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基礎學科人才
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驅動本質上是人才驅動,必須牢固確立人才引領發展的戰略地位。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hui) 議,審議《國家“十四五”期間人才發展規劃》,強調“要把人才培養(yang) 的著力點放在基礎研究人才的支持培養(yang) 上”。2月28日,中央全麵深化改革委員會(hui) 第二十四次會(hui) 議審議《關(guan) 於(yu) 加強基礎學科人才培養(yang) 的意見》,強調“要全方位謀劃基礎學科人才培養(yang) ”。係列舉(ju) 措和要求是對中央人才工作會(hui) 議精神的具體(ti) 落實,為(wei) 新時期全方位培養(yang) 引進用好基礎學科人才指明了努力方向。
科學確定基礎學科人才培養(yang) 規模。基礎學科人才畢業(ye) 後,部分進入基礎研究人才隊伍,大部分進入各行各業(ye) 創新人才隊伍,都是國家急需的優(you) 秀人才。我國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ti) 係和科技人才隊伍。“十三五”期間,我國研究生招生規模從(cong) 2016年約80萬(wan) 人增加到2020年約110萬(wan) 人,其中理工科博士占79%、碩士占57%,這是培養(yang) 造就科學家、發明家、工程師、科技企業(ye) 家、創新管理者等各類優(you) 秀人才的基礎。高校獲得了60%以上的國家科技三大獎勵,承擔了全國60%以上的基礎研究、80%以上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是基礎學科人才培養(yang) 引進的“主力軍(jun) ”。2020年,我國研發人員全時當量523.45萬(wan) 人年,研究人員占比20%(其中基礎研究人員占比8.15%);研發經費支出2.44萬(wan) 億(yi) 元,研究經費占比17.3%(其中基礎研究經費占比6.0%、應用研究經費占比11.3%)。與(yu) 主要科技強國研究人員占比平均約40%、研究經費占比平均約40%相比還有較大差距。通過“211”“985”工程和“雙一流”建設,我國高等教育的整體(ti) 水平大幅提升,為(wei) 人才自主培養(yang) 奠定了堅實基礎。為(wei) 增強國家創新發展動力和潛力,要切實加大研究投入和教育投入力度,增加高質量人才供給,重點加強高層次基礎學科人才和急需創新人才培養(yang) 引進,厚實創新發展的人才根基。
優(you) 化基礎研究人才和創新人才結構布局。據世界知識產(chan) 權組織2021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中國排名第12位,是前30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經濟體(ti) 。據歐洲工商管理學院2021年全球人才競爭(zheng) 力排名,前20名的國家全是發達國家,中國排名第37位,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基礎研究人才競爭(zheng) 力正在穩步提升。據科睿唯安2021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學家名單,全球6602人次入選,中國內(nei) 地935人次,占比14.2%,遠高於(yu) 2018年的7.9%,四年來接近翻一番,已占美國35.7%。據全球學者庫網全球頂尖前10萬(wan) 科學家排名,中國內(nei) 地11642人入選,僅(jin) 次於(yu) 美國38449人,已占美國30.3%。據2021愛思唯爾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共計4701人上榜,覆蓋10個(ge) 學科中的84門一級學科。說明我國頂尖基礎研究人才結構正在優(you) 化,但在最頂尖的諾貝爾科學獎、菲爾茲(zi) 獎、圖靈獎等國際科技大獎上差距較大。創新人才方麵,中國理工科博士畢業(ye) 生數量居世界首位,但結構性矛盾突出,人工智能等新興(xing) 前沿領域的人才缺口較大。據2020年全球AI人才報告,全球47.8萬(wan) ,美國、印度排名前兩(liang) 位,分別占39.3%、18.0%,中國2.2萬(wan) ,占4.6%,排名第4,差距明顯。未來要走好基礎學科人才自主培養(yang) 之路,加大全球引才力度,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持續優(you) 化基礎研究和創新人才隊伍。
深化人才發展體(ti) 製機製改革。未來要在人才識別、選拔、培養(yang) 、引進、評價(jia) 、使用、支持、激勵、服務、保障等方麵進行體(ti) 係化、鏈條式設計,既要培養(yang) 引進好人才,更要用好人才。全麵貫徹黨(dang) 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遵循教育規律,加快建設高質量基礎學科人才培養(yang) 體(ti) 係,打好基礎、儲(chu) 備長遠,發揮高校特別是“雙一流”大學培養(yang) 基礎研究人才主力軍(jun) 作用。堅持正確政治方向,把理想信念教育貫穿人才培養(yang) 全過程,引導人才深懷愛黨(dang) 愛國之心、砥礪報國之誌,繼承和發揚老一輩科學家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優(you) 秀品質。發揮戰略科技力量“國家隊”作用,大力培養(yang) 使用戰略科學家。優(you) 化科技領軍(jun) 人才和創新團隊遴選機製,大幅提升優(you) 秀青年人才擔綱領銜國家戰略科技任務的比例,在攻堅克難的創新實踐中源源不斷地湧現出一批“青年科技領軍(jun) 人才”,形成戰略科學家成長梯隊。製定實施基礎研究人才專(zhuan) 項,長期穩定支持一批具有明顯創新潛力的青年科技人才。調動好高校和企業(ye) 推進校企聯合、產(chan) 教融合的積極性,培養(yang) 大批高技能人才和卓越工程師。堅持重點布局、梯次推進,努力打造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創新人才高地示範區,依托中心城市形成引才聚才的戰略支點和雁陣格局,搭建幹事創業(ye) 的廣闊平台。
(作者萬(wan) 勁波為(wei)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谘詢研究院研究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