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向培養文物人才隻是第一步
作者:尋彧
據微信公眾(zhong) 號“山西發布”消息,近日,山西省文物局等5部門印發《文物全科人才免費定向培養(yang) 實施辦法》(下稱《辦法》)。其中指出,山西將用5年時間,通過定向招生、免費培養(yang) 、定向分配,為(wei) 縣以下基層文博單位輸送600名文物全科人才,入職後直接為(wei) 事業(ye) 編製。
山西曆史悠久,文化遺存豐(feng) 厚,其文物數據有許多“全國第一”:據國家文物局官網資料顯示,山西省現有不可移動文物53875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數量全國第一;現存舊石器時代遺址數量全國第一;現存元代及元代以前古建築數量全國第一……但與(yu) 此同時,“村村有古廟,處處有古建”的資源優(you) 勢,也給山西帶來巨大的文物保護壓力,資金、人才不足等都是橫亙(gen) 在文保工作麵前的障礙。去年10月,山西多地發生強降雨天氣,各市上報共有1783處文物不同程度受災,許多市、縣級“低保”和未定級不可移動文物受損嚴(yan) 重,引發了不少對“山西古建築修繕保護”的呼聲。
《辦法》的發布,是山西應對文保壓力的創新舉(ju) 措,也是對民間關(guan) 切的回應。其中通過定向招生、免費培養(yang) 、定向分配等輸送文物人才的舉(ju) 措,令人眼前一亮。這種從(cong) 招生到分配的“全流程”培養(yang) ,已在教育領域有“定向師範生”的範例,但在考古專(zhuan) 業(ye) 尚屬首次。此舉(ju) 不但在人才培育上更具針對性,避免專(zhuan) 業(ye) 學習(xi) 與(yu) 實際需求錯位,也讓報名該專(zhuan) 業(ye) 的學生在未來就業(ye) 問題上吃下“定心丸”,從(cong) 而潛心鑽研。
根據《辦法》,2022年文物全科人才由山西大學招生,招生專(zhuan) 業(ye) 為(wei) 考古學(文物全科);文物全科人才在校學習(xi) 期間免繳的學費、住宿費、教材費、實習(xi) 費和生活補助,由省財政負擔,列入培養(yang) 院校年度預算予以保障。山西大學是國內(nei) 較早開辦考古學專(zhuan) 業(ye) 的十三所院校之一,在此培育文物全科人才,不僅(jin) 能充分調動和利用省內(nei) 文博教育、學術資源,也有利於(yu) 反向推動高校調整教育教學內(nei) 容以不斷適應實際需求。人才培育費用由財政負擔,這樣“真金白銀”的政策則體(ti) 現了山西省對文保工作的重視,也給高校考古專(zhuan) 業(ye) 發展帶來信心。
2020年,“湖南留守女生鍾芳蓉以文科676分的成績報考北大考古專(zhuan) 業(ye) ”一事,曾引發廣泛關(guan) 注。但近些年隨著我國文博事業(ye) 的發展,考古專(zhuan) 業(ye) 不再“冷門”,甚至成為(wei) 不少人的夢想。但要讓文保工作真正見實效,其他方麵也應當跟進。比如,高校在“定向培養(yang) ”方麵如何與(yu) 基層文博崗位對接,設置更具針對性的課程和實踐;縣以下基層文博單位如何設置崗位,以充分調動文物全科人才積極性,發揮其學術價(jia) 值。
此外,還有一點值得關(guan) 注,即基層文物保護部門普遍麵臨(lin) 經費不足的現實問題。這一方麵涉及定向分配後人才的待遇,另一方麵則涉及開展具體(ti) 文保工作時的資金支持。文物保護是一項係統性工程,人才培養(yang) 隻是第一步,最終還是要落到文物修繕、維護上來。所以解決(jue) 基層資金問題至關(guan) 重要,這不僅(jin) 關(guan) 係到人才能否留得住,也直接決(jue) 定了許多“低保”和“無保”文物能否留存。這需要政府下更大力氣。(尋彧)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