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光明論壇】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須用好“三支筆”

發布時間:2022-05-20 15:09: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論壇】

  作者:夏錦文(江蘇省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江蘇省社科院黨(dang) 委書(shu) 記、院長)

  2016年5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哲學社會(hui) 科學工作座談會(hui) 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一個(ge) 國家的發展水平,既取決(jue) 於(yu) 自然科學發展水平,也取決(jue) 於(yu) 哲學社會(hui) 科學發展水平。一個(ge) 沒有發達的自然科學的國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個(ge) 沒有繁榮的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國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今年五四青年節前夕,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再次強調要發展好哲學社會(hui) 科學,明確提出“哲學社會(hui) 科學工作者要做到方向明、主義(yi) 真、學問高、德行正,自覺以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為(wei) 學術己任,以彰顯中國之路、中國之治、中國之理為(wei) 思想追求,在研究解決(jue) 事關(guan) 黨(dang) 和國家全局性、根本性、關(guan) 鍵性的重大問題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這不僅(jin) 為(wei) 新時代哲學社會(hui) 科學事業(ye) 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而且從(cong) 學術研究、理論闡釋和建言獻策的維度向社科理論工作者提出了新要求。

  實踐表明,在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這項複雜的係統工程中,學術研究、理論闡釋和建言獻策可以被稱為(wei) 有機統一的“三支筆”,三者密切關(guan) 聯、相互支撐、有機融合。其中,學術研究是根基,其主旨是在打造學科體(ti) 係、學術體(ti) 係、話語體(ti) 係過程中,凝練學術命題、提出學術思想、闡釋學術觀點、構建學術標準、傳(chuan) 播學術話語,特別是要提出具有主體(ti) 性原創性、經得起曆史和實踐檢驗的學術觀點。理論闡釋是命脈,其主要目標是以我們(men) 正在做的事情為(wei) 中心,從(cong)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偉(wei) 大實踐中挖掘新材料、提出新觀點,構建體(ti) 現黨(dang) 的要求、國家意誌和人民意願的新理論,進而從(cong) 意識形態領域發揮思想引領、鞏固執政地位的作用。建言獻策是使命,其重要職責是以中國為(wei) 觀照、以時代為(wei) 觀照,以服務國家重大需求為(wei) 導向,立足中國實際,解決(jue) 中國問題,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為(wei) 黨(dang) 委政府提供決(jue) 策參考。由此可見,學術研究、理論闡釋和建言獻策這“三支筆”是有機融合、辯證統一的。

  當前,在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過程中,就是要係統謀劃、整體(ti) 推進、奮力用好這“三支筆”,把學術研究作為(wei) 潛功、理論闡釋作為(wei) 顯功、建言獻策作為(wei) 實功來抓。

  把學術研究作為(wei) 潛功。

  學術是哲學社會(hui) 科學事業(ye) 發展的基礎,彰顯一個(ge) 國家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實力和自信。在考察中國人民大學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提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歸根結底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ti) 係”蘊含的深刻道理就在於(yu) 此。回顧曆史可以發現,各領域的學術大師大多是秉持“板凳坐得十年冷”的態度潛心深入研究,進而為(wei) 相關(guan) 領域的學術思想傳(chuan) 承、知識體(ti) 係建設貢獻了聰明才智,在曆史的長河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這就意味著,社科理論工作者要認識到學術研究是一個(ge) 慢工出細活的過程,需要久久為(wei) 功。因此,要有“望盡天涯路”的高遠追求,耐得住“昨夜西風凋碧樹”的清冷和“獨上高樓”的寂寞,靜下心來刻苦鑽研。

  把理論闡釋作為(wei) 顯功。

  政治上的堅定源於(yu) 理論上的清醒。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反複強調:“領導幹部的馬克思主義(yi) 理論基礎紮實了,才能全麵認識和把握各類複雜的矛盾和問題,敏銳地識別各種錯誤的觀點和思潮,科學地製定各項政策和措施,也才能在各種複雜的局麵中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保持政治定力。”當代中國偉(wei) 大的社會(hui) 實踐孕育和催生了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當前,推進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事業(ye) 發展,就是要對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作出整體(ti) 性係統性研究、學理化通俗化闡釋,進而讓黨(dang) 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特別是要通過全麵深入地總結中國經驗,詮釋中國道路,講好中國故事,傳(chuan) 播中國聲音,弘揚中國力量,來闡釋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為(wei) 什麽(me) 能,馬克思主義(yi) 為(wei) 什麽(me) 行,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為(wei) 什麽(me) 好。

  把建言獻策作為(wei) 實功。

  “理論在一個(ge) 國家實現的程度,總是取決(jue) 於(yu) 理論滿足這個(ge) 國家的需要的程度。”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生命力不僅(jin) 在於(yu) 啟迪思想,而且要解決(jue) 實際問題。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哲學社會(hui) 科學座談會(hui) 上提出5個(ge) “迫切需要哲學社會(hui) 科學更好發揮作用”的問題,實際上就是要求社科理論工作者圍繞經濟社會(hui) 發展中的重大現實問題開展建言獻策,形成更多有建設性、體(ti) 現學術水平的真知灼見。開展建言獻策,不僅(jin) 要以務求實效的理念建設一批國家急需、特色鮮明、製度創新、引領發展的高端智庫,重點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開展前瞻性、針對性、儲(chu) 備性政策研究,而且要以求真務實的學風深入開展調查研究,推動社科理論工作者深入生產(chan) 生活一線,了解真實情況,反映真實問題,提出真知灼見。隻有以實的作風和態度開展調查研究,才能把問題的本質和規律把握準確,把群眾(zhong) 的真實想法和意願搞清楚,把解決(jue) 問題的方案和思路研究透徹,進而提出實現“中國之治”的對策建議。

  “一個(ge) 民族要想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哲學社會(hui) 科學是人們(men) 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動曆史發展和社會(hui) 進步的重要力量。當前,哲學社會(hui) 科學事業(ye) 迎來了繁榮發展的美好時代。在這個(ge) 嶄新的時空環境下,我們(men) 要以奮力用好“三支筆”的使命擔當,以中國為(wei) 觀照、以時代為(wei) 觀照,積極主動地思考研究闡釋中國精神、中國價(jia) 值,進而使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真正屹立於(yu) 世界學術之林。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