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分配製度協調聯動縮小城鄉收入差距
作者:方向明、覃誠(分別係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全球食物經濟與(yu) 政策研究院教授、助理研究員)
當前,共同富裕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nong) 村,通過三次分配製度協調聯動縮小城鄉(xiang) 收入差距,對於(yu) 實現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
一
初次分配由市場主導,依據生產(chan) 要素對國民收入的貢獻大小進行分配,是優(you) 化生產(chan) 要素配置、提高生產(chan) 效率行之有效的分配方式。但在優(you) 勝劣汰的市場機製下,不同區域、行業(ye) 、群體(ti) 的資源稟賦和能力不同,必然會(hui) 帶來城鄉(xiang) 之間的收入差距。正視初次分配後的城鄉(xiang) 收入差距問題,須以農(nong) 業(ye) 高質量發展、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壯大、農(nong) 民高素質培養(yang) 為(wei) 引領,進一步提高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發展水平。
農(nong) 業(ye) 高質量發展是改善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效率、提高農(nong) 民收益、促進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農(nong) 業(ye) 發展成就矚目,但農(nong) 業(ye) 大而不強、多而不優(you) 的問題仍然突出。推動農(nong) 業(ye) 高質量發展,需要跨界配置農(nong) 業(ye) 和現代產(chan) 業(ye) 要素,打造集約化、規模化、現代化農(nong) 業(ye) 發展模式,提高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效能。促進農(nong) 業(ye) 與(yu) 第二、第三產(chan) 業(ye) 深度融合,積極打造產(chan) 業(ye) 化聯合體(ti) ,以新型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為(wei) 依托,延長產(chan) 業(ye) 鏈,豐(feng) 富鄉(xiang) 村業(ye) 態,讓農(nong) 民更多分享產(chan) 業(ye) 增值收益。
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優(you) 勢的發揮對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和實現共同富裕至關(guan) 重要。集體(ti) 所有製涉及基本經濟製度、農(nong) 民財產(chan) 權益保障、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2015年開始的農(nong) 村集體(ti) 產(chan) 權製度改革試點,目前在全國各省(市、區)基本完成清產(chan) 核資,取得了階段性成就。進一步促進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優(you) 勢,應加強頂層設計,推動內(nei) 部治理結構優(you) 化,完善人才激勵機製,建立建設用地入市增值收益分配機製,完善成員利益分享機製與(yu) 社會(hui) 保障職能。
培育高素質農(nong) 民有助於(yu) 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當前農(nong) 村地區人才匱乏,農(nong) 民現代科技技能掌握不足,適應生產(chan) 力發展和市場競爭(zheng) 的能力亟須提升。在促進共同富裕的過程中,要特別重視培養(yang) 適應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發展的高素質農(nong) 民隊伍,協同推進學曆教育和技能培訓,開展現代農(nong) 業(ye) 技能培訓、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創新創業(ye) 培養(yang) 和實用人才帶頭人示範培訓等行動。
二
再分配以政府為(wei) 主導,通過轉移支付和提供公共服務等方式,提高特定地區、特定人群的收入和福利,改善全社會(hui) 的收入分配結構。縮小城鄉(xiang) 差距,在二次分配過程中必須堅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優(you) 先發展,在量力而行的原則下盡力而為(wei) ,加大再分配環節的“三農(nong) ”轉移支付力度,完善農(nong) 業(ye) 支持保護體(ti) 係,促進城鄉(xiang) 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探索建立有條件的現金轉移支付製度。
完善農(nong) 業(ye) 支持保護體(ti) 係是提高農(nong) 業(ye) 競爭(zheng) 力和農(nong) 民收入的必要舉(ju) 措。中國係統性的農(nong) 業(ye) 支持保護政策起始於(yu) 2004年逐漸廢除農(nong) 業(ye) 稅後,目前已覆蓋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流通、存儲(chu) 與(yu) 消費、貿易的全過程。促進農(nong) 業(ye) 高質量發展是農(nong) 業(ye) 支持保護體(ti) 係的重要目標,需要進一步加大財政資金向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生產(chan) 基礎設施的傾(qing) 斜力度,積極拓展資金來源渠道,適度超前提高基礎設施水平。統籌銜接農(nong) 產(chan) 品國際貿易、農(nong) 業(ye) 對外投資政策與(yu) 農(nong) 業(ye) 國內(nei) 支持政策,提升農(nong) 業(ye) 的國際競爭(zheng) 力。
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推進共享發展、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然選擇。當前城鄉(xiang) 間基本公共服務資源配置不均衡,需要進一步推進城鄉(xiang) 基礎教育和醫療條件均衡化發展,逐漸建立全民統一的社會(hui) 保障製度,實現社保事項便捷“一網通辦”,縮小城鄉(xiang) 基本公共服務差距。推動城鄉(xiang) 基礎設施一體(ti) 化發展,實現城鄉(xiang) 道路、水電、通信、燃氣等同網同規。完善城鄉(xiang) 基本公共服務銜接,切實保障農(nong) 民工隨遷子女平等接受教育。
我國目前施行的社會(hui) 救助政策,如農(nong) 村最低生活保障製度,都是無條件以貧困家庭為(wei) 瞄準對象的保護性減貧政策,低保的瞄準精度和福利依賴問題一直備受關(guan) 注。探索建立有條件的現金轉移支付製度,就是要通過科學設計的積分製度綜合測量家庭社會(hui) 經濟狀況,精準識別貧困家庭,破解瞄準偏誤問題,條件設置重點向兒(er) 童教育和健康等人力資本項目傾(qing) 斜,防止出現退出即返貧的現象。
三
第三次分配鼓勵企業(ye) 和個(ge) 人在自願的基礎上,以募集、捐贈、資助、義(yi) 工等慈善公益方式對所屬資源和財富進行分配,有利於(yu) 改善現有的收入結構和財富分配格局,促進共同富裕。慈善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有著內(nei) 在親(qin) 和性,當前發展“三農(nong) ”慈善公益事業(ye) ,應鼓勵企業(ye) 和非政府組織積極參與(yu) 鄉(xiang) 村慈善,培育農(nong) 民的慈善意識。
鼓勵企業(ye) 和非政府組織積極參與(yu) 是擴大鄉(xiang) 村慈善服務範圍的重點。第三次分配主要依靠社會(hui) 主導,重在充分發揮企業(ye) 和非政府組織的積極作用。鼓勵企業(ye) 回鄉(xiang) 參與(yu) 鄉(xiang) 村慈善,開展扶貧助力行動,把更多就業(ye) 崗位和收益留在鄉(xiang) 村、留給農(nong) 民。優(you) 化非政府組織外部製度環境,充分發揮其在人才、專(zhuan) 業(ye) 技術方麵的優(you) 勢,拓寬其提供農(nong) 村公共產(chan) 品的範圍。2016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規定,“城鄉(xiang) 社區組織、單位可以在本社區、單位內(nei) 部開展群眾(zhong) 性互助互濟活動”,這為(wei) 鄉(xiang) 村社區慈善提供了法理依據。未來應探索編製鄉(xiang) 村慈善社區創建地方標準,豐(feng) 富公益慈善參與(yu) 渠道,廣泛動員社會(hui) 力量參與(yu) 社區慈善,加強公益項目的信息公開和反饋。
鄉(xiang) 村慈善事業(ye) 的發展離不開廣大農(nong) 民群眾(zhong) 的積極參與(yu) ,應將傳(chuan) 統互幫互助的優(you) 良傳(chuan) 統與(yu) 現代慈善理念相結合,注重宣傳(chuan) 引導,培育農(nong) 民公益慈善意識,進一步調動他們(men) 從(cong) 事公益慈善事業(ye) 的積極性。不斷拓展慈善捐贈途徑,鼓勵村民參與(yu) 慈善活動,但必須充分尊重個(ge) 人意願。
(本文係國家社會(hui) 科學基金重點項目〔21AJL015〕階段性成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