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賞綠水青山 憶濃濃鄉愁

發布時間:2022-05-23 10:46: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湖北羅田駱駝坳鎮燕窩灣村

  打造“鄉(xiang) 愁文化” 帶來農(nong) 民增收

  本報記者 範昊天

  “去燕兒(er) 穀賞花去!”湖北省羅田縣駱駝坳鎮燕窩灣村的燕兒(er) 穀,常年吸引著不少外地遊客。

  “來我們(men) 燕兒(er) 穀徒步、賞花,再吃上一鍋熱氣騰騰的羅田吊鍋,品嚐一口自家釀的酒,別提有多美了!”73歲的脫貧戶王汝明笑著說。他在燕兒(er) 穀開了一家農(nong) 家樂(le) ,假期來用餐的遊客絡繹不絕,他從(cong) 早忙到晚,每天收入上千元。

  燕兒(er) 穀景區負責人徐誌新前來走訪,王汝明高興(xing) 地給他念了一首自己寫(xie) 的打油詩:“人到七十古來稀,養(yang) 豬養(yang) 牛又養(yang) 雞。清早忙到黑裏去,晚上有酒笑眯眯。”

  燕窩灣村地處大別山南麓,自然環境“兩(liang) 山夾一溝,十種九難收”。10年前,全村351戶村民中,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有132戶,村集體(ti) 負債(zhai) 近百萬(wan) 元,人均收入不足1000元,是縣裏出了名的重點貧困村。

  2011年,在外當律師的本村人徐誌新毅然決(jue) 定回鄉(xiang) 擔任村第一書(shu) 記,帶領鄉(xiang) 親(qin) 們(men) 改變貧窮落後的麵貌。

  當時對村裏的未來發展有兩(liang) 種聲音:一種認為(wei) 應該發展見效快的化工產(chan) 業(ye) ,一種認為(wei) 應該發展見效可能比較慢的鄉(xiang) 村旅遊。經過深入調研和思考,徐誌新認為(wei) 家鄉(xiang) 山水資源豐(feng) 富,文化底蘊較深,按照規劃還將建設高速公路,應充分利用資源稟賦,發展休閑農(nong) 業(ye) 和鄉(xiang) 村旅遊,將燕窩灣村打造成武漢等周邊城市的後花園。

  “現在的‘慢發展’是為(wei) 了將來的‘好發展’。”徐誌新說。經過努力,2013年,燕窩灣村聯合周邊的5個(ge) 村,打造起環境優(you) 美、生態宜居的燕兒(er) 穀景區。

  發展旅遊,優(you) 化生態環境是基礎。村裏關(guan) 停了對環境汙染較大的養(yang) 殖場和采石場,並流轉土地發展苗木產(chan) 業(ye) ,陸續種下了200多萬(wan) 株樹苗,先後建成了上千畝(mu) 的茶梅園、玉蘭(lan) 園、桂花園、櫻花園,燕兒(er) 穀的森林覆蓋率從(cong) 67%增長到90.2%。

  把文化作為(wei) 鄉(xiang) 村旅遊的靈魂,2015年開始,燕兒(er) 穀景區陸續舉(ju) 辦了茶梅節、花朝節,吸引了大批遊客。

  同時,燕兒(er) 穀還推出農(nong) 耕體(ti) 驗、非遺康養(yang) 、戶外拓展等多種鄉(xiang) 村旅遊的“新玩法”,著力打造“鄉(xiang) 愁文化”。遊客可以在景區體(ti) 驗打糍粑、拔蘿卜、插秧、摸魚等特色活動,還能使用原生態的農(nong) 村柴火灶下廚,品嚐有機糙米、茯苓天麻土雞湯等綠色食品。

  燕兒(er) 穀景區還向黃岡(gang) 全市招募木匠、鐵匠、篾匠、畫匠等“九佬十八匠”,成立了一所鄉(xiang) 村工匠學校。遊客可以在這裏觀賞並親(qin) 身體(ti) 驗竹編、陶藝、打鐵、木版畫等非遺項目。這又成為(wei) 燕兒(er) 穀旅遊的新亮點。

  2021年,燕兒(er) 穀接待遊客38萬(wan) 人次,旅遊綜合收入達7000萬(wan) 元。

  村裏旅遊“火”了,人氣也旺了,越來越多外出務工的村民選擇“燕兒(er) 歸巢”,共同投入景區發展和鄉(xiang) 村振興(xing) 事業(ye) 中。

  這幾年,返鄉(xiang) 的村民還將燕兒(er) 穀的風景和特色旅遊活動拍攝製作成短視頻,通過線上線下引流,吸引遊客參與(yu) ,幫助周邊農(nong) 民“帶貨”。今年元旦期間,徐誌新連續開了4場直播帶貨,平均每場的銷售收入達27萬(wan) 元,助力羅田板栗、羅田天麻、九資河茯苓、麻城菊花、紅安苕等當地農(nong) 特產(chan) 品走向全國。

  山東(dong) 榮成東(dong) 楮島村

  盤活特色“海草房” 村美民富漁家樂(le)

  本報記者 王 沛

  膠東(dong) 半島東(dong) 端,黃渤海交界處,山東(dong) 省榮成市東(dong) 楮島村別有洞天。石板路徑直悠長、石頭牆色彩斑斕、海草房“頭”戴高聳的“厚草帽”,讓人仿佛置身童話世界。一年四季,東(dong) 楮島村遊人如織。

  “這裏抬頭是藍天白雲(yun) ,遠望是碧海沙灘,呼吸的是清新海風,吃的是原味海鮮,我們(men) 每年都來住一個(ge) 星期,體(ti) 驗體(ti) 驗漁民生活。”濟南遊客孫女士一家是這裏的常客。

  8年前,小小漁村靠海吃海,但是,粗放、分散的生產(chan) 方式嚴(yan) 重汙染了周邊海域,海洋生物數量開始減少,村民生活環境大受影響。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2014年,為(wei) 保護海洋環境和生物資源,經調研,村黨(dang) 支部決(jue) 定對東(dong) 楮島村周圍海域進行統一開發管理,引導扶持村民發展漁家樂(le) 旅遊。

  東(dong) 楮島村三麵臨(lin) 海,海岸線長10公裏,擁有400多年建村曆史,尤其是當地的海草房獨具特色——石頭為(wei) 牆,海草為(wei) 頂,古樸厚重,冬暖夏涼。

  漁民上岸,遊客漸至。“漁家樂(le) ”餐飲率先起勢,東(dong) 楮島村“一日遊”漸盛,眾(zhong) 多遊客到此一睹海草房風采。

  東(dong) 楮島村共有海草房650間,但由於(yu) 不少村民“上樓”了,多數被閑置。東(dong) 楮島村近年來通過盤活閑置資源,積極挖掘海草房曆史文化價(jia) 值,吸引了更多遊客前來觀光、住宿。

  2016年,村裏成立了旅遊公司,“複活”閑置院落,實現了優(you) 質資源開發、傳(chuan) 統村落保護與(yu) 特色景點打造的共贏。

  一條石板路老街,遍布著豆腐坊、雜貨鋪、海草亭、鄉(xiang) 村畫廊等,已成為(wei) “網紅打卡地”。村民錢秀竹在這條街上開了一家雜貨鋪,她說,每天遊客都有不少,土特產(chan) 最受歡迎。“環境好,遊客多,明年俺還要繼續拓寬經營!”她說,“日子越過越好啦!”

  “一到節假日,來東(dong) 楮島旅遊的遊客特別多,我家的客房都住滿了,每天忙得不可開交。”民宿老板楊華說,“雖然忙,但心裏美滋滋的。以前收入不穩定,現在開民宿,一年可收入近10萬(wan) 元。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哩!”

  東(dong) 楮島村將鄉(xiang) 村旅遊繼續升級。2017年,村裏籌集資金2000多萬(wan) 元實施了海洋牧場項目,精細化打造了4公裏長的海水浴場,建設了海上平台、海洋牧場展示廳、遊艇碼頭、鄉(xiang) 村記憶館、省級海上釣場等,打造集海底觀光、休閑垂釣、遊客接待、商務會(hui) 議、餐飲服務、海洋科研於(yu) 一體(ti) 的現代化海洋牧場。同時建設了汙水處理廠,嚴(yan) 格控製汙染源,防止海水被再次汙染。

  目前,東(dong) 楮島村有100多家漁家樂(le) 民宿,除為(wei) 遊客提供食宿外,還會(hui) 組織遊客到海邊參與(yu) 親(qin) 子類、互動類的海釣、采摘、沙灘運動等活動。

  2021年,東(dong) 楮島村的遊客數量突破40萬(wan) 人次,實現旅遊收入2000多萬(wan) 元,東(dong) 楮島村所在的寧津街道,被評為(wei) 全國鄉(xiang) 村重點旅遊鎮。

  浙江嵊州黃澤鎮

  依托“3號劇場” 推動文旅興(xing) 旺

  本報記者 王 玨

  “每月3號,我都會(hui) 來文化活動中心看演出,好看!”浙江省嵊州市黃澤鎮的田文強吃過晚飯,早早地等候在鎮文化活動中心,翹首以盼“3號劇場”的演出開場。

  2012年,黃澤鎮投資400多萬(wan) 元的文化活動中心免費開放,因活動時間固定在每月的3日,活動中心也被當地群眾(zhong) 稱為(wei) “3號劇場”。近年來,黃澤鎮推動建設“1+13+N”網格體(ti) 係,即依托一個(ge) “3號劇場”,覆蓋13個(ge) 行政村文化活動中心和民間特色文藝隊伍,帶動多個(ge) 新時代文明實踐點、戲迷角、非遺特色點等。為(wei) 此,當地製定了有陣地、有文旅網格員、有團隊、有活動、有特色的“五有”示範網格建設標準,做好陣地建設、隊伍培育培訓、活動編排組織、產(chan) 業(ye) 扶持發展等管理和服務。

  黃澤鎮風景秀麗(li) ,是中國民間藝術之鄉(xiang) ,擁有3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項目。全鎮以“美景、美食、美感”為(wei) 主線,緊扣水資源、民間特色美食、手工匠人等優(you) 勢,加快打造精品民宿,帶動產(chan) 業(ye) 多元發展。

  “天上掉下個(ge) 林妹妹……”通過“網格+”培育,黃澤鎮民營越劇團的發展形勢喜人,目前已經湧現出10多家民間職業(ye) 越劇團、300多位民間藝人。活躍的民間越劇團不但在當地培養(yang) 了忠實觀眾(zhong) ,還吸引了很多遊客慕名而來。據統計,這些民間劇團每年演出場次逾2500場,年收入超過1000萬(wan) 元。

  從(cong) 戲劇服裝,到刀槍把子,再到戲劇道具……戲劇服裝產(chan) 業(ye) 也成為(wei) 黃澤鎮的文化品牌。形式多樣、種類豐(feng) 富的戲劇服裝產(chan) 品,不僅(jin) 銷往全國各地,還吸引了遊客參觀戲劇服裝製作、試穿戲劇服裝。

  豆腐小籠饅頭、春餅、糍糕、生炒麵、魚頭、羊肉……小吃,是黃澤的另一特色。通過網格培育,當地引導成立小吃協會(hui) ,推動小吃規範有序發展。

  “我們(men) 已開始謀劃未來的文旅活動——穿戲服、唱越劇,采春茶、品春餅,騎駿馬、采摘遊,以此吸引遊客前來遊玩,為(wei) 百姓增收。”明山村網格管理員張燁說。

  “用‘小網格’撬起公共文旅服務的‘大體(ti) 係’。”黃澤鎮黨(dang) 委書(shu) 記童年說,下一步,當地將以打造魅力文化強鎮為(wei) 發展目標,深化“網格+”文章,豐(feng) 富文化事業(ye) ,壯大文化產(chan) 業(ye) ,擬打造戲劇、小吃、非遺技藝“沉浸式體(ti) 驗”一條街,用3至5年時間建成具有黃澤特色的文化產(chan) 業(ye) 新平台,打響文化產(chan) 業(ye) 品牌,進一步提升文化產(chan) 業(ye) 的附加值,通過文化發展來帶動百姓增收,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