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二磧觀瀾
在晉陝大峽穀,寬闊平緩的黃河從(cong) 呂梁山腳流過,經過磧口古渡時向西拐了一個(ge) 彎。來自山西省的湫水河在此與(yu) 黃河匯合,經過幾十米的淺灘,迅速進入一個(ge) 落差很大的狹窄河道,水勢頓時洶湧,猶如一鍋沸水,在峽穀間,瞬時激起虎嘯龍吟般的濤聲。灰青色的黃河水劇烈地翻騰著、轟鳴著,一聲連著一聲,一浪高過一浪,像千軍(jun) 萬(wan) 馬在奔跑,浩浩蕩蕩地衝(chong) 向下遊。這段驚濤拍岸、聲震峽穀的黃河,是吳堡的黃河二磧。
遇 磧
磧,是指淺水中的沙石。在《說文》中指,“水渚有石者”。黃河第一磧是宜川的壺口瀑布,那裏的黃河水是渾濁的黃泥湯,黃河龍騰虎躍般地流經壺口,進入狹窄的河道,形成巨大的落差,如滾石山崩,瀑布飛流,水花四濺,濁浪排空。“黃河怒浪連天來,大響谹谹如殷雷”。黃河出了壺口一瀉千裏,進入平展寬闊的黃河河床。
石與(yu) 水永遠是相依相伴的關(guan) 係,無石不起浪,黃河裏若沒那些奇形怪狀的巨石形成水道,壺口瀑布也難有舉(ju) 世聞名的“黃河之水天上來”的宏大氣象。黃河的咆哮之勢是自然偉(wei) 力的呈現,更是中華民族力量與(yu) 氣概、民族精神與(yu) 美的圖騰。
起 瀾
出吳堡縣城,上沿黃公路,行25公裏到黃河二磧。河岸上築起了高台,修建了古色古香的紅色長廊和漢白玉圍欄,“黃河二磧”的巨型石碑格外醒目。山腳下有座“紀念黃河漂流三十周年”的大理石雕像。1987年,國內(nei) 青年自發組織了黃河漂流探險隊,首次漂流成功,但有7名勇士犧牲。這是“漂流史上的一次壯舉(ju) ”,氣壯山河。
山上是生態公園。拾級而上,樹林陰翳,鮮花綻放,小廣場上聳立著一座47.9米高的九層紅龍塔。
憑欄眺望,黃河對岸的山上綠樹成蔭,河道旁的淺灘上有三三兩(liang) 兩(liang) 的老者在執杆釣魚。這麽(me) 大的水,會(hui) 有魚嗎?
黃河翻滾,水浪激越,響聲震天。進入秋季,黃河二磧的水是黃色的、渾濁的,河麵更寬,水急浪大,站在岸上看到“一條大河波浪寬”的壯美景象,更能體(ti) 會(hui) 《孟子·盡心上》說:“觀水有術,必觀其瀾。”瀾,是水中大波。
黃河孕育了古老而偉(wei) 大的中華文明,在公元前5世紀,出現了孔子、老子等與(yu) 蘇格拉底、柏拉圖、釋迦牟尼齊名的人類文明的偉(wei) 大精神導師,他們(men) 是我們(men) 中華民族的驕傲。
“仁者樂(le) 山,智者樂(le) 水”。中國古代先賢善於(yu) 觀水。古人雲(yun) :“君子見大水必觀焉爾也。”為(wei) 何?“夫水者,啟子比德焉。”水能啟發人的德行修養(yang) 。孔子說,水遍布天下,毫無偏私,惠及萬(wan) 物,如君子有德。所到之處,萬(wan) 物生長,如君子仁愛……
君子正直,處事有度,百折千回,堅定不移,如黃河行萬(wan) 裏必奔赴大海。
老子觀水,有《道德經》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wan) 物而不爭(zheng) ……居善地,心善淵,與(yu) 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莊子觀水,有《莊子·外篇·天道》曰:“天地之鑒也,萬(wan) 物之鏡也。”
觀水,則近道。水,帶給我們(men) 對人生的哲學思考與(yu) 生命的啟迪。
入 海
發源於(yu) 青海省巴顏喀拉山的黃河,從(cong) 青海出發,一路奔湧,九曲彎彎,跳躍三級地理階梯,流經陝西境內(nei) 719公裏,匯入大海。
《山海經》中“以昆侖(lun) 為(wei) 坐標”,記述了黃河 經大禹治理後的流程路線:“河水出東(dong) 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導積石山。”
據戰國時《尚書(shu) 》記載,黃河自積石山導河,曲折流至山、陝交界的龍門,南至華山的北麵,再向東(dong) 經過洛河轉彎處,到達浚縣附近的大伾山,向北流入大陸澤,又向北分若幹條支流,然後注於(yu) 渤海。
吳堡,居陝西東(dong) 北,扼晉陝交通要衝(chong) ,自古是兵家必爭(zheng) 之地。這裏有曆史久遠的龍山文化,黑陶是龍山文化的代表,“黑如漆,亮如鏡,薄如紙,硬如瓷,聲如磬。”而今,在榆林的吳堡、綏德等地舊民居都能看到黑陶陶片。
建在黃河西岸、山巔之上的吳堡石城,有東(dong) 南西北四個(ge) 城門,城池易守難攻,“銅吳堡”由此得名。石城建於(yu) 北宋元豐(feng) 五年(1082年),公元1226年升吳堡寨為(wei) 縣,始定名吳堡縣。
一艘木船停泊在川口古渡的黃河岸邊,這裏是1948年春,毛澤東(dong) 東(dong) 渡黃河的渡口,如今“毛澤東(dong) 東(dong) 渡紀念碑”赫然聳立。順利東(dong) 渡不僅(jin) 是中國革命的轉折點,更是中國革命史上的一個(ge) 新起點,新中國迎來希望的曙光。
走頭頭的那個(ge) 騾子吆,
三盞盞的那個(ge) 燈兒(er) ,
哎呀帶上的那個(ge) 鈴子兒(er) 喲,
噢哇哇的那個(ge) 聲……
這首由吳堡張家焉村走西口的腳夫張天恩演唱的《趕牲靈》,一鳴驚人。曆史證明,民族的就是大眾(zhong) 的。
在黃河二磧的岸上,吳堡新一代《趕牲靈》的傳(chuan) 唱人、民歌手丁文軍(jun) 以高亢的歌聲唱起了《們(men) 吳堡》:
“們(men) 吳堡崇山峻嶺,大地上寫(xie) 下光榮,黃河滾滾驚濤拍岸,英雄東(dong) 渡馳騁縱橫。讀不夠《創業(ye) 史》,看不夠石頭城,空芯芯的掛麵美名揚,秋來大棗滿坡紅。們(men) 吳堡們(men) 的根,們(men) 吳堡們(men) 的夢,們(men) 的根,們(men) 的魂!”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自然是人類之師。曆經九曲十八彎,行程萬(wan) 裏的黃河,帶給我們(men) 生活的勇氣和太多關(guan) 於(yu) 生命的思考。(王麗(li) 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