疫情期間,居家網課學習(xi) 成為(wei) 了學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yu) 線上上課,不少學生缺乏自控力,沉迷於(yu) 手機,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學習(xi) 效率降低,導致成績下滑,進而誘發和父母之間的親(qin) 子衝(chong) 突。有少部分學生出現厭學、焦慮、抑鬱等情緒困擾,甚至出現自傷(shang) 自殺風險。這都需要引起家長、學校、社區等多方的關(guan) 注與(yu) 重視,不僅(jin) 關(guan) 注孩子的學習(xi) 成績,還要重視孩子的身心健康,認真傾(qing) 聽他們(men) 內(nei) 心的聲音,撫慰他們(men) 的負麵情緒,引導其自主調節自己的情緒,提升心理彈性。

  此外,疫情防控一線工作者也非常需要社會(hui) 各方的積極關(guan) 注。疫情持續兩(liang) 年多來,醫務工作者、基層社區工作人員、疾病預防控製工作人員、隔離點管控人員以及政府不同層級的決(jue) 策者,他們(men) 既是疫情的親(qin) 曆者,又擔負著抗擊疫情、維護百姓健康的職責。長期的慢性應激、高強度的工作、與(yu) 患者近距離接觸帶來的感染風險、與(yu) 親(qin) 人分離等,都可能影響他們(men) 的身心健康。我的患者裏就有在基層一線進行疫情防控的社區工作者。因此,社會(hui) 各方要對他們(men) 的工作給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盡可能為(wei) 其保證相對充足的休息和睡眠、定期與(yu) 家人溝通交流等。

  培養(yang) 4種心理力量,做自己的英雄

  記者:疫情之下,普通人該如何進行心理調適?

  劉競:經常聽到有人問,新冠肺炎疫情什麽(me) 時候是個(ge) 頭?說實話,沒人能給出確定的答案,未來依然充滿了不確定性。每個(ge) 人和這個(ge) 世界,和這個(ge) 宇宙比起來,何其渺小。麵對疫情和給工作生活帶來的諸多不確定性,我們(men) 能做的就是理解、接納、積極應對。

  麵對疫情帶來的擾動與(yu) 不安,可以嚐試用積極心理學中提升積極心理資本的理念來應對,做好自身的心理調適。

  積極心理學家把心理資本定義(yi) 為(wei) :個(ge) 體(ti) 在成長和發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一種積極的心理狀態,由希望、自我效能、心理彈性、樂(le) 觀四個(ge) 部分組成。H(Hope)代表希望,是一種積極的狀態,人們(men) 有目標並且會(hui) 積極努力去實現這些目標;E(Efficacy)代表效能,相信自己能夠實現特定的目標,對自己的能力充滿信心;R(Resilience)代表心理彈性,也叫複原力,指能積極應對逆境或困境,從(cong) 壓力、衝(chong) 突、失敗、改變中恢複的能力;O(Optimism)代表樂(le) 觀主義(yi) ,有這方麵特質的人對自己能做什麽(me) 或不能做什麽(me) 都持現實積極的態度。

  這4種心理能力的英文首字母結合起來,就組成了單詞“HERO”。也就是說,希望、自我效能、心理彈性、樂(le) 觀這4種力量混合,會(hui) 發生奇妙的化學反應,帶來一係列積極結果,促使我們(men) 做自己的英雄。

  積極心理學研究發現,人們(men) 在和具有挑戰性的生命境遇抗爭(zheng) 之後,可能會(hui) 發展出比原先更高的適應水平,實現積極的個(ge) 人成長,就像身體(ti) 通過鍛煉能長出肌肉、變得強壯,人受傷(shang) 之後的瘢痕會(hui) 比其他的組織更結實一樣,經曆這些應激事件也會(hui) 帶給我們(men) 心理的成長,提升心理彈性。

  記者:有人感歎“青春才幾年,疫情占三年”,對還處在成長過程中的青少年來說,應該如何進行心理調適?

  劉競:疫情對青少年而言的確是一段特殊的人生經曆。如果我們(men) 隻看到負麵影響,可能就會(hui) 覺得疫情對他們(men) 的學習(xi) 和健康成長是負麵的,帶來的是一種喪(sang) 失。但從(cong) 另一個(ge) 角度看,如何把這一段經曆從(cong) 喪(sang) 失轉化成他們(men) 的精神財富?

  從(cong) 曆史的長河看,目前的新冠肺炎疫情隻是一個(ge) 很短的時間片段,雖然它帶來了許多不確定性,但是事物都處在發展變化過程中,每個(ge) 人都可以思考,疫情這兩(liang) 年多到底帶給自己什麽(me) 影響?

  我們(men) 可以回想一下,2020年春節前後疫情剛暴發時,我們(men) 是什麽(me) 樣的情緒反應?2021年春天,我們(men) 的心理狀態有什麽(me) 變化?現在的我們(men) 又有什麽(me) 變化?5年之後、10年之後,甚至在和這個(ge) 世界告別前,再回想這段特殊的經曆,我們(men) 又會(hui) 有什麽(me) 感悟?當我們(men) 從(cong) 一個(ge) 更大的係統來看待疫情和自己的經曆時,可能就不會(hui) 那麽(me) 看重當下的焦慮與(yu) 不安,而會(hui) 逐漸在疫情的風浪中錨定下來,鍛煉心性,磨礪心智,守住內(nei) 心的平靜,把每一個(ge) 當下的體(ti) 驗都轉化成智慧與(yu) 精神的財富。

  從(cong) 5個(ge) 感官入手撫慰身心,切勿諱疾忌醫

  記者:普通人如何走出沮喪(sang) 等負麵情緒?您有哪些具體(ti) 建議?

  劉競:我們(men) 要重視自己的身心健康,不要等到出現問題才去關(guan) 注心理健康。麵對疫情的不確定性,出現一些焦慮抑鬱的情緒反應是很正常的,千萬(wan) 不要因為(wei) 焦慮而焦慮。可以采取一些措施積極調整:維持規律的生活起居;健康規律的飲食,避免飲用過量的咖啡、酒;堅持睡眠規律,確保充足的睡眠;加強和朋友家人之間的情感連接與(yu) 歸屬感,強化自己的社會(hui) 支持係統。

  在外界不斷變化時,我們(men) 需要觀照自己,對自己的身心有更多的覺察,當覺察到情緒波動或者輕微的軀體(ti) 不適時,可以從(cong) 5個(ge) 感官上撫慰身心:在視覺上,欣賞藍天白雲(yun) 、孩子的笑臉、路邊的野花等讓自己感到放鬆愉悅的景象;在聽覺上,聽一些能讓自己平靜下來的聲音,比如音樂(le) 、雨聲、鳥鳴;在嗅覺上,聞一聞自己喜歡的味道,比如花香、雨後清新的空氣、草木的味道;在觸覺上可以觸摸毛絨玩具、擼貓,和親(qin) 人朋友擁抱;在味覺上,享受健康美食帶給味蕾的滿足。

  記者:如果自我調適效果不佳,較長時間處於(yu) 焦慮甚至抑鬱的狀態,該如何尋求幫助?

  劉競:如果出現了焦慮、恐懼、抑鬱、無助等負性的情緒狀態,並且持續時間超過兩(liang) 周以上,不要以為(wei) 隻是在“鬧情緒”,要積極尋求專(zhuan) 業(ye) 幫助,可以撥打專(zhuan) 業(ye) 的心理援助熱線或去專(zhuan) 科醫療機構及早就診。

  在臨(lin) 床中,我們(men) 發現雖然心理健康的普及提升了大家對精神心理知識的知曉程度,但還是有不少人諱疾忌醫,這其中不乏高學曆的人。例如有很多家長不相信自己的孩子會(hui) 得抑鬱症,把送孩子就診視為(wei) 家庭教育的失敗和羞於(yu) 啟齒的事。

  殊不知,否認、掩蓋孩子的心理問題或許能維持表麵上的假象,給父母帶來一時的心安,但是可能導致孩子的心理問題拖延加重。心理疾病如同感冒一樣,任何人都可能“中招”。如果出現問題,不要回避,積極麵對,及早診治,治療效果會(hui) 更好,更有利於(yu) 康複。(王美華)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