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過度包裝該瘦身了

發布時間:2022-05-18 10:47: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很多消費者有這樣的經曆:花高價(jia) 購買(mai) 包裝精美的產(chan) 品,拆開“裏三層外三層”的包裝,商品本身沒多少價(jia) 值。有人認為(wei) ,過度包裝是現代的“買(mai) 櫝還珠”。此前,工信部對《限製商品過度包裝要求食品和化妝品》強製性國家標準進行修訂,進一步規範食品和化妝品包裝要求。過度包裝危害有哪些?如何限製過度包裝?本報記者為(wei) 您解答。

  損害消費者權益

  家住北京的小王是一位“美妝達人”,喜歡從(cong) 網絡上購買(mai) 香水的她,最近收到了某品牌的香水禮盒。打開鞋盒大小的快遞箱,映入眼簾的是一個(ge) 手提紙袋,從(cong) 紙袋裏拿出硬紙盒後拆開,裏麵是一個(ge) 同樣大小防塵布袋,布袋裏包裹著幾個(ge) 三指寬小紙盒,撕下塑料膜,打開紙盒,才見到香水本身。“大部分美妝產(chan) 品的外包裝和這個(ge) 香水盒一樣,裏三層外三層的。”小王說。

  無獨有偶。2020年,上海市市場監管局對電商平台商品包裝抽查時發現,50批次商品中有12批次涉嫌過度包裝,其中化妝品包裝不合格率高達70%。

  江蘇蘇州的小劉每逢開春有吃青團的習(xi) 慣,采購過程中,各式各樣的“青團禮盒”讓小劉眼花繚亂(luan) 。“有很多“青團禮盒”價(jia) 格比散裝青團高很多,味道卻一般,篩選起來費時費力。”小劉說。

  “化妝品和食品行業(ye) 是過度包裝的“重災區”。”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劉建國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食品消費與(yu) 人們(men) 生活息息相關(guan) ,消費量大且有分開包裝的需要,給了商家過度包裝的可乘之機。化妝品通過多層包裝,能夠提高附加值,迎合一部分的消費者的需求,刺激銷量、增加利潤。記者在“小紅書(shu) ”平台上發現,不少網友對一些包裝精美的化妝品評價(jia) 是“用心又精致”“儀(yi) 式感滿滿”。

  商家通過過度包裝增加利潤,部分消費者購買(mai) 過度包裝的產(chan) 品獲得“儀(yi) 式感”,看似“一個(ge) 願打,一個(ge) 願挨”,損害的卻是消費者的權益。

  一方麵,過度包裝帶來的“儀(yi) 式感”要由消費者買(mai) 單。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教授、中國法學會(hui) 環境資源法學研究會(hui) 副會(hui) 長曹明德對本報記者說,對大部分消費者來說,包裝盒拆開就扔掉,隻有產(chan) 品具有使用價(jia) 值。但在實際中,包裝的成本包含在商品價(jia) 格內(nei) ,最終轉嫁到消費者頭上。商品包裝越臃腫,消費者會(hui) 花更多的錢,卻不會(hui) 得到更多的使用價(jia) 值。

  另一方麵,消費者在購買(mai) 商品時往往是有什麽(me) 買(mai) 什麽(me) ,如果所有商家都出於(yu) 增加利潤的目的,讓過度包裝之風愈演愈烈,久而久之在貨架上隻能看到過度包裝的產(chan) 品,消費者隻能被迫接受,為(wei) 過度包裝掏腰包。“因此,亟須在供給側(ce) 方麵對過度包裝加以規製。”曹明德說。

  “我們(men) 需要一個(ge) 可量化的標準約束商家,要求商家在前端提供綠色環保的包裝,讓監管者判斷、查處過度包裝時有據可查。”劉建國說。

  提供明確標準

  為(wei) 進一步規範食品和化妝品包裝要求,工業(ye) 和信息化部組織完成了《限製商品過度包裝要求食品和化妝品》強製性國家標準(以下簡稱《標準》)第1號修改單(二次征求意見稿)的編製工作。4月18日至22日,修改單二次征求意見稿及編製說明在工信部網站進行公示,聽取社會(hui) 各界意見。根據征求意見稿,該修訂單和標準中適用於(yu) 月餅、粽子的條款實施日期為(wei) 今年8月15日。

  修訂後的《標準》將從(cong) 月餅和粽子的包裝需求、商品必要空間係數、包裝層數、混裝情況等方麵作出更嚴(yan) 格的規定,旨在進一步限製過度包裝。

  從(cong) 包裝層數來看,《標準》將月餅和粽子的包裝層數由“不超過四層”調整為(wei) “不超過三層”。同時,《標準》明確商家控製除直接與(yu) 內(nei) 裝物接觸的包裝之外所有包裝的成本不超過產(chan) 品銷售價(jia) 格的20%;銷售價(jia) 格在100元以上的月餅和粽子,包裝成本不超過產(chan) 品銷售價(jia) 格的15%;月餅和粽子的包裝不應使用貴金屬、紅木等貴重材料。《標準》還禁止月餅與(yu) 其他產(chan) 品混裝,粽子與(yu) 超過其價(jia) 值的產(chan) 品混裝。

  《標準》規定,食品或化妝品內(nei) 裝物的體(ti) 積是用淨含量乘以必要空間係數來表示,必要空間係數的取值依據產(chan) 品而定。怎樣使用必要空間係數測算?以酒類商品為(wei) 例,酒的必要空間係數是13,一瓶500毫升的白酒允許的包裝空隙率不超過30%,可以計算出這瓶白酒外包裝的最大允許體(ti) 積為(wei) 9285.7立方厘米。假設這瓶酒外包裝的長寬高分別為(wei) 20厘米、15厘米、30厘米,則實際外包裝體(ti) 積為(wei) 9000立方厘米,小於(yu) 最大允許值,符合標準要求。

  購買(mai) 食品及化妝品類商品時,消費者如何分辨商品是否存在過度包裝?

  市場監管總局標準技術司副司長魏宏介紹,消費者可以通過“一看、二問、三算”,簡單判斷月餅等商品是否屬於(yu) 過度包裝。一是看商品的外包裝是否為(wei) 豪華包裝,包裝材料是否屬於(yu) 昂貴的材質。二是標準嚴(yan) 格限定了包裝層數要求,在不能拆開包裝的情況下,要問包裝有幾層,層數是否符合要求。三是測量或估算外包裝的體(ti) 積,並與(yu) 允許的最大外包裝體(ti) 積進行對比,看是否超標。

  “過度包裝對環境危害很大,出台標準恰逢其時。”曹明德說,包裝材質主要是紙、塑料等,在生產(chan) 過程中不僅(jin) 會(hui) 消耗木材等資源,還會(hui) 排放相關(guan) 汙染物,運輸過程中也產(chan) 生碳排放,這一切本可以避免。

  包裝廢棄物對環境的影響也不容小覷。研究表明,我國包裝廢棄物約占城市生活垃圾的30%至40%,在這些包裝廢棄物中,不少是由過度包裝產(chan) 生的。“包裝廢棄物進入垃圾收集處理係統後,會(hui) 占用相關(guan) 資源。進入填埋廠會(hui) 占有土地資源,進入焚燒場則會(hui) 汙染空氣。”劉建國說。

  如果包裝廢棄物沒有進入垃圾處理係統中,對環境的危害會(hui) 更大。在一些農(nong) 村地區,垃圾處理係統尚未完全覆蓋。“特別是有些塑料廢棄物會(hui) 轉化成微塑料,長遠來看,會(hui) 對水生態係統和人體(ti) 健康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害。”劉建國說。

  限製通則多措並舉(ju)

  近年來,各部門陸續製定出台《限製商品過度包裝通則》《綠色包裝評價(jia) 方法與(yu) 準則》等國家標準,但相關(guan) 標準落實起來麵臨(lin) 阻力。過度包裝危害大,為(wei) 啥屢禁不止?

  “之前出台的規定大多數是原則性、鼓勵性、導向性的,缺乏具體(ti) 法律條文支撐,沒有明確罰則,對商家限製力度還不夠。”劉建國說,“另一方麵,食品、化妝品等商品銷售量大,監管很難麵麵俱到。且過度包裝問題涉及生產(chan) 商、銷售商等多方麵,管理難度大,監管中阻礙多,客觀上增大限製過度包裝的困難。”

  一些企業(ye) 也存在對包裝環節估計不足的問題,不經意間“包裝過猛”。“為(wei) 應對倉(cang) 儲(chu) 、運輸、銷售各個(ge) 環節中可能遇到的磕碰和損壞,商家對商品進行保護性包裝是必要的。”浙江大勝達包裝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孫俊軍(jun) 介紹,目前中國有43萬(wan) 餘(yu) 家包裝企業(ye) ,規上企業(ye) 8800多家,一些小型包裝企業(ye) 對包裝的把控能力偏弱,容易導致為(wei) 提升安全係數而過度包裝的情況。

  “當下中國尚未形成統一的綠色消費理念。”劉建國說,“有的人崇尚奢侈消費,喜好購買(mai) 包裝豪華的產(chan) 品,客觀上為(wei) 過度包裝問題的產(chan) 生提供了土壤。”

  曹明德認為(wei) ,限製過度包裝,除了食品與(yu) 化妝品,還需要麵向其他重點行業(ye) 采取針對措施。去年,《郵件快件包裝管理辦法》正式施行,明確了包裝選用要求,包括建立實施包裝物管理製度、按規定使用環保材料、包裝減量化措施等,同時鼓勵寄遞企業(ye) 建立健全工作機製和回收流程,對包裝物進行回收再利用。

  是否需要製定相關(guan) 法律以加強限製力度?“立法過程需要較長時間,由於(yu) 政策具有靈活性、倡導性的特點,采取政策先行的辦法行之有效。”曹明德說,“長遠來看,有必要結合有效的、成功的政策經驗,製定相關(guan) 行政法規,對過度包裝進行規製。條例施行後,結合實踐效果加以完善,最後上升為(wei) 法律。這是一個(ge) 循序漸進的過程,我們(men) 拭目以待。”

  劉建國說,在未來,隻有相關(guan) 的法律法規還不夠,還需要相關(guan) 實施細則、實施辦法、配套政策等,多措並舉(ju) 增強立法效果,推動法律落到實處。

  “在社會(hui) 營造綠色消費的氛圍,形成低碳消費的社會(hui) 風尚,以保護環境為(wei) 榮,以汙染環境為(wei) 恥,可以進一步解決(jue) 過度包裝的問題,這需要全社會(hui) 的共同努力。”曹明德說。(記者 趙昊)

  中國消費者協會(hui) 等單位聯合倡議:

  反對商品過度包裝 踐行簡約適度理念(延伸閱讀)

  確立文明、健康、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消費方式,反對浪費,積極抵製過度包裝等行為(wei) ,既需要消費者樹立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理念,也需要經營者在供給側(ce) 發力,向社會(hui) 提供有利於(yu) 推進資源全麵節約、集約、循環利用的商品和服務。

  為(wei) 落實《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固體(ti) 廢物汙染環境防治法》《循環經濟促進法》《清潔生產(chan) 促進法》等法律中有關(guan) “反對浪費”“避免過度包裝”的規定,日前,中國消費者協會(hui) 聯合中國工業(ye) 經濟聯合會(hui) 、中國輕工業(ye) 聯合會(hui) 、中國商業(ye) 聯合會(hui) 、中國包裝聯合會(hui)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hui) 、中國香料香精化妝品工業(ye) 協會(hui) 、中國快遞協會(hui) 、中國質量協會(hui) 、中國電子商會(hui) 、中國食品工業(ye) 協會(hui) 、中國焙烤食品糖製品工業(ye) 協會(hui) 、中國酒業(ye) 協會(hui) 、中國造紙協會(hui) 、中國洗滌用品工業(ye) 協會(hui) 等14家主要行業(ye) 協會(hui) ,共同向廣大經營者與(yu) 消費者發出“反對商品過度包裝踐行簡約適度理念”的倡議,倡導經營者積極履行社會(hui) 責任,向市場供給更高質量、更加綠色環保低碳的產(chan) 品;倡導消費者在個(ge) 人和家庭消費時,樹立科學、理性的消費觀念,盡量購買(mai) 和選用資源節約型產(chan) 品,遇到過度包裝等浪費行為(wei) ,主動投訴舉(ju) 報。(記者齊誌明)

  專(zhuan) 家觀點

  包裝具有容納產(chan) 品、保護產(chan) 品、標示信息、促銷等幾大基本功能。片麵強調促銷功能,就有可能導致過度包裝。不同商品的包裝規格不盡相同,但一般來看,商品售價(jia) 的10%用作包裝,便可實現包裝的基本功能;但一些商家有意借助精美包裝提升商品附加值,增加“含金量”,或者以包裝區分產(chan) 品,製造差異性,遠遠超出了包裝的基本功能,甚至有涉嫌欺詐的可能性。

  ——中國包裝聯合會(hui) 副會(hui) 長韓雪山

  商品包裝生產(chan) 企業(ye) 應積極研發有利於(yu) 資源節約、便於(yu) 回收利用的包裝新材料,積極推廣符合節能環保要求的新技術、新設計、新工藝。加快推進快遞包裝綠色轉型,構建快遞包裝可循環使用體(ti) 係,推廣可循環包裝產(chan) 品,鼓勵電商平台選擇部分商品種類,設立可循環包裝商品專(zhuan) 區,推行可循環快遞包裝統一編碼和規格標準化,建立健全上下遊銜接、平台間互認的運管體(ti) 係,有效降低運營成本。另外,在小區內(nei) 探索建立智能化全場景回收模式,建立快遞材料可回收利用長效機製,提高可回收資源循環再利用效率,營造全民垃圾分類氛圍,將遏製過度包裝和分類回收再利用相結合,實現節能環保和資源循環再利用雙重作用。

  ——廣西大學資源環境與(yu) 材料學院教授吳烈善

  過度包裝不僅(jin) 會(hui) 產(chan) 生很多浪費,而且還會(hui) 把一些本身價(jia) 值不高的產(chan) 品過度拔高,形成不好的市場導向。新修訂的《限製商品過度包裝要求食品和化妝品》強製性國家標準是一個(ge) 契機,它能刺激更多的企業(ye) 不再過度包裝,而是用更巧妙的創意,將適宜的包裝承載更多具備文化和欣賞功能的產(chan) 品。

  ——東(dong) 南大學經管學院副教授浦正寧

  目前的產(chan) 品包裝材料僅(jin) 有少量的瓦楞紙板、易拉罐、玻璃瓶等可回收,大量包裝廢棄物需要通過填埋、焚燒處理。以包裝塑料袋為(wei) 例,它們(men) 多是高壓聚乙烯材料製成,焚燒時產(chan) 生的有毒氣體(ti) 會(hui) 造成大氣汙染,影響人體(ti) 健康。產(chan) 品包裝的設計感、體(ti) 驗感的差別在於(yu) 美學設計,並不在於(yu) 包裝的複雜程度。商家在選擇包裝材料時,要踐行綠色環保理念,盡量使用可以循環利用、可降解的材料;可通過大數據對產(chan) 品包裝進行分析,使用最少的包裝材料實現對產(chan) 品的有效力學支撐,從(cong) 而減少包裝物使用量;研發新型包裝材料,利用新技術進一步降低物流包裝成本,形成簡約新風尚。

  ——北京商業(ye) 經濟學會(hui) 常務副會(hui) 長賴陽

  (記者 彭訓文整理)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