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光明論壇】數字化“擴容”公共文化服務

發布時間:2022-05-26 09:56: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論壇】

  作者:盤和林(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yu) 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研究員)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guan) 於(yu) 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對我國“十四五”時期文化數字化發展提出了具體(ti) 目標並部署了重點任務。《意見》共部署了8項重點任務,包括關(guan) 聯形成中文文化數據庫、夯實文化數字化基礎設施、搭建文化數據服務平台、促進文化機構數字化轉型升級、發展數字化文化消費新場景、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水平、加快文化產(chan) 業(ye) 數字化布局、構建文化數字化治理體(ti) 係等。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也總結了過去一年的工作成績,對推進公共文化數字化建設,促進基層文化設施布局優(you) 化和資源共享,擴大優(you) 質文化產(chan) 品和服務供給作出了重要部署。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雖然已經曆了長期發展,但不平衡、不充分、效率不高、係統性不強等問題仍比較突出,亟須通過數字化信息技術與(yu) 平台賦能,促進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這不僅(jin) 是促進公共文化服務提質升級的必然選擇,更是數字經濟時代,在更大範圍讓人民共享數字化發展成果的有效途徑。

  數字化拓展公共文化服務的能力和傳(chuan) 播範圍。從(cong) 概念上講,公共文化數字化是公共文化與(yu) 數字技術相結合的產(chan) 物,是通過數字化的方法和技術,使得承載文化資源的物理空間和物質載體(ti) 打破資源約束,使得受眾(zhong) 接受公共文化服務不再受時間和地域限製,拓展了公共文化服務的能力和傳(chuan) 播範圍,彌補了傳(chuan) 統公共文化資源的不足與(yu) 傳(chuan) 統服務方式的局限。文旅部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我國累計建成公共數字文化資源達1274TB,內(nei) 容涉及惠農(nong) 、影視、文化曆史、藝術欣賞、科普教育、政務信息和時政黨(dang) 建等多個(ge) 方麵。在取得了一定成效的基礎上,公共文化數字化建設也被列為(wei) “十四五”階段的重要工作內(nei) 容。《“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務體(ti) 係建設規劃》提出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hui) 化發展和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建設。力爭(zheng) 在“十四五”階段末,公共文化服務布局更加均衡、服務水平顯著提高、供給方式更加多元、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能夠取得新的突破。

  雖然現階段我國公共文化資源總量增長迅速,公共文化數字化建設更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整體(ti) 融合程度仍明顯不足。需要通過資源的融匯、類聚和重組,實現分布式公共數字文化資源的互聯,並為(wei) 公眾(zhong) 提供統一的資源獲取平台,才能更好地推進公共文化數字化建設。因此,推進公共文化數字化建設,仍須從(cong) 根本發力,加強數據資源、技術資源和平台資源的融合。

  數據資源融合是實現公共文化數字化建設的前提。具體(ti) 來看,數據融合是基於(yu) 現有圖書(shu) 館、檔案館、博物館等原始館藏數據基礎上,進一步實現電子化資源的整合。目的是解決(jue) 數據分散分布、存儲(chu) 地點不同、存儲(chu) 格式不同、數據特征不同以及無法實現集中存取等問題。但資源庫陳舊重疊且缺乏整理,信息數據發布滯後,難以實現資源的統一調用,是目前公共文化數字化建設的常見問題。尤其是在出版社、電子資源庫、作者等社會(hui) 力量參與(yu) 不足的情況下,公共數字文化供給服務極易受到限製。因此針對數據資源融合的問題,首先要從(cong) 根本上解決(jue) 資源分布分散化的問題。

  技術資源融合是數據資源融合的保障,也是打造資源共享平台的關(guan) 鍵。遵循“供給水平提升”和“以用戶為(wei) 中心”原則。通過數字技術賦能,一方麵解決(jue) 供給能力問題,如通過文本分類與(yu) 深度聚類、知識關(guan) 係發現與(yu) 鏈接、翻譯優(you) 化與(yu) 消歧等技術手段,解決(jue) 語義(yi) 層麵的內(nei) 容聚合和信息檢索、智能推薦和多語言獲取等問題。另一方麵,從(cong) 用戶需求入手。借助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的融合,對數字文化資源的點擊、點讚、轉發、瀏覽時長、頻次等信息進行深入的統計分析,從(cong) 而精準把握群眾(zhong) 需求特點,提高資源供給的準確性和全麵性。

  比數字技術更進一步,是服務資源和平台資源的融合。現階段,受限於(yu) 傳(chuan) 統文化資源的布局模式,大量公共數字文化資源往往分布在不同的網站或平台中,缺乏統一標準與(yu) 獲取方式,用戶操作難度大。為(wei) 解決(jue) 這一問題,實現公共文化服務能夠從(cong) “村村冒煙”服務方式到係統性更嚴(yan) 密、技術兼容性更強、適用性更為(wei) 廣泛、運行更可靠的平台和服務框架轉變,顯然對於(yu) 資源的有效組織和及時獲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便需要切實改變傳(chuan) 統公共文化數字服務封閉生產(chan) 、平台壟斷、單向服務的慣性依賴,加強服務機構采集、反饋和評估等需求采集機製的融合,通過互開端口、互設界麵、互開專(zhuan) 區等方式,推動平台統一提供服務,形成文化雲(yun) 資源共享服務鏈,或是能夠探索出完備的跨平台資源交互機製。

  我國數字經濟發展的深層優(you) 勢主要體(ti) 現在具有全局發展的戰略定力和超大規模經濟體(ti) 。下一階段,推進公共文化數字化建設,仍要從(cong) 黨(dang) 和國家文化事業(ye) 發展大局出發,保持整體(ti) 布局、全麵發展的戰略定力,打破部門分割各自為(wei) 政,徹底解除部門利益、機構利益的束縛。另一方麵,從(cong) 《“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也可以看出,我國數字經濟的發展不僅(jin) 是局限於(yu) 整體(ti) 布局,在國家層麵的指標引領下,數字經濟也將更精細化、規範化和特色化的發展。因此,在推進公共文化數字化建設的過程中,也要針對性分析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用戶需求,深化具有區域特征和民族特色的公共數字文化服務交流與(yu) 融合,推動中華優(you) 秀文化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