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在詩的土壤中萌發新芽

發布時間:2022-05-20 13:49:00來源: 光明網

  中國是詩的國度。《詩經》《楚辭》與(yu) 漢樂(le) 府,構成中國詩歌的源頭。魏晉南北朝時期確立了文人詩歌傳(chuan) 統,並孕生了格律詩體(ti) 。唐宋時期,近體(ti) 詩與(yu) 詞相繼出現並繁盛起來,元代又興(xing) 盛了曲。與(yu) 此同時,各類“古體(ti) ”也一直為(wei) 人們(men) 使用。新體(ti) 流行,舊體(ti) 不廢,這一中國古代詩歌史的規律,也同樣體(ti) 現在當代詩詞創作中。

  《中國詩詞大會(hui) 》的“詩詞”是廣義(yi) 的概念,指整個(ge) 中國古代的詩歌,節目借助現代傳(chuan) 媒舉(ju) 辦了一場關(guan) 於(yu) 詩歌的盛宴。雖然通過電視節目弘揚詩詞文化早已有之,比如“中華文明之光”係列、百家講壇等欄目,但借助先進科技手段和創新形式,《中國詩詞大會(hui) 》將藝術性、知識性、競技性、參與(yu) 性等融合起來,充分實現了“詩入尋常百姓家”的節目初衷。

  中國詩歌土壤豐(feng) 厚,不僅(jin) 在於(yu) 創作的曆史悠久,還在於(yu) 傳(chuan) 播的受眾(zhong) 廣泛。詩歌是高雅的藝術,但並不是隻有文人才寫(xie) 詩、文人才讀詩。作為(wei) 中國人,誰不能背誦幾首唐詩宋詞呢?即使沒有很高的學曆,甚至因故不太識字,也並非與(yu) 詩詞絕緣。相傳(chuan) 唐代詩人白居易寫(xie) 了詩,就先要讀給不識字的老婦聽,反映了詩歌具有大眾(zhong) 藝術的傳(chuan) 播教化功能。在曆史長河中,通過民間曲藝,百姓們(men) 同樣也可以欣賞詩詞。比如溫州鼓詞曲藝,在演唱故事時經常引用《千家詩》詩句。詩歌傳(chuan) 播的這種深厚群眾(zhong) 基礎,也成為(wei) 節目組重視的要素。

  就教育意義(yi) 而言,《中國詩詞大會(hui) 》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古代詩歌風教傳(chuan) 統。經典理論著作《毛詩大序》認為(wei) ,詩歌是人類情感的重要表達方式,並強調詩歌的“風化”“風教”作用。這一觀點到今天並不過時,而且對於(yu) 文化節目創作有借鑒意義(yi) 。《中國詩詞大會(hui) 》正是發揮了“風”的功能,通過生動巧妙的形式,借助新媒體(ti) ,讓詩歌傳(chuan) 播以幾何級數增長。《毛詩大序》中說:“風,風也,教也。風以動之,教以化之。”詩詞之所以能起到風教作用,是因為(wei) 它不僅(jin) 植根於(yu) 人類審美的天性中,而且包含著人們(men) 共同的情感,如家國情懷、人生安頓、暢情自然,等等。甚至一些科學知識,有時也會(hui) 在詩詞中邂逅,令人欣喜。如辛棄疾《木蘭(lan) 花慢》:“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dong) 頭?”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就說:“詞人想像,直悟月輪繞地之理,與(yu) 科學家密合,可謂神悟。”許多科學家都是很熱愛詩詞的。比如楊振寧先生就曾用杜甫詩句“細推物理須行樂(le) ”來描述他的科學生涯。

  獲得成功不是終點,如何取得更好的節目效果?不妨適當提高難度,難易結合。比如節目中唐詩宋詞比較多,而像《詩經》、漢魏六朝詩歌並不多見,其實,就像建安三曹詩、陶淵明詩、謝靈運詩等,廣為(wei) 傳(chuan) 誦的名句也不少,可以適當采用、增加難度,以提高挑戰性與(yu) 參與(yu) 感。這樣既可以保持吸引力,又可以增添新鮮感,讓更多觀眾(zhong) 徜徉於(yu) 詩歌的美好國度中,讓源遠流長的中國古代詩歌煥發新的生機活力。(作者:錢誌熙為(wei) 北京大學教授)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