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評論員:征信“洗白”:隻可直中取,不可曲中求
【閱讀提示】失信人花錢就能“洗白”?
光明網評論員:“消除個(ge) 人征信逾期記錄,每條1000元,一次處理終身適用,不成功退款。”據報道,最近一種打著“征信修複”旗號的新型詐騙形式在各地滋生蔓延,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少數人急於(yu) 消除不良信用記錄的心理,以代理“征信洗白”“征信鏟單”為(wei) 名,教唆信用主體(ti) 委托其辦理征信異議、投訴、舉(ju) 報等事項,以此牟取不正當利益,擾亂(luan) 正常金融秩序。
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個(ge) 人信用情況反映其在日常信貸交易行為(wei) 中是否遵守信用,因而成為(wei) 其他市場主體(ti) 判斷交易對象守信預期的重要依據。在現實生活中,每個(ge) 人在信貸交易活動中的信用信息,都通過商業(ye) 銀行等金融機構傳(chuan) 遞到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成為(wei) 個(ge) 人征信報告的數據來源,一旦個(ge) 人產(chan) 生不良信用記錄,那麽(me) 今後涉及房貸、車貸、網貸等信貸交易都將受到影響。
征信,按詞義(yi) 理解就是采集、整理、記錄個(ge) 人的信用情況,如果個(ge) 人征信通過花錢能夠隨意修改粉飾,那征信的意義(yi) 和價(jia) 值也就蕩然無存。這是明眼人稍加思考就能明白的道理,那所謂的“征信修複”又是什麽(me) 玩法呢?首先,這裏麵有一類不法分子,就是打著這個(ge) 旗號進行詐騙,例如假稱自己是貸款平台客服、金融機構客服,能夠幫助消費者消除不良信用記錄,騙取消費者的信任,隻要詐騙錢財得手立馬消失得無影無蹤。
還有一種“騙術”更為(wei) 普遍,不法分子利用了金融機構的征信異議機製,教唆失信行為(wei) 人編造理由,偽(wei) 造材料、公章向銀行提出異議申請,以博取金融機構的同情或者爭(zheng) 取特定政策豁免的待遇。例如國家為(wei) 強化疫情期間金融機構對實體(ti) 經濟的支持,明確受疫情影響的特定群體(ti) 可以提出逾期征信記錄調整申請,這些機構就趁機“鑽空子”,編造理由提出征信異議。
此外,還有一類機構聲稱能通過與(yu) 某些金融機構高管的特殊關(guan) 係,靠“人情”消除不良信用記錄,對這類情況當然需要認真核實查處。但在當前嚴(yan) 監管的形勢下,金融機構的這類業(ye) 務都需要登記備案,哪個(ge) 金融高管會(hui) 為(wei) 了千把塊錢的“人情”去以身試法呢?
由是觀之,所謂的“征信修複”,要麽(me) 是純粹的騙局,要麽(me) 是不法機構利用製度便利玩玩“空手套白狼”。當然,這項經不起推敲的騙局如此流行,恰說明個(ge) 人征信製度發揮了巨大懲戒作用。個(ge) 人征信情況決(jue) 定征信主體(ti) 在信貸交易活動中的便利程度、信貸額度和利率水平,從(cong) 而倒逼人們(men) 重視和珍惜個(ge) 人信用,這正是建立個(ge) 人信用製度的意義(yi) 所在。最近,中國人民銀行有關(guan) 部門正部署打擊從(cong) 事所謂“征信修複”的非法業(ye) 務,這些擾亂(luan) 金融市場秩序的行為(wei) 理應得到應有的懲處。
應當指出,信用製度是賞善罰惡的製度,這個(ge) “罰惡”,並不是要讓信用汙點影響人一輩子,而是要通過懲罰機製倒逼人誠實守信。根據規定,征信記錄中的不良記錄自不良行為(wei) 終止之日起保存5年,任何人都有改過自新的機會(hui) 。對普通人而言,一方麵,要重視和珍惜個(ge) 人的良好信用記錄,謹慎對待借貸交易行為(wei) ,盡最大努力確保誠實守信。另一方麵,當產(chan) 生不良信用記錄時,應通過合法途徑溝通解決(jue) ,對自身的合法權利更應該去捍衛。例如中國裁判文書(shu) 網曾公布一則判決(jue) 書(shu) ,某銀行信用卡持卡人金某某還清欠款5年後仍有不良征信,致使他房貸受阻造成損失,最後該銀行被判賠償(chang) 。
讓守信者走遍天下、失信者寸步難行,這是建立個(ge) 人信用製度的目標和意義(yi) 。隨著信用社會(hui) 的到來,麵對大數據的技術支撐,任何人都應當珍視個(ge) 人信用。修複個(ge) 人信用,隻可直中取,不可曲中求。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